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承德
避暑山庄博物馆
河北承德三日避暑山庄④避暑山庄博物馆~珐琅展
河北承德三日避暑山庄④避暑山庄博物馆~珐琅展
盛世琅華——避暑山庄典藏珐琅展
ENAMEL WARES IN THE COLLECTIONSOF THE MOUNTAIN RESORT
600多年前,一种神秘的、散发着宝石般光芒的器物,同时让东西方帝王陷入了痴迷沉醉,它温润似玉,细腻胜瓷,灿烂如金,富丽类缎,时人称其为“珐琅”,又叫“佛郎”、“法蓝”。
珐琅器元代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它所特有的带着异域风情的繁丽生动,与生俱来的钟鼎富贵气质,深深吸引着历代君王,被视作皇权与财富的象征,长时间为宫廷独享。
元代珐琅器数量不多,明代工艺日趋成熟,清代沿袭前朝,于造型与纹饰上又多有创新,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臻于极境。上至玉堂宝殿的国礼重器、皇家寺院的精严佛供,下至宸居壶闹的雅玩陈设,处处可见琅身影。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1700余件金属胎珐琅器,大部分为乾隆朝制品,由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琅作”以及广东、扬州等地生产。依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主要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琅、透明琅和画珐琅。
时光更迭,百年一瞬。这一抹神秘的蓝,几经沉浮,依然闪耀于历史长河。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其做法是以金属制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胎体表面形成花纹,再填以各色珐琅釉料,经多次入炉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掐丝珐琅工艺于元代传入中国,是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大食窑”器的制作工艺发展起来的。明代臻于绚烂,清代乾隆时期,发展达到巅峰。掐丝珐琅器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纤细婉转,釉料晶莹璀璨,与繁密的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犹如宝石镶嵌般华美瑰丽之势,彰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

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又称内填珐琅,它起源于埃及,盛行于欧洲,元代传入中国,称为“拂郎嵌”。其做法是在金属器胎上锤堑出凹凸不平的花纹轮廓,再于錾花处填充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主要产地在广州、扬州、北京。清宫内廷“珐琅作”也有生产。
清代錾胎珐琅器錾工精熟,纹饰流畅,釉色典雅,多见气势磅礴的大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錾胎珐琅七珍
清(1644--1911年)通高29厘米,底径8.5厘米。
七珍,亦称七政宝,为佛前供器,原为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福力所生之宝。一为轮宝,降伏四方恶魔;二为白象宝,佛以形象教人;三为绀马宝,驱驰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为神珠宝,净浊水;五为玉女宝,为转轮王之供养;六为主藏臣宝,掌宝藏;七为将军宝,是转轮王的护法神。

清·乾隆(1736——1795年)高17.5厘米,腹径14厘米。
铜鎏金如意形半圆四足底座,錾刻回纹。两侧饰鎏金双耳,出戟,瓶身施红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云纹、蝠纹。腹部鎏金开光,题乾隆御制诗“寿阳粧白晓霞红,姊妹相将试惠风。若把姓名寻各色,嫏嬛记亦笑难穷”,落款为“子臣永璇敬书”。

画珐琅
画珐琅是将单色珐琅釉直接涂在金属胎上作地,再根据图案设计的色彩,用各色珐琅釉描绘山水人物等图案,入窑经高温烘烧而成。画珐琅诞生于15世纪末的欧洲,约于17世纪传入中国。康熙时期,内廷设立“珐琅作”,开始生产画珐琅器。
乾隆时期,画珐琅工艺有所创新,产地主要在内廷和广州。广州画珐琅器釉色明艳、线条奔放,颇具欧洲艺术风格。宫廷画珐琅器则画工细致,格调高雅,多以明黄为地,深蕴皇室尊崇。

透明珐琅
透明珐琅,又名“广珐琅”,因仅在广州制作而得名。它于錾胎珐琅衰落时兴起,盛行于乾隆时期,因其工艺流程复杂,成品甚少,多为宫廷御用。
其制作方法是在金属胎上用錾刻或锤花技法,处理出浅浮雕纹饰,然后罩以透明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图案纹饰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器表光华璀璨,颇具透明感,釉料多为蓝、绿、紫等色,其中以宝蓝珐琅衬金片者最为耀目。

金枝玉叶
像生盆景,又称宝石盆景,是运用金银、珠宝、玉石、珐琅等珍贵材料模仿天然盆景的形态,制成的一种宫廷陈设品。它再现了花、草、树、石的造型,又能四季不调,融技艺、自然和想象于一体,彰显皇家气韵,呈现出富丽华美之感,常用来装点宫室,是年节庆典的必备之物。
清代像生盆景的制作水平和数量为历代之最,它们或为清宫造办处制作,或为王公大臣进献,用料奢华、工艺精湛、寓意吉祥,深得帝后青睐,成为宫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明珐琅长方五塔龛
清(1644——1911年)
通高84厘米,长42.5厘米,宽36厘米。
为银镀金、透明珐琅多种工艺结合而成。龛体为四方亭式造型,由宝顶、毗卢帽、檐板、面板、围栏、须弥座组成。顶部为毗卢帽状,开小券门形长方体,四角各立一葫芦形小塔,其上为小须弥座,座顶立葫芦形塔;中部为长方形佛龛,龛三面嵌玻璃开窗,四角烧蓝嵌饰小团花,四立柱支撑顶部;底部为银镀金透雕花
6天前2024-06-04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