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扬州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运河两岸的民间诸神
大运河的两岸,人们享受着运河舟辑恩惠的同时,也承受着行船水患的危险。官民通过祈祀各类水神以保佑水路畅通,诸事平安,逐渐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
大运河特有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地方性神的崇拜出现于运河全域,并逐渐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在彰显地域特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南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运河两岸常见纪念大禹的禹王庙,以诉求大禹的庇护。
龙王信仰确立于唐宋时期,随着民间兴盛和王权册封,被赋予了兴风致雨、主宰河海的司职,运河沿岸纷纷建起龙王庙,以供祭祀龙王之用,保佑风调雨顺,漕行平安。
道教中的下元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真武大帝又名玄武大帝,为道教北极四圣之一,被奉为北方之神和水神,明清两朝为保障京杭大运河运道安澜,真武大帝受到了广泛的推崇,成为运河区域重要的神灵信仰之一。
妈祖信仰是从海运之神转到运河的。妈祖又称天妃、天后,相传原本是五代时期福建莆田沿海一带的普通农村女性,由于某些偶然因素被奉为地方神灵,并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传播,逐渐成为从事海上贸易的水手和商人们的保护神。
观音菩萨来自佛教,在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渗透融合中,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中国本土化最成功的佛教神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性符号。在运河沿岸,人们也兴建观音堂,观音殿,观音庙,观音寺等,以求观音庇护。
明清皇家通过敕加封号,修建庙宇,颁发匾额,撰写祭文,举行祭祀等方式,将治水名人,道德典范化身为河神列入国家祭典,以达到强化皇权,社会教化的目的,河神崇祀彰显了国家对漕运、河工的重视,是国家官员群体表达河水安澜,漕运畅通等利益诉求的产物。
“金龙四大王”最初兴起于民间,后因迎合国家的祭祀政策,逐渐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漕运之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供奉最多的水神。
晏公原名晏戌子,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原本是江西地方型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晏公信仰形成于元代,明初因朝廷推崇,逐渐成为运河流域极为盛行的水神信仰之一。
明清时期,穆民与运河两岸的活跃达到顶峰,形成沿运河的带状分布特色,一些重要的运河市镇几乎都建有清真寺,穆民成为大运河商业的重要经营者,穆民回商圈应运而生。
罗教由罗青创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以“真空家乡,无声父母”八字真诀,在运河水手中广为流传。罗教在运河两岸设有许多庵堂,多由老弱病残的水手管理,作为漕运水手和城市平民的落脚之处,使信众生有驻足之处,死有归藏之所,具有一定程度的行业福利性质。
8天前2024-06-17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