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呼和浩特
绥远城将军衙署
一座将军府 半部青城史
     清雍正年间,为巩固西北边防、保护内地臣民,阻止蒙古准噶尔部侵扰,清政府决定在呼和浩特旧城东北2.5公里处另筑新城1座,驻屯满洲八旗官兵。新城于雍正十三年动工兴建,乾隆四年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绥远将军统领、驻防八旗,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及大同、宣化之驻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位于车水马龙市中心的270多年古老建筑——将军衙署。
    将军衙署建筑风格严谨对称,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132间房屋。现存建筑分为清代建筑、民国建筑、其他建筑三大类。建筑群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
    将军府前的照壁和府门前之间的道路从前是不允许行人通过、摆摊的,如今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还修了高架桥。照壁中央上方嵌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城将军克蒙额题写的“屏藩朔漠”石刻一块。“屏藩”是像屏障、藩篱一样遮蔽护卫的意思,“朔漠”是指北方大漠。四字合起来就是保卫北疆之意。
    衙署正门前左右蹲立一双石狮,上书匾额“漠南第一府”,是内蒙古自治区前主席布赫的手迹。大门内厅堂凡3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
自大门进入衙署内须经仪门,仪门凡3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在厅东边有花园,园内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
     衙署大厅内设有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满族历史展览。衙署院子里,有四棵古老的丁香。传说这些丁香是1836年从北京颐和园移植而来,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岁月如此久远,丁香依然活力旺盛、枝繁叶茂,如今已成呼和浩特的市花。
    如果说前面大堂象征皇权,那么二堂则象征军权。二堂的规格仅次于大堂,是将军每日正式办公的地点。​​​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门楣上的匾额“惠则民安”属回文体,即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都能读通。耐人寻味的是这四个字中有两个别有深意的错别字:“民”多一点,“惠”少一点,意味着为官者少拿一点实惠,让民给老百姓。
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宅第与配房间建有走廊相通。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任。走进近代,将军衙署又是傅作义、董其武等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将军衙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为八旗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绥远城驻防将军之府邸,也是清政府统治绥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将军衙署的历史沿革,是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集中体现,是地方史志的重要载体,其完整的建筑院落格局体现了典型的清官衙建筑特点。民国初年至解放前机构的频繁更换,反映了当时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将军衙署也见证了绥远地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谋求独立、民主的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
    正是: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
#去博物馆探秘
2019-10-202019-08-16
99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