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北京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北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文化综合区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由中国科协建设。它是全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联合11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5年来,已先后进行674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获得实物原件资料14.7万件、数字化资料34.5万件、视频资料47万分钟、音频资料56万分钟,涵盖了中国科学家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以及记录中国科技发展重大事件的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资料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丰富藏品资源和扎实工作基础。

2023年,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实体馆建设进入快车道。2024年5月30日,该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同期举办首展系列活动。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藏品库房和常设展厅占地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占地7500平方米。首展包括1个主展和5个专题展,策展内容互相补充和呼应,总展览面积为5000平方米。其中,“共和国的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精品展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共展示了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珍贵图片,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部分珍贵展品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专题展览具体包括:

• 《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一)》:讲述了17位留美爱国科学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威尔逊总统号”归来报效祖国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强烈的归国决心和爱国精神,展览有亲历人员所用实物等展品50余件、史料图片近150张。

• “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以《中国植物志》编纂历史为脉络,以四代科学家的艰辛历程为主线,聚焦胡先骕、秦仁昌、吴征镒等7位科学家的故事,包括160余张珍贵图片、7件实物展品和1面标本墙。该展览致力于突显国家战略视野,弘扬科学家精神,体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植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专题展”:以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为线索,从个体与国家、时代的关系出发,通过他“报国初心”“成就与困境中的家国牵系”“归国筑梦”“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四段人生图景,探寻他的初心与信仰何以形成、实践与实现,回答“共产党员”和“科学家”这两重身份在钱学森身上的统一。

• “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专题展”:展览位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五号展厅。撷取数十位成就杰出的工程师,将他们的典型活动置身于工业遗产的叙事空间之中,总结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宝贵经验,传播工业文化和工程师文化,弘扬工程师群体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敬业奉献、严谨笃实、精益求精、臻于卓越、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的崇高追求和宝贵精神。展览分为“筚路蓝缕”“自立更生”“创新发展”“继往开来”四个部分,讲述了110位杰出的工程师的故事以及他们参与的100余项典型工程,用860余张图片、200余件/套展品阐释了中国近现代工程师的成就与精神。

• “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特别展现了在组织选择邓稼先担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技术负责人之后,他是如何凭着强烈的爱国情感、科技报国理想、智慧与坚韧,隐姓埋名地投身这项事业,率领第一代核武器科技工作者从零起步,克服重重困难,冒着重重危险,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建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展示他们在科技创新中的巨大成就,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自5月30日下午起,公众可以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或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免费预约参观。
2天前2024-06-28
点赞
快来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