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古观象台
北京|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 1442 年(明正统七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颇具规模。1644 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 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 6 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1715 年(康熙五十四年)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1744 年(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 8 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 5 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 1902 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 1921 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1911 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1927 年,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 1929 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 7 件仪器运往南京。这 7 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北京古观象台台体高约 14 米,台顶南北长 20.4 米,东西长 23.9 米。上设 8 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 1929 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 500 年,是仍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 8 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北京古观象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7天前2024-06-20
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