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理县
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传统羌寨聚落形态研究与溯源
桃坪羌寨分为新、旧两个区域。新区不收门票费,各种旅游纪念品、住宿、餐饮几乎都集中在里,从正门走过街区街道两侧都是吆喝叫卖的声音,除了购买之外,还可以驻足观赏如牛肉等的切割工艺。但是如想领略原始羌人的建筑风格,则强烈建议买票去老城区。
一进入老城区,立刻引发了我两点感触:一是对于羌族先人们建造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建筑群由衷赞叹;二是不得不佩服景区规划的眼光,通过新、旧区的分割,完整保留并确保这片古老建筑群及环境的原生态。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这点很难得,我们走在其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老年住民)。这里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既有日常起居的功能,也通过碉楼、错综复杂的立体交通网以及迷宫般的规划布局起到抵御外侮的功能。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寨子还有完善的水系统,并可以通过寨子上游的总阀控制调节不同区域水量。夏日走在其中,只要不是阳光照射的区域,体感干洁凉爽。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神迷的东方古堡”。下文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角度,结合深入桃坪羌寨建筑群的亲历体会,了解羌寨聚落形态特点与根源。
在理县发现这里的羌寨,例如木卡羌寨、桃坪羌寨,大都临河靠山、依山傍水而建。以桃坪羌寨为例:整座寨子面向河谷,背靠川西北岷江流域的高大峡谷,地势险要。这里的羌族民居鳞次栉比,碉楼高耸,与梯田和群山相映,粗犷雄浑。这样的选址与布局,既考虑适宜的耕作距离,又避免占用珍贵的可耕地。从地形地貌上看,这里据险以守,居高临下,寨子利用河流、山势与四周隔离,通过索桥或栈道通达外界,易守难攻。
桃坪羌寨降水稀少、日照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因此水系设计显得非常重要。羌寨水系非常有特色,桃坪羌寨的水系设计正是其中的典型:水路流向基本与道路并行。寨内的空间变化也因水渠错落有致,石材、木头和水三种材料协调配置,天然成趣,寨子在水渠的点缀之下充满了活力与情趣。为了生产、生活的便捷,明渠、暗渠交相辉映,因为路边即为水渠,所以水渠时隐时现,并构成聚散水流、人流、道路同步发展的空间形象。为了方便汲水或洗衣物,在寨内较宽的十字道路中间做敞开式水渠。水渠的周围用大块石条砌筑成平台与踏步,方便使用。另外附近还留出了一个较宽敞的空间。这样既方便人们在这里汲水又不至于影响交通。
桃坪羌寨的街巷空间异常封闭狭窄幽暗,人们处于其中总不免有单调与压抑的感觉。寨内的地面形式为街与巷,它根据人们的需要并结合地形特征,构成了主次分明、纵横有序的村寨交通空间。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制约,为了节省居住占地并可免于受烈日的曝晒,桃坪羌寨的街较窄。因此街道经常处于阴影之中。巷子比街就更窄,界定这种空间的界面多为石材堆砌而成的民居山墙面。因为夏天酷热,冬天寒冷且风大,山墙面开窗很少,而且小,使巷道空间成为一种更狭窄、更封闭的线形空间,显得幽静而深远。人们由村外经村口而进至街道空间,再由街道空间转而进入巷道空间,最终走到自己家的宅院入口处,体验的是一种忽明忽暗、忽宽忽窄、忽而斜坡忽而台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它是从自然空间向人工限定空间的转换,从宽敞空间向窄小空间的转换,也是从公共性向私密性的转换,同时也是经历由静至闹,再由闹转静的过程。过街楼在羌寨道路系统中的广泛使用减少了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保持地面的相对湿度。夏天可纳凉,冬天则可保暖,并且
利于防御。从空间层次来看,人们穿过它必须经历三重空间层次:即由开至合、再由合至开,由亮至暗、再由暗至亮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人们的心理和视觉感受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羌族村寨道路除主要的地面形式外,在空中也形成了另一种道路。它的产生原因是基于战时互相支援的考虑。空中屋顶式的产生基础是村落里民居的分布形式和建筑形式——平顶屋民居户户相连的顶部晒台。羌寨的屋顶除晒粮食、贮物及供人休息、晒太阳与集体防御的同时,也成为整村相连的道路网。如果说地面道路使人感到封闭甚至有些压抑的话,那么这空中的道路则与天为伴,可以尽览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与地面道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极端丰富的空间形态是羌族村寨的特色。——摘自拙作《理县古寨 探寻川西羌藏秘境》
#值得去的古镇古村
2020-06-222020-06-15
41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