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天台
济公故居
水连天碧
济公,南宋高僧,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天台永宁村人,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他平日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敬重他,推崇他,怀念他,进而神化他,神化又往往从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降龙罗汉转世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时,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儒道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

济公的传说故事,南宋时期即已开始流传。先是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片断,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1957 年 4 月 27 日,周恩来总理陪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瞻仰杭州虎跑济公舍利灵塔时,如是说:“这里埋着济公的骨灰。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济公传说”又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

济公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就曾属于这个家族所有,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李氏家族的私家庄园。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现下修复的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

济公有一句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流传甚广。世人仅知道前两句,却不知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济公圆寂,临终前曾作一偈: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9天前2024-06-17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