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上海
黄浦剧场
黄浦剧场:八十九年后的祖孙“邂逅”!
作为耳顺之年的年青(lao)人,得知“京城小皮妞儿”(我闺女)拿下了1872年创立至今的施坦威(青年)艺术家授衔之后(全球一个半世纪以来已有2000多位钢琴家荣膺施坦威艺术家之殊荣,她是其中全球第137位靑年施坦威艺术家),马上履行了四年前的约定:如果拿下青年施坦威艺术家、中学毕业暑期就陪闺女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通过游历完成人生阅历扉页上的两件头等家事:一是寻根、二是寻迹!
ll
寻根是首先回到了老家四川峨眉山,祭拜了老谢家一千多年来、自后晋至清光绪年间的列祖列宗,“打卡”了本姓的祖寺,以及谢氏祖谱碑!验证了老谢家自五代十国至今千余年不仅传承有序,后继有人,而且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峨眉山金顶上守护神显灵,非常不可思议,印证了心诚则灵的灵验……

寻迹就是回到上海、寻找孩子太爷爷和爷爷的岁月流痕,睹物思人,温故知新!

我说的“岁月流痕”之一就是大上海的北京东路与贵州路上的“小剧场”:六零后到零零后称为“黄浦剧场”,三零后至五零后的上海老克勒绅士们称作“金城大戏院”!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金城大戏院曾是民族新电影的集聚放映地,最知名的莫过于《风云儿女》这部电影里由田汉词、聂耳曲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因而这里是新中国国歌的诞生地!我跟京城小皮妞儿首先满怀敬畏地抚摸了老唱机,然后聆听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的昂扬歌声!

当年的金城大戏院改名是在1957年,是周恩来总理倡议并题写的“黄埔剧院”(这非常罕见,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但墨迹弥足珍贵)。当下为了多元化的观众审美需求,据说这座当年淮剧的指定演出剧场已经“黄金分割”出皮影戏、脱口秀和观影等功能区……

而我们父女来这里,是想让新晋青年施坦威艺术家的谢家第四代传人传承历史、重温祖辈的斐然业绩,恪守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追求;同时分享小剧场“幕后”鲜为人知的上海近现代人文掌故。

作为一个“老克勒”、开个玩笑哈:在黄浦剧场脱口秀场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的喜剧拥趸者,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互动之余,恐怕是无一人知晓昨日的金城大戏院,今日之脱口秀场地,就是上海滩现代喜剧的发源地之一(不是上海地方滑稽戏哟)?!八十多年前这里就有了《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体验式“假定情境的真实”演绎,抗战喜剧的初步萌生、《喜剧论》的系统阐述与探索、俄罗斯戏剧的讽刺台词……喜上眉梢的诙谐剧情、乐在其中的幽默台词,喜乐间尽显九十年来世间人畜的沧桑变迁。

不仅如此,在金城大戏院历史印迹里还铭刻着中国现代戏剧的革命性创新,以上这些都来自于一个人(Wu)的大手笔:章泯(谢兴/谢韵心)!他是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当代戏剧家、电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创始院长!

89年前的今天(1935年6月27日),章泯执导的《娜拉》(又译“玩偶之家”)、一改当时话剧的小剧场、非职业演员、不固定的演出,而是在今天的黄埔剧场首次以大剧院、全职业演员阵容进行了公演,这一破天荒的公演标志着上海(中国)话剧行当的专业化、剧院经营的正规化都跨上了职业化的平台!除了这个首次,章泯还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史的音乐舞美变革之先河:请注意时间节点:1935年6月27日,金城大剧院,中国戏剧(话剧)舞台上首次有了天幕、月亮和乐队现场伴奏!从而打破了话剧舞台固化呆板的舞美天花板!而第三个首次是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领军人物章泯作为导演、首次在《娜拉》的剧场排演全程采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方式导戏、排戏;斯坦尼的体验派表演理论在中国的践行,自1935年上海排演《娜拉》为起始点、至2024年已近九十年,中国当代所有规范的影视院校和专业的话剧院团,都将其作为学员、演员表演课的基础教学法;而章泯的这三个首次、印证了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道法、天人合一所带来的中国早期话剧与电影等细分行业的哲思与践行,奠定了章泯在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影视导演与表演教育体系中当之无愧的学术翘楚地位(创办北京电影学院之初,作为院长的章泯还曾亲自兼任过表演系主任!足见其作为导演对表演的重视)!

