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
四季原生态让荔波“野”慰身心
当飞机降落在贵阳机场,我已经准备好大口呼吸清新无霾的空气,以原生态自然风景与民族文化著称的贵州总是令人心生憧憬。而此次前往贵州最南端的荔波之行,我心怀对一张照片的向往而来,那是一张拍摄山中景致的风景照,规整而激烈的圆弧形瀑布、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林、峰谷间的烟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这张照片在《孤独星球》“2016最震撼人心的15张风景照”中名列榜首,彼时只知道这张照片摄于中国贵州省荔波县,还不知道这个景观叫什么名字、位于哪个景区。在与当地的年轻姑娘、也是此行的导游燕芬交谈时,我向她询问照片中的景致在哪里,燕芬笑着卖了个关子:“这个地方我们会去的,你可以期待一下。”
<strong>大小七孔,荔波山水之最</strong>
来到荔波,不能不去大七孔和小七孔看看。这两处景区堪称拥有“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原本以为这是为了吸引游客而夸大其词的戏言,等真正身临其境时我才发现,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就算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腊月,这里茂密的山林和潺潺的河水也呈现出一种绿宝石般的色彩。
我们从大七孔开始此次的荔波之旅,在还未进入景区时,就能望见一座七孔石桥驾于宽阔的河面之上。燕芬告诉我们,那石桥其实并不是最初的七孔石桥,而是后来为方便当地人使用才建造起来的,真正的老七孔石桥位于深山之中,早已因年久失修而废弃不用。我们沿河而行、逆流而上,河面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如溪流,遇到狭窄之处,河水湍急地击打在水中的岩石上,将岩石冲刷得富有光泽。
大七孔少有叫得上名字的景观,沿着河流一直徒步走进深山老林就是最简单也最有趣的体验。单程大约3公里的路程,路途平坦没有什么崎岖的路段,中途可以看到乘船的码头,不过游船只往返于前半段河面宽阔的地方,后半段的路程只能用脚步来丈量。我们一直走到步道的终点,步道的终点位于一处偌大的洞穴之中,这是荔波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瘦长的洞穴宛如在山中架起了一座天然石桥,这洞穴就是大大的桥洞。我们从“桥洞”中穿过,便能看见一处有3叠的天然瀑布,同行的摄影师笑着说,他愿意架着相机在这里拍上一整天,看一天中因光线不同水流产生的多样变化。我想这石桥大概是给仙人走的吧,大七孔最美的景色也一定藏于步道未及的深山中,我们所能眼见的只是大七孔的一个侧影。
“比起大七孔,小七孔更加秀美。”在翌日驱车前往小七孔的途中,燕芬这样讲。此话不假,小七孔景区的面积相对更大,景观也更丰富,这里的游览方式与九寨沟相似——搭乘景区内的观光巴士,在每一处景观下车游玩,走一小段路再上车继续前行。进入小七孔,第一个来到的便是最著名的七孔古桥,无论是爬上一段山路,俯瞰有些斑驳的桥体驾于碧绿的河水之上;亦或是在古桥上踱步,环顾四周的山林,都能感受到这座七孔古桥完全融入自然的美。
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瀑布是除七孔古桥外,小七孔景区的又一大看点。我们一行人干脆拒绝了巴士的搭载,一路步行去寻找沿途中每一处姿态可爱的瀑布。位于步道边上的拉雅瀑布从小山顶奔流而下,仿佛挂在路边的一幅画作,我们就如同行走在大自然所建造而成的艺术博览馆中。每一处瀑布都是一件值得驻足细细欣赏的艺术作品:68级响水瀑布层层叠叠,激烈的水声击打着过路人的耳膜,我们愉快地在位于河中央、树墩形状的步道上蹦跳,像是踩着瀑布跳舞;翠谷瀑布从高山顶上飞流而下,因曾作为探险类真人秀节目《跟着贝尔去旅行》而闻名。
终于,在小七孔的最后一处瀑布景观地,我完成了此行最初的执念——寻到了那张最震撼人心的风景照的拍摄地,原来这个景观叫做卧龙潭。身临其境比欣赏照片时所获得的震撼强上几百倍,巧夺天工的圆弧形瀑布击打在潭底的岩石上激起接连不断的白雾。我站在一旁看得入迷,心思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在幻想卧倒休息的神龙会不会被我们吵醒。同行的摄影师叫上我一同往上游去看看,瀑布的上游是一大片安静得纹丝不动的水面,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就扑通一声丢进了水里,笑问道:“你会不会打水漂?”然后我们便童心未泯地大玩起来,看水波纹一圈圈扩散开,心情也变得无比轻松和荡漾。直到燕芬看我们掉队来寻,远远地大喊:“你们两个要玩到什么时候?再不走要赶不上回去的巴士啦!”
