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莱茵河畔阿尔芬
十一“最冷”的地方 —— 乌兹别克十一游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艺术博物馆
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之后,我们又长途奔袭去了努库斯。
努库斯,乌兹别克斯坦第六大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偏远国家的、偏远地区的、一个二十万人口的小城,其城市外貌与我国西部偏远乡镇差不多。
但是,你能想象吗,就在这荒凉贫瘠的荒漠之中却深藏一个令人惊艳的艺术博物馆,“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艺术博物馆”,“在中亚有着最好的艺术展览”(《孤独星球》的评价)其创立过程以及创立者都堪称传奇。
博物馆创立者:沙维斯基,出身沙俄时期贵族,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母亲经常主持家庭艺术沙龙,他自己还有法国的家庭教师,这一切都标志着沙维斯基儿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若不出意外,他应该和他的哥哥一样,进入军校,然后效忠沙皇。但是,十月革命的炮火为俄罗斯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也毁了沙维斯基的生活,他“也不得不向无产阶级靠拢”。后来,他参加了著名的“花拉子模考古队”来到乌兹别克斯坦,在这远离俄罗斯的荒漠里,乌兹别克绚丽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遗迹一下子激发了他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热爱,于是他开始画画。但是,回到莫斯科后,他的画遭到一个苏联艺术大师的无情否定和批评,沙维斯基心灰意冷,销毁了自己所有的作品,然后又回到了乌兹别克斯坦。不过,热爱艺术的一颗心依旧没有冷却,就在这远离莫斯科的荒漠地带,他居然创立了一家博物馆,并为之倾情一生,从而彪炳史册。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艺术博物馆创立于1966年。但在此前十几年,沙维斯基就开始收集大量的中亚地区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物品。当时在斯大林“去民族差异化政策”的引导下,带有各民族的自身的特色的物品都是要被削减以至于销毁的。沙维斯基却大量收集这些东西,由此为各个中亚民族保留其民族特征做了重要贡献。
沙维斯基自己是个画家,所以他的博物馆注定会有大量的画作。但是,他没有收藏当时苏联主流社会认可的作品,相反却把目光落在了那些异类人士的作品上:沙维斯基收藏的画作都是在那个时代应该被销毁和抵制的,这些画作的作者都是一些被流放、被关进精神病院、被送进斯大林集中营(就是著名的“古拉格”)、甚至被枪毙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因为要自由表现艺术和生活的真实、不肯与时代合流而遭到了无情的镇压。沙维斯基绞尽脑汁到处寻找这些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然后巧妙地利用国家资金来购买这些画作。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每收藏一副这样的作品,就伴随着一份巨大的风险,但是这没有挡住沙维斯基的热情,在这距离莫斯科2000公里的荒漠地带、在这远离政权监管和审查的偏远地区,他为前苏联现代艺术保留下一片火种。
沙维斯基逝于1984年,一生不爱美女钱财,(好像也没有结婚),只钟情于这个博物馆,他一共搜集了4万4千件藏品,很多都是苏联时代先锋派的佳作。该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收藏规模仅次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
该博物馆在2008年时几乎要遭到关闭的厄运,这时,一个美国人发现了它,并把它介绍到了西方,于是美国和欧洲都知道了这个伟大的博物馆以及它的传奇故事,很多西方的收藏家带着大量的现金来收购这些画作,但是现任馆长——沙维斯基生前钦定的女馆长芭芭诺娃——在如此需要资金的情况下,依旧断然拒绝了出售画作的建议,她引用沙维斯基的话“我愿意把我们的博物馆,看成艺术家灵魂的守护神”。之后,美国德国开始有捐赠、乌兹别克政府也迫不得已开始关注和支持这个传奇,博物馆才得以生存下去。如今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艺术博物馆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和地区最为值得骄傲的财富。
在优酷上有一个纪录片《禁忌艺术的荒漠》,是美国人制作的,介绍了这个博物馆。这部纪录片给我很大震撼。特别是当我看到那一幅幅动人的佳作时,那绚丽的色彩、婀娜的人形、以及生动的形象,丝毫看不出那些作者动荡凄惨的人生,更难以想象,这样美丽的艺术品几乎曾经遭到灭顶之灾。若是把每一个作者的生平都挖掘出来,又该是如何的波澜壮阔。沙维斯基不仅仅把这些人类文明的精髓保留下来,更是保留下来人类文明的希望!
纵观人类文明史,每当在人类处于最黑暗的年代,总会有这样兼具智慧和勇气的人站出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保留下文明的火种。他们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
下图是该博物馆外景。
我们大约花了4个小时参观了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艺术博物馆。
最大的感慨就是他们真是不容易!因为没钱,带来一系列困难:首先是展览面积很小,能够展出的展品大约只有3%,而且布局非常紧凑,所以他们的展览一个月就会更换一次;他们也没有精美的藏品的介绍,那些介绍书籍也都质量一般,还有一些是已经办过的藏品展览介绍也拿出来当博物馆资料来销售;另外,我很想买些装饰性极强的藏品的复制品,可惜,他们也没做,就更不要说那些精美的纪念品了,这些肯定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网上说,还可以预约参观仓库,问了,说现在不行,因为装修,唉,运气不好。
门票大约6美元,照相票大约30美元,摄像票更贵了,大概100美元了。开始,还不让用手机拍照,买照相票都不行,最后当我们解释说我们的手机可以不开闪光灯,馆方才同意。
不过博物馆工作人员都非常和蔼可亲,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不厌其烦的为参观者解答各种问题,而且是各种语言(但是没有中文)。因为他们也知道,能来的都应该是真正的粉丝。当天,来参观的基本上都是国际友人,也不多,确实,在这样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来一趟太费劲了。但是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也有很多欧洲大型旅游团会来。
但是展品真的很棒,特别是那些被前苏联政府流放到中亚的艺术家的创作,都是非常好的装饰画,而且创作手法丰富,不拘一格。在北京看《禁忌艺术的荒漠》时,是想象不出这种状态的,但是当踩到中亚的土地上时就明白了,这种阳光明媚、民族风绚烂的地区太容易激发艺术家的灵感了!就好比陈丹青到了西藏就能创作出《西藏组歌》一样。艺术家们用各种手法精准的表现了中亚地区各个民族的风貌,生动活泼;再加上集中放在这里让大家参观,就更让人体会到当年这里艺术界创作激情集体爆发时的盛况。
据说政府资金支持的新展馆明年落成,(2013年就开始建了,这效率也是醉了!)大约会大量增加展览厅面积。
最后衷心希望这个博物馆可以坚持下去——这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2015-11-092015-11-09
点赞
快来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