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前门大街
北京前门步行街②
北京前门步行街②
故地重游,两年前这里曾空无一人。

♧接北京东城崇文门西河沿街①(中国青年杂志社)

卷阿胜境
卷阿胜境位于勤政殿之北,临湖,面阔五楹,北有抱厦三间。“卷阿”(quánē)典出《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卷阿”即卷曲,“飘风”即回风。《诗经》云:“兴者,喻王当屈体以待贤者,贤者则猥来就之,如飘风之入曲阿然。其来也,为长养民”。乾隆皇帝御题“卷阿胜境”,意蕴深远。门楹御题联:“文固俯川原千载游歌地胜:豳风咨稼穑三秋图画天开”。后檐面北题额“云牖松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74岁的乾隆皇帝喜得玄孙,五代同堂,于此殿题写了“五福五代堂”匾额,并刻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印玺。勤政殿建筑群毁于1945年,1981年对基址进行归安并复建了卷阿胜境。

清音阁
清音阁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共三层分别代表「福」、「禄」、「寿」,地基形状为「吉」字形“面阔三楹,长16.69米,进深三间,宽14.45米。一、二层净高各5米,规格
相同,三层略小“上层乾隆皇帝御笔题额『清音阁」,取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中层题额「云山韶溲』,取自元结诗「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溲音」.下层题额「响叶钧天』,取元好问
《步虚词》『人间听得霓裳贯,犹恐钧天是梦中』一诗意。台前楹联为『鱼藻庆那居诗徽恺乐、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三层戏台,每层台板设天井,可利用道具增强演出效果,一层台板底下设有地音室,利于戏音清晰宽厚。清音阁两侧有扮戏房、上下两层各五楹。清音阁面北正对为上下两层、面阔五楹的福寿园,为皇帝看戏之所“顶层设皇太后、皇帝和后妃看戏坐席,两侧群楼与扮戏房相连,设有朝廷大
员、外国使节和蒙古王公看戏的坐席。

广元宫
广元宫建于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776年~1781年),是避暑山庄松云峡内的一座大型道教宫观。南向,仿泰山碧霞元君祠营建。《热河志·寺庙》载「庙制仿自岱宗,盛于京辇。东方德主生物,列在祀典,所以致精禋、昭灵貺,为民祈福之至意也」。热河升为承德府,人民繁育,神祀聿修。于山庄内敕建兹庙,以备制度。

广元宫,规模浩大,黄绿琉璃瓦覆顶,居高跨涧,颇有气势。此寺四面设置山门,南门三楹重台,乾隆帝御题“广元宫”石匾镶于门额。进山门,左、右有钟、鼓楼。二门五楹,名“仁育门” 进二门有重檐香亭,名“馨德亭”,额“灵昭长养”、联:“广化佑天齐无远勿届,元功叶仁育有感斯通”香亭北为正殿,五楹,名“仁育殿”,额“普估资生”,联:“岱顶仰神庥功宣长育,赛园崇庙祀福荫蕃昌” 殿内供奉主尊碧霞元君。东配殿三楹,名“邀山室”。西配殿三楹,名“蕴奇斋” 出北山门踢高岗,傍宫墙的重檐攒尖顶大型方亭为乾隆皇帝依“封禅”之法,“祭天”的古俱亭。

乾隆皇帝《广元宫六韵(已亥)》待
元爲善之長,生物主東方。
因肖岱宫式,落成靈宇慶。
萬家烟火庶,兆姓息男昌。
承德令升府,興文并設庠。
祈年協暘雨,希佑富耕桑。
惟以民情願,無非祖迹蕃。


旃檀林
旃檀林位于松云峡南侧山岭上,是一组风景秀丽的寺庙园林建筑,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殿三楹,东向,额“众香胜处”,内供十六罗汉。殿旁有室,题名“天籁书屋”,乾隆、嘉庆二位皇帝驻热河常在此读书。“天籁书屋”后有水池,名“冰池,因夏季依然见到残冰而得名。池畔为“澹轩州趣”亭。主殿往东依次建有三重楼阁分别题额为:松云楼、澄霁楼、云润楼。旗檀林蟠松墨翠,青枫淡染,间有梅花鹿庭前信步,山雀院里觅食,野趣胜极。

