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湘潭县
窑湾老街
湘潭窑湾——千里湘江第一湾
湘江至湘潭境内,浩浩汤汤的江水倏然蜿回,缠绕于杨梅,划出一道巨大的“U”弧线后,望洞庭而去,弧湾长达42公里,不仅为湖南6个沿江城市长度之最,而且江面为湘江全域最宽,堪称“绝无仅有”,为湘江诸湾之最,是名至实归的“千里湘江第一湾”。湾的中部,现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窑湾——这座建制于晋313年,曾赢得全国“米室”“药都”“茶城”和“金湘潭”“小南京”等美誉的古镇,已听着潮起潮落1700年。

在老一辈湘潭人记忆里,窑湾是个具象存在,不仅承载着集体的记忆、情结,也浸润了一座城市的底蕴。

窑湾,在元、明被称为锦湾,是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是走进湘潭历史深处的入口,也是解读新老潭城的书卷。据史料记载,窑湾依托它的地理优势,它曾经一度为中南地区水路大港湾、陆路大通道,拥有湘潭乃至湖南最繁华的港口、最兴盛的街市、最绸密的人口、最活跃的经济。窑湾的繁盛自明末清初起延续了许多年,曾有“生湘门静锦湾繁”的说法,据记载,1934年,此处有粮行 58 家、碾坊 126 家、仓栈 23 家,时营业额年达银圆96万,出入稻谷 130万石,说是湖南最大米市。此地苏钢业也曾名噪一时,畅销全国,并成就了“花石禾镰”。机械制造业随着杨梅洲的造船业的发展,于清末民国初年兴起,成为湘潭机械业诞生地,同时,此地也是木材与蛋品市场,凡销往市区的杉木、圆木、楠竹悉出于此,涟水、涓水流域的蛋品集中于此。

除了商业繁华,此地文化氛围同样厚重,晋代名臣陶侃在此建镇,囤兵布营;唐代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窑湾石头寺中,怒书“大唐兴寺”以寄托政治情怀;嫁居湘潭的秋瑾,在这里离家出走投入反清斗争;少年毛泽东早年曾受父命在伯父的窑湾宽裕枯粮行(已拆)学习经商,期间将一首学徒做的小诗末句“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改为“何时能出头”,几个月后弃商求学,闯出一片红色天地。在窑湾狭长的街巷中,至今还保留有陶侃墓、望衡亭、唐兴寺(在关闭重修)、唐兴桥、摩岩石刻“江山胜迹”等诸多人文景观。此地还是创立于 1896年的国立交通大学(今西南交大)的办学地。平津危急,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奉命南迁。1938年夏迁入湘潭。学生住宿于十九总的由美国内地会设立的教堂(礼拜堂)及其附属建筑内。在潭宝公路汽车站调度室,钱家巷的湘乡会馆及十八总遵道会的礼拜堂(永生堂)上课。

望衡亭,始建于晋,现建筑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捷俊于1932年筹资修建,屹立于湘江北岸石嘴垴陶公山下,由花岗岩砌成共三层,亭联“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相传陶侃曾在此屯兵,取陶公望岳之意。有《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记之:“亭以石为基,步石磴以登至亭楼。石栏周环,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渺间;而大江环绕,逦迤以达于麓山。叠障层峦,出没于风沙望里。上下波光,帆鸟翔集,蓼渚芦汀,参差夕照。风景如斯,诚足乐也。每值四时佳日,游斯亭者,凭高远瞻,万里孤怀,触感兴亡,尘念俱寂,能不有江海无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于斯亭者矣!”


唐兴桥,进出窑湾的通道,因毗邻唐兴寺而得名,始建于清初,是湘潭城区现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的石拱桥,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长13米,宽6米,跨度12米,两边有34根花岗石围栏,每根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岁月的侵蚀之下,石雕面目已有些许模糊.......

通过唐兴桥,沿着古镇的石板路走,可见到一座碉堡形的建筑,是我国第一个砖和钢筋砼结构的现代化汽车站——潭宝(窑湾)汽车站,由中德合建。1921年,中国第一条标准汽车公路一一长(长沙)潭(湘潭)公路建成,1927年潭宝(宝庆,今邵阳)公路建成通车,在公路的起点修建了潭宝(窑湾)汽车站,据说其东侧有立碑记载,熊希龄撰文,方永元书。
曾是上世纪沟通湘潭地区水路和公路的重要交通枢纽,1946年,因湘潭湘江一桥建成通车,窑湾客流量骤减而停止运营,现已成为景观广场。好奇何以建成碉堡状想深入内部一探,却因在修不得入内。

走到窑湾街尾,隔水相望的是湘潭有名的杨梅洲。据说曾国藩水师训练营曾经就位于杨梅洲上,如今木质结构的营房仍然林立洲上。登洲望远,点点鱼帆,浮现在远远的江面,相传“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就出自此处。
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
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
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
#我的旅行Vlog
2020-07-102020-07-05
28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