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济源
济渎庙
“不到济渎庙,不算到济源。”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先有济渎庙,后有济源县”。话说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祭祀济水成为国典。为了祭祀需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朝廷划出轵县北部设立了济源县,专职承办朝廷祭祀。唐初,朝廷又因四海中的北海“远在大漠,艰于祭祀”,于是在济渎庙之后建北海祠。于是,济渎庙一肩抗起两个国家规格的水神祭祀任务,成为济渎北海庙,简称济渎庙。在这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济渎庙不断完善,明清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古籍记载,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潜流前行至济源“龙池”(济水东源)露出地表,属于平地开源形式。济渎庙是四渎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由四组建筑组成。前为济渎庙,祭祀济水神;后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东有御香院,为祭水钦差休憩处;西有天庆宫,为管理人员办公室。主体建筑三条纵轴平行分布,中轴线上由南及北依次为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及临渊门、龙亭、灵源阁等;东侧御香院有御香殿、接官楼,后为广生殿;西侧天庆宫有太清殿、玉皇殿和长生阁。规模宏大。济渎庙的寝宫、清源洞府门即现在的山门和玉皇殿,各自代表宋、明、清三朝的建筑特色。庙中历代碑碣石刻多且珍贵,这点与比干庙相类似。济渎庙的龙池、小北海一带,东有唐苑西有花园,有点园林味道。此外济渎庙内有两株东汉时期的柏树,唐苑内有一段唐代围墙遗址、石马和“唐贤卢仝泉石”。济渎庙的厚重就在于此。明代刻《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另一面为金代刻《济源县敕建石桥记》和《大明诏旨碑》在碑亭内。封神祭祀济水,自秦以降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国有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皇室成员的生死,朝廷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唐天宝三年(744年)济水神被封为清源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增建北海祠;宋宣和七年(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元仁宗封为清源善济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北渎大济之神,清雍正三年(1713年)封为北渎永惠大济之神。济水崇拜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祈求天无灾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已。
#一个人说走就走
#优质旅拍PK赛
2019-11-072019-09-01
85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