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绍兴
府山
府山寻迹
绍兴古名会稽,得名于大禹去世后的安葬地会稽山。春秋时期,於越族建立越国,在此筑城为都。越王勾践即位后,将国都从会稽山中的岘大城,迁移到山麓冲积扇的平阳,作为他进入平原的第一步。为应对吴国大军,勾践在九处孤丘中最高的一处,即龙山的东南麓兴建堡垒。

龙山,后又称卧龙山、种山或府山,是一座略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孤丘。山的北麓陡峭,南麓缓倾,从西南到东北有六个高阜。其中第四高阜最高,而第五高阜南麓坡地最广,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建立宫室,并从事垦殖。这一带又富于泉水,饮水不虞匮乏。龙山为屏障,不仅具有有利的小气候条件,而满山林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范蠡在最高的第四高阜上建造了一座飞翼楼,作为瞭望台。当时,钱塘江口从南大门入海,从飞翼楼可以北眺江滨,对吴国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

越国在很短时间建成了这座周围只有一公里多的国都兼军事堡垒,使整个部族有了坚强的政治中心。范蠡又在小城外围建筑了城周大于小城十倍的大城,把大部分孤丘都包围在内。小城和大城结成一体,称为大越,这就是越国的新国都。越王勾践以此为基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吞灭吴国,北上称霸,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龙山因形状如卧龙,又名卧龙山;越国大夫文种死后葬于山之上,也称种山;在不作王宫之时,常为府治之地,因此得名府山。府山之上,亭台楼阁、古砖残碑,琳琅满目。主要景点有越王殿、越王台、清白泉、文种墓、唐宋名人摩崖题刻、飞翼楼、风雨亭等。

越王殿位于府山南部山坡的高处。殿依山而建,飞檐高墙,古朴典雅,颇具民族气派。越王殿几经兴衰,抗战时期又一次毁于日本飞机轰炸,现有殿宇为1982年依照原样重建。越王台与越王殿遥向呼应,为纪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建,同样在抗战时期被毁,今日所见亭台是在原台基上新建。越王台主体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台基是一座拱形门洞的城墙,长11米,宽9米,高7米,现在常被用于各种展览活动。

越王殿与越王台之间有石板路与石台阶相连接,两边有开阔地,常布置有各种花卉或盆景造型,其中两座竹亭之内,被安置了柏木化石与松树化石,已有亿万年的历史。

越王殿下的清白泉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知越州时的遗迹。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范仲淹因遭贬黜,徙知越州,在越任职一年有余。他在龙山时,发现山岩间有一废井,井中有泉,使人清理之后名为“清白”。范仲淹将此冠以“清白”之名,非但取其颜色清澈,也是以清白自警自励。

顺着越王殿西侧石板台阶山路往上走,经过一座三角形的小息亭继续往上约三十米,右侧有一石板小叉路往西北,又二十多米可见文种墓。墓于1981年重修,东北向,圆形,块石叠砌,高1米、周13.20米,黄土封顶。墓前建有石亭,单檐歇山顶。亭内碑高2.40米、宽0.80米,阳面镌“越大夫文种墓” ,阴面刻重修文种墓碑记。

顺着文种墓前小路继续向西北行走三十米左右,遇石板路向西南往上折回,即可见摩崖题刻。自唐代开始,陆续有人在此崖壁题刻。保存较为完整的题刻是“动静乐寿”四字,系绍兴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三江大闸水利工程建造者、绍兴太守汤绍恩所作。

经过摩崖题刻处继续向上数十米,即可见飞翼楼,也是府山的最高点。建楼的本意是越军为观察吴国军事动静,如同现今的军事瞭望哨。楼高15丈,是绍兴城区内的最高点。楼周围树木葱茏,环境幽静,是古城最佳的登高观景处。

风雨亭在府山的西南角,建成于1930年。山峰下清时为典史署,秋瑾被捕后曾被关押于此。亭在“文革”时遭到过破坏,1981年重修。亭两边石柱上刻有1916年孙中山到绍兴时所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风雨亭沿台阶而下,出口就是绍兴博物馆。博物馆广场中心竖立着高12.8米、重8吨的青铜剑雕塑,剑身正面镶嵌280字的《绍兴名城记》。雕塑下面是一条长40米的青铜“薪道”,从公元前490年到1983年,刻着25个绍兴历史时刻。整组雕塑寓意胆剑精神,奋发图强。
6天前2024-06-20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