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西打磨厂街
北京东城胡同南深沟胡同
北京东城胡同南深沟胡同
长约180米,均宽4米,南北走向,南至西兴隆街,北至西打磨厂,南北走向,旁通好景胡同,銮庆胡同,因此处清朝时为泄水沟所在地,当时称深沟口。民国起称南深沟,1965年将小井胡同并入,定现名。北接北深沟胡同。

♧接河北承德三日承德博物馆避暑山庄展——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闰六月初,康熙皇帝出塞北巡,六月十四日驻跸热河下营。随行官员有大学士吴典、张玉书,吏部尚书陈廷敬,礼部尚书李光地,工部尚书王鸿绪,侍郎张英,副都御使励杜纳,起居注官揆叙、张廷玉、满保等,其中不乏风水相地之士。随行的西洋传教士闵明我、刘应二人亦通晓地形测量和环境生态。各部随员经数天紧张的「测量荒野阅水平」,反复酝酿比对,最终选择热河上营并作出了初步的堪舆评价:兹地山水独秀,气脉钟灵,高明爽垲,扶阴抱阳,是飞龙在天的吉地。

《钦定热何志
福给避暑山庄部分内容(节选)》
昔我圣祖仁皇帝于康熙四十二年肇建避暑山庄,阴阳向背,爽垲高明,地居最胜。
其间灵境天开,气象宏敞,借武列之水,挹馨锺之峰。
叠石缭垣,上加雉堞,如紫禁之制,周十六里三分。

建筑意蕴
Architecture Charm
避暑山庄是宫苑一体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离宫别苑之一。它诞生于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因此,它不仅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括和总结。清朝康熙、乾隆两代帝王亲躬谋划、“先后布置”,将帝王的文化胸襟、审美情趣和治世思想潜移默化的融于自然山水园林。避暑山庄经过康乾两代皇帝近百年的经营,创造出深邃广远的景观意境,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胜在朴野
避暑山庄的园林设计思路,从最初的整体规划布局,到细节的设计匠作,都充分体现了康熙皇帝“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指导思想。师法自然,融入自然,突出表现“自然天成”之美,在其营建过程中,营水叠石,畜养动物,久之,山庄内庭院白鹤起舞,岸边麋鹿亲人,湖中游鱼跳跃,空中野鸟盘桓,正如乾隆皇帝所云“物有天然之意,人有忘尘之怀”。

灵活的园林建筑
避暑山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真山真水入园,成为最富山林野趣的园林。其建筑亦根据不同的地势和环境,灵活布置,真正
做到『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创造出山水与建筑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作品。

芝径云堤
康熙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第二景定景诗

万几少暇出丹阙,乐水乐山好难歇。
避暑漠北土脉肥,访问村老寻石碣。
众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无枯骨。
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
因而乘骑阅河隈,弯弯曲曲满林樾。
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
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
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
煦妪光临承露照,青葱色转频岁丰。
游豫常思伤民力,又恐偏劳土木工。
命匠先开芝径堤,随山依水揉辐齐。
司农莫动帑金费,宁拙舍巧洽群黎。
边垣利刃岂可恃,荒淫无道有青史。
知警知戒勉在兹,方能示众抚遐迩。
虽无峻宇有云楼,登临不解几重愁。
连岩绝涧四时景,怜我晚年宵旰忧。
若使扶养留精力,同心治理再精求。
气和重农紫宸志,烽火不烟亿万秋。

掇山理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石能集大川的灵秀俊美,一水可见江湖的深远广阔。掇山理水是中国古代园林建造中最传统、最原始、最本真的基础手法。
避暑山庄以地形山势为筋骨,以泉瀑溪流为血气,以绿植山石为肌肤,赋山以灵气,赋水以魂魄,辅之以楼亭照洞,桥榭轩岛,于平实中富奇峻、法度中见博远。

起秀堂
在西峪的中部,有一组布局灵活,建造别致的大型园林。它踞冈跨洞,地形复杂。前面偏西有门殿,曰“云牗松扉”。门殿之东有敞厅,再东有“经畲书屋”。敞厅之北跨洞为桥,过桥有“绘云楼”。楼东,有曲廊回环而越洞,与洞东的“振藻楼”相连通。在庭院的后半部,有三级崇台,台顶建殿五楹,此即秀起堂。堂西有便门可通后山之巅的“跳远亭”。
此处岩林野卉堪称奇,恋峰溪洞尤为巧,绝妙无比,所以乾隆帝题诗到:
欲知秀起绝妙处,兴趣番番致不同。
恰似饥餐渴饮者,不离动会静观中。
千章窗外岩林绿,几簇阶前野卉红。
回占岭巅碧霄近,咄哉大禹惭卑宫。

