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开封
山陕甘会馆
大义参天
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徐府街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在开封的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富商巨贾聚资修建而成。会馆“馆庙合一”,既是祭祀关羽的庙宇,又是维系商人团结的纽带。会馆如今仅剩关帝庙部分,为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包含有左右掖门、垂花门、钟楼、鼓楼、厢房、东西跨院等。2001年6月,会馆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壁为一字形,位于中轴线南端,临街而设,沿街东西走向,高8.6米,长16.5米,厚0.65米,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由青砖砌成。照壁台基为青石须弥座,之上为照壁壁体,两面皆砌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背面阳雕“忠义仁勇”四字,壁芯为石雕“二龙戏珠”图案,四角用石雕“云龙捧寿”形成岔角。壁体上是砖饰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图等,题材多样、技法精湛。砖饰以上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

照壁檐下是各种造型的花瓶、插花、嚣炉、书函、画卷、乐器等砖雕装饰。这些图案不仅装饰性强,而且还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由花瓶、几案、蝙蝠组成的图案,寓意“平安是福”;菊花、鹤鸟和芦叶的组成的图案,则寓意“安居乐业”。由两本账册组成的图案,一本是翻开的,一本则是合着在此账本下边,寓示钱财只进不出。

戏楼又名歌楼,为旧时节日、祭祀、还愿、祝寿所用。楹联写道:“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会馆的戏楼在“文革”中毁掉,现存戏楼是将开封火神庙的戏楼移迁于此。戏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一南北通道,供人通行,行走演出两不妨碍。戏楼两侧有端门,但不常开,端门门楼木雕精美,色彩艳丽。戏楼东西两侧有台阶可直达戏台。

戏楼北侧,中轴线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中国古代城市、重镇及规模较大的寺庙都设有钟鼓楼。山陕甘会馆的钟楼、鼓楼历经战乱水患后依然保存完好,因此弥足珍贵,这也是开封唯一尚存的同类古建筑。

牌楼位于中轴线北部,正对戏楼的门洞,拜殿的南面,正面题写“大义参天”,赞颂关羽的忠义精神高耸于天。牌楼为三间六柱五楼不出头式,歇山顶,三柱一组,三角鼎立,呈鸡爪状,故俗称“鸡爪牌坊”。这种平面柱网结构,既增强了牌楼的稳固性,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增添了审美趣味。牌楼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主楼上部檐坡绿琉璃瓦覆盖,正脊为牡丹花雕,中间置一方亭,两侧一狮一象,狮拥莲台,象驮宝瓶,形象逼真。正脊两端的鸱吻,剑把上东书“日”、西书“月”。“日”表示智慧,“月”表示善心。

牌楼背面悬挂“流芳千古”匾额,额匾四周为透雕“二龙戏珠”,做工精细。牌坊四角楼下的走马板上,还分别绘制了“挂印封金”“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八幅关羽故事壁画。牌楼每角下面均有垂花柱,共八根,分别雕刻石榴、佛手、葵果、莲蓬、牡丹、荷花、花篮等。明柱柱身下段各以三块抱鼓石状夹杆石将柱身外、前、后三面夹峙。抱鼓石表面浮雕“苍龙行云”、“丹凤朝阳”、“云鹤图”以及“狄仁杰登山望母”、“白兔记”等图案。

东西厢房,每侧各有房间八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五间、北面三间各为一整体。东西厢房均为硬山顶,灰筒瓦屋面,屋面正脊饰高浮雕青砖牡丹花脊,两端置青砖鸱吻,垂脊为狮、吼、马、羊、鱼走兽,前坡明间上方均砌成“菱”形的黄色枋心,民间称作“黄气冲天”。东西配殿屋檐下边额枋、斗拱、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木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举凡山川树木、花鸟虫鱼、亭殿楼阁、民间故事、人物传说等无不入画。

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也是木雕装饰最集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地方,由三进殿宇组成。前为拜殿,面阔三间,中为卷棚,后为大殿,皆面阔五间。三殿由天沟相连,构成整体,总面积达540平方米。大殿木雕分三部分组成,拜殿挑檐桁以至额枋宽1.7米,全部木雕装饰,共分七层。第一层小蝙蝠,寓意遍地是福;第二层为云形透雕花纹,寓意福运相连;第三层为二龙戏珠,共九组十八条龙,形态各异;第四层是祥禽瑞兽,如鹿、马、猴、羊、麒麟、大象、三羊开泰;第五层是花草组成的图案,如荔枝、柑桔、仙桃、松竹、梅、兰等;第六层有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青蛙卧莲,还有蓉花、葵花、菊花、仙鹤等,令人眼花缭乱;第七层在宽约一尺的画面上刻着醒目的二龙戏珠、凤凰牡丹,苍龙腾云驾雾、凤凰振翅欲飞。卷棚内额枋亦遍布彩画,中央有一座石案,制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正面浮雕“八仙庆寿”,雕工精细。大殿灰瓦覆顶,绿瓦剪边;殿内朱柱矗立,柱础四布。殿内的关公坐像,右手捋髯,左手执卷,是典型的关公夜读《春秋》造型。塑像旁有一副集句联:德育配三才,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精忠照万古,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风格鲜明,韵致高雅,尤其是它的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堪称“三绝”,呈现出质朴和秀丽、豪放和婉约、粗犷和精巧、沉着和流畅的完美统一,体现了时代风貌和地区文化的融合,是研究清代建筑史、美术史、民俗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天前2024-06-26
4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