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建水
建水文庙
让文化“活起来”!触摸文庙,寻找别样建水味!
建水,云南版的“山东曲阜”,云南孔子文化最为浓厚的地方。

初识建水,我是从一把草芽,一块豆腐,一方水井中识得这个地方。

但是,现在一座文庙,让我看到建水的另一面,这一面和吃无关,和文化相关。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所以,这个春节一起走进建水文庙,触摸文庙的千年心跳。

建水,周边和它同时代的古城,大多已经改了旧貌,换上了新颜。建水古城却在“旧貌换新颜”的洪流中不为所动,丝毫未变,凭借着“旧貌”在云南的古城中鹤立鸡群,变成了古典生活的真实画卷。

而于其中的文庙是一本书,现今只希望这本书翻慢一点!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读懂它....

时光流转千年,千言万语,诉不尽文庙的厚重,建水文庙这本书,我们一起慢慢翻,一眼千年,沧海桑田,光阴在文庙留下的痕迹,我们一起寻,文庙守护的前世故事,我们今生来聆听。

🌟亮点特色:文化,让建水文庙“活”起来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长河,而孔子文化就是这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中国被外国人称为“礼仪之邦”,追本溯源,都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圣先师——孔子。

1998年世界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之后,74位委员一致通过宣称“人类想要永远和平,需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案。”

但是,在今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孔子的儒家文化似乎渐渐被我们遗忘,曾经深入骨髓的“礼”,似乎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文化“活起来”变成了不能耽误的事情!

循着孔圣人的教诲声,循着孩童时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声,我们走进“活着”的建水文庙。

与圣贤的结交,聆听圣贤的教诲,这场千年的寻味,我们等了很久很久......

我不禁发问:“在诸侯纷乱,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是否能预知他的思想能跨越千年,百代流芳?”

👍触摸文庙,寻找灵魂的居所

走进文庙,站在巍峨庄严,古香古色的“太和元气”门坊下,我仿佛听到了孔子的声音,听到了那穿透千年时光而来的圣人之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门坊上雕刻的龙、狮、象等图案,赋予了建水孔庙当地特色,屋檐四角飞翘,檐上青铜板瓦装饰精美,檐下如意拱门优雅大气,一砖一瓦,彰显出文庙的大气与浑厚!

目光移向一侧,这里有一座老人铜像,铜像栩栩如生,面貌慈祥而庄严,穿着朴素而富有气质,想必很多人已经猜到了这位老人是谁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圣人,至圣先师,读书人尊称“孔夫子”!

穿过门坊,一池春水映入眼帘,这一池水被称做“泮池”也称为“学海”,千古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学海”指的就是这里。

学海,用于比喻孔子的思想和知识高深渊博,如同汪洋大海。从明成化四年修建,康熙五十三年重修,1989年再次重修,集历代人的智慧和艰辛,建水泮池的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在泮池中心有一小岛,小岛上建有一小亭,小亭名“思乐亭”也称“钓鳖亭”,“思乐”一词出自《诗经》“思乐泮水,薄采芹藻”之意,用于勉励学子勤奋读书。同时思乐亭还是泮池上下两塘的分界线,古时上塘种红莲,下塘种白莲,取“连(莲)连高中”的寓意。

站在这里,你依然能够感受到孔庙当初的辉煌与热闹,到了莲花盛开的季节,红莲如火,白莲似雪,红莲热情,白莲高洁,红白相间,两种不同季节的颜色在这里重叠,交汇,却又异常和谐。

从礼门、义路石坊进入文庙腹地。在古代,进入此门,武官需下马,文官需下轿,以表对孔子的尊敬,所以我们需怀着一颗感恩和感激的心,跨过此门。

跨过礼门和义路,孔庙的第二进院落清晰的展现在眼前,不论是半圆形的月台,还是磅礴大气的“洙泗渊源”坊,大大小小的建筑,布局都在彰显孔庙的空间感和高级感。

站在院落中间,你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远处建筑叠影若现,近处碧波荡漾,清风拂过,学海泛起阵阵涟漪,池中原本静止的倒影被风搅乱了容颜。

