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杵筑市
九州历史纪行——丰后杵筑
我喜欢漫长而平缓的坂道。
坂道就是坡道,比起平路,多了分行走的趣味。我最喜欢的是沿着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坂道,拾级而上直到坡顶的蓝天白云,一路依山而建的民居和杂树显得错落有致,乍看凌乱却又蕴含着独特的个性,富有浓郁的人间味。当走下山坡时,放眼眺望,苍翠山谷和静谧市街尽收眼底,心绪一片悠闲通透,这就是坂道赋予我的那种明朗与柔和的旅途情怀。
一说起坂道,往昔在尾道遇见的市街风情总是历历在目,那时的心情难以忘怀。这次去看的位于九州国东半岛的杵筑,也恰是我所偏爱的坂道景观。
杵筑中心市街的构造相当有趣,南北高台是并排平行的两座丘陵,中间的谷町是条贯穿市区的大路,大路两旁的商店鳞次栉比,高台上是以前武士居住的宅邸。
高台上掌权的武家屋敷、城下町里下层的平民与商人街,按照身份的高低来规划不同的居住区域,是从江户时代就已奠定下来的方针。而连接武家和市民的通道,就是斜坡上一条条的坂道。这一条条坂道,有些是笔直而一览无遗,有些则是略为弯曲若隐若现。
最为美丽的两条坂道,是从北台往下的“醋屋之坂”和南台的“盐屋之坂”,两条坂道恰好在狭窄的谷町会合,形成了象三明治那样的下凹地形。醋屋和盐屋都曾是辉煌一时的巨贾,如今人去屋空风光不再,只把昨日的痕迹刻在这两条坂道的名字上。
我猜大概是因为居住在高台上的武士先要骑马沿着斜坡下到谷町,然后去往杵筑城拜谒或者是其它地方,为方便马的行走,所以坂道特意布置成了倾斜的石道,而不是有高低差的石阶。石道是由一段段的石叠组合而成,石叠的本身就很富有情趣,既有长条石又有碎石,都砌得整整齐齐。
南北高台上各有一条武家屋敷通道,至今保存完好。昔日杵筑藩的藩校座落在北台武家屋敷,只留下一座藩校大门的遗构,遗址在明治的废藩置县后,几经兴废改成了杵筑小学校,倒也是终得其所。
武家屋敷的各处宅邸多为原杵筑藩的重臣住宅,因此围墙高筑占地宽广,宅邸里甚至还有望楼,从外观来看,简直就像是个城堡。北台的大原邸是杵筑首屈一指的武家宅邸,精心设计的隔间、庭园、走廊,无不彰显着那种优美的传统日式风情,鹅黄的夜灯在幽暗的房间里映射出温暖的光芒。
南台往东走到尽头,可以眺望到不远处倚靠海湾的杵筑城天守阁,因为这是在原址重建的天守阁,并非是原汁原味,所以没有特意去一次的必要了。这座天守阁的主人在江户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从东海道分封而来的德川家亲戚的能见松平氏,外来人自然是对本地的风土一知半解,三代大名松平重休更是张冠李戴地把原名“木付” 的城堡改成“杵筑”向德川幕府备案,仅仅是因为两者的日语发音都是“kitsuki”。杵筑因此得名而流传至今。
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正好看到杵筑小学校下午放学,一群群看起来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高台上沿着醋屋之坂往下走。开车等候在谷町马路上的家长接走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小学生快速有秩序地通过繁忙的谷町大路,向礼让停车的驾驶员致以谢意,与老师挥手告别,然后沿着盐屋之坂往上走,消失在坂道的尽头。这一幕我大概会终身难忘,同为一年级的乐游小学生应该也会是记忆长存。
在杵筑的这一天时雨时晴,无论是在醋屋之坂还是在盐屋之坂,驻足往对面的山坡望去,眼前的石垣、白壁、屋檐、竹林,雨中濡湿、显得黑暗而宁静的坂道,抑或是穿着美艳和服的三两游客和生气勃勃跳跃奔跑而下的小学生,细雨绵绵的景色都那么美不胜收。
(记于2016年3月27日)
2016-03-282016-03-28
点赞
快来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