文化特生
Cultural Identity
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是中国古典园林和寺庙建筑的典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弥散着对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兼容并蓄的磅礴大气。在造园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德规范进行了精湛完美的诠释。
“修齐治平”的儒家文化
“物我两忘”的道家境界
“戒定禅修”的佛教思想
“苍茫阔野”的牧猎文化
御笔唐文皇枇杷帖
及孙过庭书谱合轴
清·乾隆|纸 二级|仿制品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枇杷贴》,以“川路既遥,无劳更送”,来告知官员不要进贡珍果住味而省去差役之苦,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历代帝王中,乾隆认为唐太宗(文量)是佼佼者,常摹写其书法作品,视为榜样。


溥善寺
Pushan Temple
溥善寺是外八庙中修建最早的寺庙。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彻底取得了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的胜利。特别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举行的多伦会盟, 开始对喀尔喀蒙古诸部由松散型管理转变为行之有效的盟旗制,废除了蒙古贵族自成吉思汗以来的“济农”“诺颜”等称号, 实行清中央政府的封爵制度和法律体系, 依次授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封号, 并将喀尔喀蒙古划分为左、中、右三路总计三十四旗, 统一纳入清中央的有效管理制度之内。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一年, 适逢康熙皇帝六十万寿, 蒙古诸部上层首领齐聚避暑山庄, 恭祝寿诞。“众蒙古部落,咸至阙廷,奉行朝贺,不谋同辞,具疏陈恳,愿建刹宇,为朕祝厘”,康熙皇帝允其所请, 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武烈河东岸建造了两座寺庙, 供诸部王公拜谒瞻礼所用,取“寓施仁政于远荒”之意分别题名“溥仁寺”、“溥善寺”。

广安寺
Guang'an Tempis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皇太后80寿股折福而建,取“广大广安”之意。主体建筑为两层“戒台”及62槛群楼,俗称成台寺, 是乾隆皇帝和蒙古王公贵族举行法会之地。广安寺属藏式建筑, 风格与普陀宗乘之庙路同但建筑形制更为简洁。沿中轴线群三重门,第一重门圆拱形通道,拱门上方张有乾隆御书满、汉、蒙、救四体的“广安寺”石篇;第二重门为路大的藏式白台,台上建有三座明嘛道, 正中嵌有乾隆皇帝部书“特胜门”石篇;第三重山门为长方形藏式白台,直达主体建筑。

罗汉堂
Arhat Temple
罗汉堂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浙江海宁安国寺而建。该寺坐北朝南,为汉式伽蓝七堂布局。寺庙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配殿及应真普现殿组成,中央主殿乾隆帝题需“应真普现”,殿内主尊三世佛, 并奉置弥勒、韦陀像。四周围殿供奉508尊罗汉。这些佛像均为木质金漆,大小与常人相等,嬉笑填怒、神态各异,举手投足飘然若仙。

品汇多元
避著山庄的修建与清初北方的蒙古问题息息相
关,而蒙古地区又盛行藏传佛教,因此,怀柔蒙古各部离不开文化宗教的引领作用,避暑山庄不仅是中原儒家文化向草原辐射的传播地,也是藏传佛教向中原流布的集结地。

藏传佛教
清初蒙古各部大多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清代皇帝“因其教,不易其俗”“怀柔远方”利用宗教来密切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清帝驻跸山庄期间,宫殿园林内亦设置多处佛堂,这些佛教建筑、佛堂陈设及制度化的佛事活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使之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蒙联姻
有清一代,满蒙联姻是满族和蒙古民族联络、交流、怀柔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促进两个民族间的铁血同盟,清皇室与蒙古贵族建立了世代姻亲制度。满、蒙两大民族这种长期血脉相承的联系,对清朝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历史上,满蒙联姻达586次,清皇室出嫁给蒙古贵族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清代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遣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盛。乾隆朝六十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仅乾隆四十四年(1
6天前2024-06-03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