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巴颜洪格尔
上午10:30,我们驱车从锡市走国道往洪格尔镇出发。路经中联水泥厂,规模宏大,当我们定睛观望巨大的水泥加工厂的时候,旁边的小兄弟突然冒出一句:那里有小卖部吗?大家都笑他就知道吃。车继续以100时速飞奔,前方出现一辆载满草堆的货车,以最大的横向距离把一摞摞方形草堆捆绑,几乎霸占了整个车道,正运往河北卖草去。看来飞机上看到的“叶脉”估计就是打完草留下的痕迹了。突然前方溜过一只小动物,像老鼠一样的,张大哥说那是沙鼠,像袋鼠一样也有个袋子。想像一下……还真想像不出来……

最纯正的蒙古族特色食物:

上午11:30左右,我们抵达了牧区。先到了格日乐图哥的妈妈开的旅游点那边,吃上了蒙古族的特色食物,奶嚼克、奶豆腐、奶茶、炒米,还有内蒙古最地道的面,接下来的几天牧区生活,吃得最多的就是奶茶、奶豆腐、馒头、蒙古面和手把羊肉,至于奶嚼克是牛奶发酵后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平日里也吃得少,除了奶豆腐令我吃不惯之外,其他的倒是没什么嘴巴不接受的。甚至我也学会了几样食物的制作,流程都很简单,下面有机会再说吧。

奶茶,咸的,用咱们在超市就能买到的牛奶和茶叶煮出来的,装在保温瓶里,只要有客人一来,主人立马就会这样给你倒上一碗,喝多了便也习惯甚而怀念。
虽然在这里肉吃得少,除了一日三餐什么都没有,但我还是胖了好几斤。

“百万富翁”牧区主人的家

说哥是百万富翁一点都不为过,只是非常人意识里的模样,自盖的房子,坐拥蓝天白云万亩地。和哥聊天的时候,问及最令他自豪的事,他道年轻的时候当马倌,一人管着800头马,800头马是什么概念,就是县长都得给他面子,走哪大家都拿他当神供着。以前大家住蒙古包,卫生条件不好,有时一件大袍子几年也没洗过,那个味是可以想象的难闻,床单也是不带更换的,哥去到人家家里他们却会拿全新的招待,吃喝住都是用最好的,给足了面子,想起那牛逼样,哥满脸自豪愉悦,不禁感叹,“那时候我那是真牛逼啊。”我紧接着问道那800头马是如何得的,他说刚砸了大锅饭那会,家家都分有好几头牲畜,大家吃喝都不用愁了,所以很多人便“骄纵”起来,吃喝玩乐,也不好好经营,遇上大雪什么的一下就死了好几头,而哥的爸爸妈妈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勤勤劳劳持家,财富就积累起来,到了哥这一代,依然秉持着家里良好的生活作风,现在哥经营着两万亩草场,马牛羊各两百多头,骆驼50多峰,并在镇镇府里上班,是这里的富人家,每天优哉游哉,自己也没啥活可干,公务员也就是个副业(现在也辞了,羊也包出去了),牲畜草场也都有工人干着,这儿压根没有任何生活压力,就是如今的牧区生活太单调而寂寞,能有个人陪他说说话他就开心,跟个老人家似的,哈哈。如果你也想来的话,下面留言告诉你联系方式。
说到草原,不得不提的就是游牧文化了。现在内蒙古草原上还残存着游牧文明,不过很大一部分已经变成了定居打草的集约化饲养畜牧业。网围栏也都围起来了,代表“这是我的领地”。游牧文明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但游牧文明的确充满了魅力,尤其是他们对自然的态度。比如:蒙古包搬走后,主人会把地上的土坑一一填平,然后带着牲畜寻觅下一处牧场。草原为什么要游牧?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这样说道:“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搬家?”妈妈答,“孩子,我们要是定居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搬迁,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舒服。你给妈妈上下不停地捶背,妈妈会很开心;假如固定一处,合并成一捶,妈妈会怎样?”
夏营地——羊倌的家

羊倌叫八哥,和他妻子一起住在夏营地。夏营地是夏季放牧的地方,这里水草丰美、平坦开阔。冬营地则适合选择在沙地。
蒙古包是我一直向往住进去的地方,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蒙古包的生活条件极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更主要的是,书上说蒙古包头顶的乌尼有60根。不管蒙古包大小,之所以是60根,是很考究的:与每一小时60分,每分60秒的精确度差不多。他就是牧民的大时钟。可以根据太阳照射到撑杆上的位置来判断时间:什么时候该出门放牧,什么时候羊群该回来了,等等。可是现在连这些都没有讲究了,我抬头一数根本不像书上所说,我想这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衰弱的标志之一吧。
现在的政策,老人有草场,年轻人没有,没有草场,他们也就不爱回来了。很多牧区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学习生活,比如哥的妻子和孩子只有节日才回来,哥每周末也都会回到城里的家,八哥一家的孩子也出去了,城市里条件比牧区好得太多了,越来越多人不愿呆在条件不佳的蒙古包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难再回到游牧生活中来。蒙古包里的女人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好客,而是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她就这样背对着我一言不发地把包括我的晚餐炖土豆和干面条给做了。
2015-02-012015-02-01
15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