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亳州
华祖庵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陈列于安徽省毫州市永安街12号华袒庵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中华五千年文化灿若星河,中医药文化是其璀璨的一页。在浩浩荡荡的中医文明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救民于病痛中的名医。这里璘选十位最杰出的历代名医介绍给大家。
1.扁鹊(前407年~前310年),原名秦越人,渤海郡鄚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人。战国时期医学家,中医利用切脉诊断的创始人。被后世誉为“神医”。
2.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发明麻沸散、五禽戏等。被后世誉为“神医”。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4.皇甫谧(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或今宁夏彭阳县,有争议)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5.葛洪(约283年-约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时期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撰有《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抱朴子内篇》二十卷等作品。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撰写炼丹著作,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其著作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化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6.孙思邈(58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人誉为“药王”。
7.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号自牧。福建路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南平)人。中国南宋官员、法医学家。撰有《洗冤集录》五卷,于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检骨、死伤鉴别、毒物分辨,以及急救法、治服毒药方等,均有记载,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该书对宋元明清各代的司法检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后被译成法、英、荷、德、日、朝、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对于法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因而他也有“世界法医学鼻祖”之称。
8.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被后世尊为“药圣”。
9.叶天士(1666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10.薛雪(1681~1770)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学家。是治疗湿热症的高手。所著《湿热病篇》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门票价格:成人30元/人
开放时间:8:30一21:30
游玩时间:1一2小时左右
交通:外地游客建议自驾前往,景区旁有地下停车场可供停车。市内乘坐亳州公交1路、6路至华祖庵景区站下。
牛肉馍是毫州最具特色的美食,到了亳州不吃牛肉馍,就像到了北京没老北京炸酱面。
6天前2024-06-16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