移步换景,到了第三进院落,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被儒家文化浸润,有了书卷气,仿佛一位藏在深闺,从小受了良好教育的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不论遇到什么事,都宠辱不惊,千年的风霜也不会让她变了颜色。

穿过棂星门,这里没有了前院的庄严,一股江南园林的气息迎面而来,这里花香四溢,绿草如茵,“奎星阁”和“文昌阁”坐落在两侧,“乡贤祠”和“名宦祠”也矗立在这一方小天地中间。

位于中轴线上的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这座杏坛建于元代,后经地震损毁,此为第三次重建。

置身于此,脑海中浮现的这样一幅画面,“清晨,朗朗读书声从这里传出,身穿长袍的学子,端坐在案前听先生讲课。”如同一幅古代学子求学画卷。

穿过大成门,我们来到了文庙的第五进院落——先师庙的所在地,进入这里,我们正式进入艺术的殿堂。

从古至今,先师庙都被看做是孔子文化精髓高度浓缩的地方,在这一个小天地中间,孔子从出生到去世,一生的痕迹都被一一记录在这里,走进这里你就能感受到孔子的智慧与思想,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庄严,厚重,更能感受到儒家文化对古代建筑格局的影响。

环境清幽,干净整洁,气势恢宏是先师庙的最大特点,除了这些先师庙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如整个文庙区域内的建筑,只有先师庙殿内没有蚊虫飞旋,没有蜘蛛结网,而且整个院落不论是遇到大雨或者小雨,总是雨停院干,这两个无法解释的现象,至今都是建筑学上的珍闻。

孔圣人的雕像矗立在先师庙的正中央,从正面看过去孔圣人仿佛正用一双慧眼注视着儒家文化千年演变,注视着每一个前来朝拜的人!

心依然沉浸在先师庙中,身体已经来到崇圣祠,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父母的祭坛,这里聚集了孔子的家族文化。

自古以来,“孝道”就是儒家文化中“家庭伦理”的核心,这一核心是牵引游子归家的丝线,是侨胞归乡的羁绊,是我们对天伦之乐的认知。

走进这里,看着孔子家族的发展历程,心中闪现的却是从小到大心中关于父母的点滴,父母有了皱纹的脸庞,有了裂痕的手掌。

到了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深深的记在了心中。

整个文庙的建筑,格局可以说精湛绝妙到极致,每一处房檐、雕纹都可以独立成势。

抬头仰望苍穹,书香之气笼罩着这里,低头俯瞰,每个院落都能找到孔子文化一脉相承的印记,俯仰之间,建水文庙的点滴早已深深刻入心中。

[ThumbsUp][ThumbsUp]斯文在兹燕归来,文化传承水长流
为了传承孔子文化,让文庙不再是一座纯粹的建筑,让文庙不仅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活在书本上,让文庙真正的活在当下,活在孩子真实的回忆中。

每年春秋两季,建水文庙都将举行盛大的祭孔祀典活动,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建水文庙的祭孔历史悠久,起始于明代中期,是以颂扬孔子生前业绩为主,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清代编撰的《临安府志》说:每年春秋两季的上丁日,地方文武官员都要在文庙内祭祀孔子。而参加祭孔活动,是地方文人学士的最高荣誉。祭祀中,以乐舞伴随,场面隆重。而祭祀孔子的祀典程序、规格、乐舞编制、服饰、舞具和贡品等,都有严格规定。现在的祭孔经过简化后分为:迎圣、初献、亚献、终献、送圣五个部分。
【备注】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图片未经允许禁止用作商业用途,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建水文庙 #建水旅游攻略 #云南建水文庙
6天前2024-06-20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