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郭沫若纪念馆
曾经的恭王府部分·郭沫若故居
🈶㳟王府的人太多,顺着前海西街向北,这里也有一处名人故居,是现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晚年的住所。这处景点虽然也收费,但20元比起㳟王府要便宜好多,关键是来的人不多,参观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走进大门,顿时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真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进门后就看到一棵银杏树,这棵树被郭沫若称作“妈妈树”。1954年春,夫人于立群患重病离京治疗,他从大觉寺林场移回一棵小树苗,种在西四大院胡同的寓所中,取名“妈妈树”,祝愿孩子们的母亲早日康复。1963年秋,郭沫若迁入此宅时,和夫人一起移到这里种植。

✔️树下立有一尊郭沫若的塑像,他闲坐在一棵树桩上,双手抱膝,仿佛正在乘凉。院中还有一座小山,山前砌有一面照壁,上面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一首诗:“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

✔️郭沫若故居位于眼前的四合院中,院中的牡丹正在盛开,里面的房间大多被布置为展厅,介绍郭沫若的生平事迹。他原名开贞,沫若是他最早使用的笔名,取自家乡四川的沫水和若水,沫水就是大渡河,若水就是雅砻江。

✔️郭沫若少年时在成都读书,成年后在哥哥的资助下东渡日本,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和鲁迅一样,从学医改为从文。北伐战争时,他投笔从戎,蒋某人发动反革命政变前,他曾在南昌借住朱德的花园角2号,连夜写下讨蒋檄文,后来还参加了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为躲避通缉,他流亡日本十年,用唯物论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史,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抗战爆发后,他终于回到祖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继续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外,还参与到政治活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祖国的发展做了很多事情。

✔️郭沫若故居所在处,在清末其实也是㳟王府的一部分,民国初年,乐氏达仁堂购得此地并改建四合院,解放后达仁堂将其捐献给国家,曾为蒙古国大使馆,宋庆龄也在此居住过。直到1963年,郭沫若搬到此处,成为他晚年写作、生活的地方。

✨参观结束,又来到㳟王府前,想看看游人是否散尽,可惜门口的长龙依旧,最终只能放弃,步行来到前海,在这里稍作休息,准备前往下一个目标。
#城市人文手记
2天前2024-06-26
1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