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南京
栖霞山
栖霞山经历了前震旦纪至第四纪四个阶段的地质演变,逐步奠定了栖霞山的骨架,形成了当下的丘陵地貌。[16]栖霞山也是珍稀名石“栖霞石”的产源地。[7][8]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16]栖霞山天然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将近95%,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25]栖霞山建有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6][11][12][26]拥有中国佛教[16]“四大丛林”之一的南朝古寺“栖霞寺”在内的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还拥有15个地质遗迹类资源,是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的一座山脉。[16]
中文名
栖霞山
外文名
Qixia Mountain
别名
摄山[4]
所属山系
宁镇山脉[16]
地理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4][20]
相关星图
南京的主要山体
共26个词条
9991阅读
紫金山
玄武区
富贵山
玄武区
九华山
玄武区
查看更多
词条图册
2
栖霞山
7
栖霞山的植物
18
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景点
4
词条图片
3
爱旅行,爱冲印-南京游栖霞山
4
栖霞山景点图片
6
栖霞山旅游风景相册
5
参考资料图册
查看更多
形成演变位置境域地理环境山脉关系资源状况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地图信息TA说参考资料
形成演变
栖霞山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形成演变。第一阶段为前震旦纪,形成区域稳定基底;第二阶段为志留纪—三叠纪,在印支运动挤压下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平行的复式褶皱,晚三叠纪“南象运动”后,该区上升为陆地,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第三阶段为侏罗纪一古近纪,该阶段燕山期构造活跃,以近SN向挤压下的断裂一断块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构造样式,形成断陷和隆起的基本格局;第四阶段为新近纪—第四纪,表现为强烈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继承并发展原有的盆山格局。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地质基础演变奠定了栖霞山的骨架,形成了当下的丘陵地貌。[16]
位置境域
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20]东北的栖霞区[4],坐标为北纬32°09'—32°10',东经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栖霞山东以江南水泥厂厂区西侧为界,南以312国道为界,西至九乡河,北以铁路及长江为界。[20][21]
南京市区周边区域地形及栖霞山所处位置
地理环境
地质
栖霞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等组成,北麓由带状花岗岩分布,地质学上的“栖霞灰岩”源于此。[10]
栖霞山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丰富、质量较高,其中一级地质遗迹亚类有4个,包括区域性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岩相剖面、中小构造、典型金属矿床,占地质遗迹亚类的26.7%。二级地质遗迹亚类8个,占53.3%。三级地质遗迹亚类3个,即滑坡遗迹景观、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景观和采矿遗迹景观,占20%。15个地质遗迹亚类中一、二级地质遗迹亚类共占80%,超过一半的比例,表明栖霞山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较高。[16]
地貌
栖霞山属于宁镇褶皱带,地貌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16],区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有多座山峰,从高到低相对高差约270米。栖霞山地势区内古生代石灰岩、砂页岩和中生代火山岩、火山灰碎屑岩分布。其北坡为侏罗纪火山岩覆盖,南坡被下中侏罗纪象山群覆盖,轴部有古生界岩层出露。[20]在山坡和沟谷中有第四系松散堆积。栖霞山褶皱和断裂构造均很发育,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较丰富,固体矿产以铅、锌、银矿和石灰岩为主。[5]
栖霞山地貌
植被
栖霞山地植被覆盖率将近95%,属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山顶灌丛等植被组成。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地。[16][17]
土壤
栖霞山成土母质为基岩风化的坡积和残积物,发育的土壤以普通黄棕壤为主,另有少量的岩性土(山红土、紫红土),石灰岩土和望江亭东侧的老红土。[20]
气候
栖霞山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和季风环流的海洋性气候区,季风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年平均温度15.3℃,七、八月最高,平均约27—28℃,一月最低,平均2℃左右。极端最低温-14.0℃,极端最低温均值-9.9℃(参考南京气象资料)。无霜期7个月,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在月份分配上,以7月最多,12月降水量最少,在季节分配上,夏季多、冬季少,春季多于秋季。[20]
山脉关系
栖霞山属宁镇山脉西段北支,[16]栖霞山没有高峰险峰[16],平均海拔100—200米[22],大致作东西走向,自南而北,分为三支,最南为景致岗,中间为千佛崖及三茅峰(凤翔峰),北面为黑石(石当)、平山头。[24]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16](一说为海拔284.7米[23]、284米[22]),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主峰(中峰)东西侧各为东峰和西峰,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16][23]
资源状况
目录
7天前2024-06-19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