食蔗居
自观瀑亭沿曲折的山路, 到松林峪最深处的高敞之地,有一座小巧的山居。因其位于松林峪的尽头,景色又十分佳胜,仿佛嚼食甘蔗,越到末尾,越为甘甜,所以名为“食蔗居”。其左有“小许庵”,右有“倚翠亭”。亭、殿之间有廊连通。在其东北又有山亭一座,名“松岩亭”。这里临幽谷背层峦,峰上古松苍苍,谷下水流淙淙。清风微微,暑气全无。乾隆帝在诗中写到:
山居犹在瀑源上,谷复岩深飒似秋。
若谓无端秋令到,如何满座翠阴流。

层峦叠翠的峰室
避暑山庄的西北部,峰恋高耸,谷壑纵横,约占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自南而北有棒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几条大的沟峪,从西北向东南走向,将山峦切割成峰峦起伏之势。远看青山宛如一座巨大的屏风,似无通道可寻。近沿幽谷而深入,却觉无限深远。山中草深林密,低处,溪水缓缓流草下:高处,雪瀑银泉石上飞。山水相映,草树相生,别开生面。康、乾时期,在山中修建了四十多组楼、堂、斋、阁、寺、庙、庵、观。它们或临溪谷,或踞山巅,境界各不相同,景象变化万千。这些建筑与山势地形有机结合,体宜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碧峰寺
沿棒子峪西行,路旁古松数百,此为引路松,在石砌御道之尽头,有一组布局规整的寺庙,它坐西朝东,过了石桥有山门,乾隆帝提额为“碧峰寺”。左右两个大门,互相对称,进门有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天王殿之后正殿额曰“法华宝殿”,殿内额曰“云骂香台”,联为:“绀雨初开现四禅天宝花瓶,碧峰雪静证三摩地吉云扶”。前面配殿左曰“松风”,右曰“水月”。正殿之后有经楼,其下额口”宗乘国”,联为“山色不遮螺涌出,佛光无量鹭飞来”,阁上额曰“法轮最上”。其联为:“檀身随现清凉窟,云岫宜寻欢喜园”。寺后有书星,额曰“味甘”,在味甘书屋之旁有楼曰“丛碧楼”。楼前有水池,池畔亭曰“回溪亭”。
此处“殿依春松如古刹,阶围流水作香台”,鹤翔上下,鹿游庭前,宛如佛之圣地鹿野苑,寺里不设僧徒,由西吏于每日清晨六时撞钟,珠源寺于每日中午十二时撞钟,永佑寺于每日晚六时撞钟。每次撞钟一百零八下,三座寺庙的钟声交替,清晰悠远,
乾隆帝每来此寺,都要到甘味书屋小坐,并取院中泉水烹茶,这使他常常想起慧山和向在无锡城西的惠山用惠山泉水烹茶的事。他曾写诗到:
寺后有隙地,可构房三间。
竹炉置其中,乃复学惠山。
石泉甘且洁,就近聊烹煎。
……

梨花伴月
珠源寺之北即梨树峪。入峪过三岔口向西行约里许有一组建筑。它坐落在峪之北侧的台地上, 布局极其规整紧凑。在中轴线上有门殿三楹,康照帝题额为“梨花伴月”。门殿之北有正殿五楹,康照帝题额为“永恬居”。永恬居之后又有殿九楹,康熙帝题额日“素尚斋”。几座殿宇分别置于高度不同的台地上,一重高于一重。殿之东、西两侧有跌落式围廊环绕。廊外又有小殿,小殿外又有围廊。在永恬居之前,水池清冽、假山错落。池周山畔,花花草草,景色清幽。庭院之外,满植梨树。春天到来,梨花飘飞,清香竟谷。在皎洁的月夜,轻柔的月光如水如银,与山间的梨花相映成趣,配以素瓦朴屋,宁静、淡雅异常。
康熙帝在咏梨花伴月的诗中写到:
云隐倚石壁,月宇伴梨花。
四季风光丽,千岩土气嘉。
萦情如白日,托志结丹霞。
夜静无人语,
8天前2024-04-21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