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上海
朱家角古镇景区
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朱家角古镇
每逢周末,路上都是游人如织。顺着古镇门口走去,只见古镇街上人头攒动,古老的房屋,各种食品香气弥漫在长街古巷中。小镇的布局很随意,街巷有窄有宽,有长有短,有曲有直。镇内河巷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明清建筑依水而立,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更是比比皆是,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在水的迷宫之中。
在江南水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朱家角面积138平方公里,是昆山周庄的二倍多。它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水路交通,600多年来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明清时期这里更因布业和米业成为江南巨镇,自古有“衣被天下,粮油江南”之美誉。
朱家角和周庄、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相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九条老街临水而建,街道小巷间水路纵横,白墙黑瓦的明清古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展现出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所拍《碟中碟3》都赶到此地取景,国内众多影视剧都选择朱家角作实景拍摄基地。可想其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
走进朱家角古镇的街头巷尾,你会看到许多名胜古迹散落其间:一线街、课植园、城隍庙、圆津禅院、城隍庙、大清邮局等等。名人故居也有很多,古镇在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0多人,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水乡气质,“中国文化名镇”名不虚传。俗话说:“到了水乡古镇不看桥,等于古镇未曾到”。朱家角现存36座古桥,其中最著名的是全长70米的放生桥。此桥南北走向,横垮在 漕港 河上,连接着桥北的北大街和桥南的 西大 街。该桥长如带,形如虹,素有“沪上第一桥”之称。站在桥上远眺近望,水乡风貌尽收眼底。
五孔放生桥是朱家角的地标性景观,,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朱家角建园造宅,据说全镇现存古宅建筑多达数百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课植园。
课植园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由清未道台马文卿耗银36万两,历时15年修建而成,园名“课植”取自“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
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城隍庙。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淀山湖突遇狂风暴雨,龙舟迷失方向。这时船头忽见两盏宫灯引路,灯笼上隐约可见“显灵伯”三字。次日打听得知“显灵伯”是古镇的城隍,乾隆帝于是便赖封其为“福佑显灵伯”。故城隍庙又称:“伯府行台”。
城隍庙前一对石狮威风灵动。见证着古镇的岁月沧桑,见证着古镇的历史轮回。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开办大清邮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朱家角设立邮寄代办分局,成为当时上海13家主要邮站之一和华东地区最早的邮政机构,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邮局门外的清代铜制铸龙邮筒苍老而精致,至今仍在使用。
古镇街巷几百年前铺就的石板路基本保存完好,走在石板路上会有穿越历史的怀旧感受。
古镇里最繁华的街道一一北大街,是原汁原味的明清街,街道狭窄而整洁,两边老式店铺林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分布的美食店铺,现做现卖肉棕、扎肉、臭豆腐、酱菜、糖藕、状元糕、芡实糕、薰青豆和青团等等特色食品,其中,肉棕和扎肉更是朱家角的特产。对于游客来说,能站在店门口看着技师亲手制作心仪的食品,能即时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美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的圆津禅寺话落在朱家角镇西南面,自明清以来就成为名人文士聚会和珍藏书画之处,包括董其昌等名人均曾到此游历并题词作画。寺内的“清华阁”最负盛名。登高远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素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横亘在珠溪河上的城隍庙古桥。
古镇上的木质廊桥是朱家角必到观赏的一景,古时下雨,镇民过街走巷,廊桥不仅可用作挡风窄雨,还可为人们闲话休憩提供场所。廊桥水景,引人遐思。
朱家角涵大隆酱园创建于1886年,现在墙上的酱园店名还是当年开业时所写的。占地96亩的课植园,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和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布局疏密得体,构思精巧,不瑰为一座江南名园。
1天前2024-06-30
1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