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重庆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一日游
在重庆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的一处洼地,一座五栋竹木、土木建筑的院落依山而建,隐匿其中。灰白色调,木质楼梯,格局间透露出时代的风貌。这里就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后因武汉沦陷,迁往重庆。1939年,因日军大轰炸迁至化龙桥虎头岩。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新华日报最初迁入重庆时,馆舍位于城内的西三街和苍坪街,由于日军轰炸,馆舍被毁,于是移至虎头岩村,与群众周刊合署办公。报社人员在这里写稿、编辑、排字、印刷、装订,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当时,由于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经常无故删改和检扣新华日报送审的稿件,报社人员采用了一种特别的编辑方式开天窗。每当稿件被检查机关从版面上强令抽去或删改,甚至禁止发表时,编辑部不用其他稿件去补充版面,而是在报纸上留下空白,或配上富有一定内涵的文字或标题,以此揭露和抗议国民党政府压制新闻出版自由的行径,强化传播效果。除了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打压,新华日报还要躲避日军轰炸。为了确保报纸按时出版,报社人员将印刷机搬抬进了自己挖建的防空洞中。1941年刊登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华日报正是在防空洞内印刷而成,将皖南事变的真相告知于天下。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也曾是新华社重庆分社办公地。1946年5月,由10名同志组成的新华社重庆分社迁往新华日报总馆。分社同志利用仅有的一部电台,每天抄收延安新华总社发来的电讯,除供新华日报刊用之外,还提供给重庆其他媒体。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查封。8年多时间里,新华日报坚持以事实为导向,宣传团结抗战,宣传真理,揭露黑暗,敢说真话,逐步成长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爱国民主运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事业、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舆论武器,在鼓舞人民斗志、打击反动势力、团结领导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与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起,被合称为红色三岩,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部分沦陷区的一盏明灯和开展统战工作的主阵地。毛泽东主席曾经高度评价,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方面军。
4天前2024-06-24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