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海东
瞿昙寺
旅途~青海乐都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南21公里处的瞿昙镇,面朝瞿昙河,背靠罗汉山,北依松花顶,南对照碑山。藏语称"卓仓拉康果丹代",又称"卓仓多杰羌",意为"卓仓持金刚佛寺",始建于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因所藏珍贵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画而闻名。瞿昙寺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
瞿昙寺始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在其驻地官隆洞兴建了一座小佛堂,佛堂内供奉持金刚,并派人赴南京请求明朝朝廷护持。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瞿昙寺",并任命三丹罗追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明朝初年的四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先后下了7道敕谕,派太监率工匠历时36年修建完成瞿昙寺。 其中,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下令扩建瞿昙寺,并且用行政命令扩大了该寺上层僧人的宗教首领地位及经济特权。明仁宗、明宣宗进一步扩大了该寺的政治经济特权。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瞿昙寺隆国殿完工,瞿昙寺的规制更加宏伟。明朝初年,朝廷封瞿昙寺创寺僧人三罗喇嘛(即三丹罗追)为大国师,授西宁卫僧纲司都纲,并封土地、划林地,派兵保护寺院,连年布施及赏赐宝物,使瞿昙寺成为安多政教合一的大寺,是明朝同青海藏区进行联系,推行"抚边"政策的枢纽。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明初特殊历史条件下由皇帝敕建的具有中原汉式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是目前青海省境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2年8月,瞿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创寺的开山僧三罗喇嘛在现在的寺址上建起一座小佛堂。随后,三罗喇嘛又向明廷贡马,以表归顺之心并请求明廷的“护持”,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瞿昙寺”(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历史上旧译“瞿昙”),并赐金书匾额一块,是为瞿昙寺最早的建筑——瞿昙寺殿。
明永乐初年,明廷派太监孟继,指挥使田选等协助瞿昙寺扩建殿宇,先后建成宝光殿、金刚殿、前山门、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前院回廊,永乐六年(1408年),立敕谕碑一通,对寺院以皇谕的形式加以保护,此时的瞿昙寺事实上已经作为皇权的象征而出现在地方上。永乐十年,三罗喇嘛的两位侄子班丹藏布和索南坚赞从西藏学成归来,明廷分别封班丹藏布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索南坚赞为“灌顶广智弘善国师”的称号,永乐十五年,明廷为班丹藏布祝赞,铸金佛像一尊。翌年三月,在瞿昙寺内立“御制瞿昙寺金佛像碑”一通;同年,又立“皇帝敕谕碑”一通。
明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朱瞻基在寺院后部建成了寺内规制最为宏大的大型建筑——隆国殿,并立敕谕碑两通。
明成化年间,建成如今座落在前院的碑亭。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成化年间,瞿昙寺历四代皇帝,经过四十多年的经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一直到明未天启、崇桢年间,瞿昙寺未见损坏或修缮的记载。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主持僧宽卜图克图和常住木工谢天印等又募款进行修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对宝光殿进行维修,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地震对寺院造成破坏,灌顶净觉宏济国师及阖邑人士又募化资材修补了隆国殿、宝光殿、东西廊房和瞿昙殿等建筑,并在寺内增建喇嘛塔四座。
寺院占地1.3公顷,总建筑面积6298.1平方米。建筑分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边对称有东西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大钟楼大鼓楼、七十二间回廊及四座配殿、四座香趣塔。
2019-11-302019-11-30
72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