其实、公众辨别一位演员有无专业素养,可以问一个简单问题:读过、用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吗?因为这是近九十年来中国戏剧、电影表演专业的入门必读书目(章泯就是这本表演艺术入门专著的最早译者之一,更是斯氏体验派理论在中国引入、应用、推广的“教父”(没有之一)。

1935年10月初,章泯作为上海滩大导演所执导的果戈里的《钦差大臣》首演,1936年11月的《大雷雨》首演都是在这个剧场触发了昔日上海滩的轰动!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评价认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两年五个大戏里《钦差大臣》、《大雷雨》等2部话剧达到的艺术水平是空前的”。由此可见,金城大戏院当时见证了民国戏剧、尤其是它在抗战爆发前期蓬勃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推动了话剧、剧院的更新迭代,更让当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章泯这样的大导演,与金山、赵丹、郑君里、舒绣文等人民艺术家有了面向普罗大众更广阔的艺术“新天地”,而不是止步于小资象牙塔的“田子坊”!作为见证这些历史进程的黄埔剧场(小剧场),就自然而然传承了这些不可复制的人文底蕴!

其实,今年是黄埔剧场(金城大戏院)华诞九十周年,我们的相关机构部门是不是考虑一下,不仅应当有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也应当站在新质生产力的高度、系统化体现戏剧、戏曲(淮剧)的人本主义教育;融合电影、戏剧、戏曲一体的黄埔剧场是上海之海派文化的“活化石”,更是老一辈革命家关怀和上海老中青艺术家传承的“本帮基石”!这一历史积淀相较于上海其它剧院具有绝无仅有的爱国主义文艺史观的重要窗口特色!应当大力弘扬拓展传承,以促进海派文化小剧场演艺人员和观众群的素养提升!现在小剧场只有电影部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还应包括戏剧(话剧)和戏曲(比如淮剧),毕竟黄埔剧院不是单纯的电影院,而是剧院!

说到传承、我们家族百余年来四代人做到了这点,祖孙跨代跨界、一脉相承,把西方艺术与中华文明精华相结合,从电影、话剧直到音乐,都践行了中西合璧、古今贯通,所以才会有今天16岁的施坦威艺术家的家学传承!

参观后我跟北京小皮妞儿又有了一个新约定,若以后作为施坦威艺术家来沪、毋需打卡直播、而是不忘初心,如孤云出岫、似朗镜悬空;首演之地必订黄埔剧场,演奏钢琴必用施坦威全球限量十台的收藏版“千里江山图”!古筝必选古筝制作大师徐振高88岁寿诞的收藏版古筝!用讲究而不将就的中西“响器”、不同凡响地向普罗大众传送中西合璧的空谷“混响”!这、才是真响了!一来致敬周公恩来和陈毅等先辈的引领教诲,二来弘扬中华文化、中西合璧,传承祖荫!黄埔剧场是芸芸大家的欢愉之场地、也是寥寥我家四代人的人文共享之福地!

那么、“岁月流痕”之二又在哪儿呢?订别克专车去老锦江!因为在闺女爷爷的童年记忆中抹不掉的是坐老别克去老锦江饭店的记忆,那里有我家祖孙三代与董竹君的暖心故事;那还有“岁月流痕”之三吗?有!当然有!十六铺码头!那里有太爷爷独幕话剧《黄浦江边》的码头灵感!夜游黄浦江对我们父女俩来说不仅仅是凭栏抒发感怀之情的小夜曲,更是触发砥砺奋发前行的进行曲。

我爱上海、更爱曾在上海闯荡出名堂(响了)的爷爷、在上海里弄的亭子间诞生的父亲、以及将在上海“滩涂登陆”的新一代青年施坦威艺术家女儿!侬晓得不,这是阿拉一个老克勒言由心声好不啦。
2天前2024-06-22
3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