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大别山景区
雨中仰拜大别山深处李贽书院
在豫工作十多年,未抵黄柏山之前,我不知道大别山深处竟隐藏着明代大思想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的书院,实在惭愧。
仰拜李贽书院前夜,黄柏山下了一宿的雨,没有一点间歇,让人浮躁的心慢慢静了下来。这也许是上天有意为之,冲洗我们身上的尘埃,保持虔诚的心去仰拜,感受李贽与无念禅师的一段深情厚谊。我在想,这雨是否是无念禅师思念的泪?
我们住的花潭客舍与李贽书院近邻,只需数十步即可到达。合伞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李贽塑像,长须飘飘,精神抖擞,气宇不凡。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提出“童心说”,在文学方面,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贽与黄柏山法眼寺开山祖师无念禅师为至交好友。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李贽受无念禅师之邀,自湖北麻城来到河南商城黄柏山法眼寺避难,并著书讲学于花潭书院,其晚年最后一部著作《久正易因》就是在此定稿完成。离开黄柏山后李贽被诬入狱,自刎而死。
为纪念李贽,里人于此恢复重建了李贽书院,书院位于法眼寺东侧,由李贽纪念馆、花潭客舍和净心讲坛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抬梁木构架硬山式仿古建筑。厅堂均为花窗格扇,瓦当兽吻,厅堂之间曲廊勾连,幽径相通,看似独立单元,实则相连整体。
客舍、纪念馆大厅分别安置高约三米金丝楠木雕刻李贽坐像及高约两米的大理石雕头像。院外苍松秀竹环绕;院内一泓清泉从高山委婉而来,时而跳跃扬波,时而低吟浅唱,和着松涛之声,使得这里更加深邃幽静。登高远眺,四目皆景,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和谐相融、浑然一体,尽显设计者的智慧和匠心。
看到成对的明灯,让我想到了李贽与黄柏山法眼寺开山祖师无念禅师。
作家季明在《李贽无念黄柏山》中还原了那一段佳话:万历二十八年的这个初冬,似乎寒冷异常。
就在无念安排常慵收拾好房舍不久,在麻城藏身处,身心俱疲的李贽,接到了无念的邀请信。这对于处在官吏、流氓地痞疯狂围攻、迫害和缉捕下的李贽来说,无异是雪中送炭,他立即动身,与杨定见、学生汪本钶一起,赶往黄柏山。
几天之后,李贽与无念,在黄柏山上的法眼寺里相聚了。
无念看见,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李贽,虽然神情有些憔悴疲惫,但精神依然矍铄,那宁折不弯、侠骨铮铮的个性丝毫没有减退,这让他非常欣慰。
对法眼寺幽美的环境和住所,李贽十分满意,安顿好后,无念又命常慵时刻服侍在他的左右,这才放心。
无念一如既往地接纳了李贽,尊为师长,朝夕过来请教问学,探讨一些禅悟心得,两人的前嫌尽释,随山上的寒风一道,烟消云散了。
法眼寺偏僻,时值冬季,这时候人迹罕至,更显得幽静,此时此刻的李贽,暂时把先前的世间纷争、论战和烦恼,统统抛于一边,静下思绪,安心地读书著述。
在黄柏山上,李贽先后写出了《圣教小引》、《道教钞小引》、《读草庐朱文公赞》、《书胡笳十八拍后》等文章;更为重要的是,李贽在山中还写了《释子须知序》,编成《言善篇》一书,共四集六百篇,并将篇目及小引三首寄给河漕总督刘东星,请他为该书作序。这本书于秋冬之际开始编辑,收录了一些儒、释、道三家“堪以劝戒”的诗文,故又称《三教妙述》,在《释子须知序》中,李贽详细说明了选编这本书的动机与目的。
回过神来,雨还在下,院中银杏翠绿,屋檐下的水珠成串,思绪时远时近,回忆的画卷与现实中的景象交错闪现,不知今夕是何年。
池中鱼儿欢游,他们是否记得那个寒冬,黄柏山上,大雪封山,银装素裹,知己友人陪伴,烧炭饮酒、谈经论道、相互解惑、诗赋唱和,逍遥自在,情趣盎然,真仿佛如世外桃园一般。
盛唐有李白与杜甫的千古佳话,大明有李贽与无念。
还好,有黄柏山为证,更欣慰的是法眼寺依旧僧侣众多、常有高僧现身说法,谈经论道,答疑解惑。
还好,李贽书院的重建,为世界研究李贽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活动平台,填补了世界研究李贽无固定场所的空白。如今这里是李贽(亚洲)研究中心,中国李贽研究协会的学术研究基地所在地
2017-07-132017-07-13
15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