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桂林
象鼻山景区
桂林山水甲天下(六)——象鼻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六)——象鼻山

二零二四年四月十五日十五时至十六时二十分

十五日八时,我们从阳朔出发返回桂林,十时十分至十一时三十分参观桂林市高新区千年鸡血玉博物馆。午饭后到达象鼻山公园(桂林市象山区滨江路1号,全国5A级旅游景区,门票免费预约)。

一,象鼻山的神奇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桂林市漓江和桃花江交汇处,因山形酷似一只伸鼻豪饮江水的巨像而得名,被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也是桂林市的城徽。自唐宋以来,就成为旅游胜地,拥有一千多年的游览史。
象鼻山的神奇之一:水月洞。水月洞洞口朝阳,又称朝阳洞。在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圆洞(高十二米、宽九点五米、长十七米),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形成了著名的“象山水月”。漓江西岸的水月洞与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构成了“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水月洞洞内,宋朝时曾建朝阳亭,清朝时改为得月楼,现已颓废。洞中现存摩崖石刻五十多件,包括南宋词人、书法家张孝祥(公元1132-1170年)的《朝阳亭诗序》、南宋文学家、书法家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的《复水月洞铭》、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的诗稿手札、清朝广西巡抚倪文蔚(公元1823-1890年)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等,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象鼻山的神奇之二:象眼岩。象眼岩面积二百七十四平方米(高约二米,宽约五至十米,长约五十二点八米),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形成早于水月洞,因处于象眼处而得名。象眼岩位于山腰两侧,互相贯通,是一处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南眼可拾级攀登,远眺城区,宾馆楼宇,鳞次栉比;北眼则悬崖峭壁,遥望江面,船来舟往,若隐若现。
象鼻山的神奇之三:象鼻岩。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因在象鼻的稍后处而得名。岩口朝东面江,呈长条形封闭状态,洞内清凉无比,面积四十四点五平方米(高一点五米,宽三点三米,长十三点五米),是眺望江景最佳处。明朝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便在岩口刻上“读书岩”三字,并称之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公元1557年)春整修,刻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的题名。

二,象鼻山的传说
据传,天庭七位仙女结伴下凡,到桂林游山玩水。她们既被这里的山水所迷,又为这里的水患所忧。而七仙女心生怜悯,私自和天象下凡,疏通这里的河道。玉帝得知后,七仙女被带回天庭,天象被化为石山,并用宝剑镇住,永世不得返回天庭。
某一日,南天普贤菩萨云游至此,见天象被宝剑镇压,心生慈悲,遂用法力拔去宝剑。但天象触犯天条,私下凡间,只好又把宝瓶置于象背,将其镇于原处。后来,宝瓶变成了普贤塔(塔形既似剑柄,又似宝瓶,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建于明朝,高十三点六米)。而大象驮宝瓶,象征着和平、吉祥、美好和幸福。
多年以后,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故地重游,便想度化天象。而天象已化身为山,难以飞升。欲走之时,却发现江边不见人畜。原来是河道被疏通之后,江水污浊,无法饮用。仔细查看,发现江底无石,泥沙无法沉淀。普贤菩萨便将白象化为“石足”落入江中,江底顿时金光闪烁,幻化出无数江石,江水即刻清澈见底。从此,人们便在江边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后来,人们感念天象为人间所做的一切,便将此山命名为“象山”,即象鼻山。人们又感念白象的自我牺牲,便将江中的石头称为“清水石”。桂林人对象鼻山和“清水石”有着天生的热爱、真挚的情感,赏石、藏石成为桂林人的身份象征。他们相信“清水石”能够辟邪、镇宅、助财、转运,故而家庭院落、个人装饰皆与各种宝石相关。
这便是桂林市象鼻山“双象伴月”的传说。
另外,唐朝著名高僧鉴真(公元688-763年)也与象鼻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鉴真第五次(公元748年)东渡日本失败后,从海南辗转到了始安郡(桂林),曾在象鼻山西南侧的开元寺(始建于隋朝,现存一座十三点二米高的舍利塔)住了一年(公元750年)。当时,岭南十四州选补使(南选)以下的州治官员都得到鉴真的受戒,成为桂林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随后,鉴真第六次(公元753年)东渡日本成功,成为日本的律宗初祖、医药始祖。

(全文完毕)
4天前2024-06-16
7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