在采访中谈到如何平衡对荔波原生态山水的开发与保护时,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表示:“开发要以保护为主,开发要服从于保护,保护优先。我们引进项目也好,发展其他工业也好,都要守住生态这个底线。生态底线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山水、我们的森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本着环保的方式,尽量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本来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就是有限的,旅游是众多产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但哪怕是最小的影响,我们也要保护性地开发。”
<strong>探访少数民族村寨,寻找神秘文化</strong>
荔波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7%,主要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我们此行所探访的瑶山古寨景区便是瑶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多爱饮酒,在进入瑶寨之前要先接受瑶族姑娘们的敬酒。燕芬笑称瑶族是最时尚的少数民族,由于对生育的崇拜,瑶族认为女性乳房极具美感,尤其在夏季,瑶族姑娘只穿一件单衣不穿胸衣,单衣侧面的开口很大,能够显现出女性乳房的优美线条。而瑶族男性的服装同样很有看头。荔波县的瑶族大体分为白裤瑶、青裤瑶和长衫瑶3个族系,其中以白裤瑶居多。族系间不通婚,更不与外族通婚,瑶族始终拥有坚贞的爱情观。我们此行探访的便是其中的白裤瑶一族。所谓白裤瑶,就是指族中成年男性所穿的裤子皆为白色,而裤脚处的5道橘红色条纹则是“血指印”,寓意白裤瑶一族从古至今的血泪史。更有趣的是,在他们的上衣两侧和正后方,共有3处折叠缝上的部分,我们向寨子里的瑶族小哥询问,小哥兴奋地回答:“你们觉得这个像不像翅膀?我们崇拜飞行!”原来如此。
从瑶寨的大门进山,途经黔南地区最大的牛头铜鼓,高8米、两牛角之间宽12米、铜鼓直径3米的雕塑无比震撼。白裤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风俗,村中有人去世,便要砍杀一头牛,并将铜鼓敲得震天响以慰亡灵。我们沿着乡间小路漫步,两侧是两层的古民居,偶遇坐在门前洗衣、洗菜的老婆婆或者从屋中跑出来的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对我们相视一笑像是在表达欢迎。广场上则有一群年长一些的孩子在追跑打闹,一支竹杖便能争抢着打上一架,一根麻绳便能拴在树上荡秋千,孩子的笑脸在我们的镜头下被放大,古寨中纯朴快乐的简单生活令人心生向往。这一日的晚饭是去到村民家里和村民一起吃的,煮一锅当地特色的鱼汤火锅,温暖1月份微寒的夜晚。不输鱼汤火锅的取暖方式还有篝火晚会。在篝火晚会开始之前,当地的阿哥阿妹们先是为我们一行人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最为原生态的猴鼓舞、火把舞等,没有加入任何现代化的演出手法和科技手段,用最简单的舞蹈展现保留至今的瑶族文化。而当篝火熊熊燃起,瑶族姑娘们不仅自己跳舞,每人还拉上一位外来客,所有人一起围着篝火跳舞。一圈一圈又一圈,唱着、跳着、笑着,一切烦恼都消失不见了。
“我们荔波主要有布依族、水族、瑶族和苗族四大少数民族。其中,比较独特的有瑶族和水族,荔波的瑶族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习惯,这种神秘性和原生态的保护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尽管瑶族没有文字,但是可以用唱歌、讲故事、舞蹈来传承。”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介绍到,“而我们的水族有文字,这种古文字到现在都还在使用,比如在一些法事、丧葬等民俗活动中都还会用到这些文字,可以说它就是一个活着的甲骨文。”
<strong>第十二届梅花节领航冬季旅游</strong>
幸运地,我们此行恰巧赶上了在荔波举办的第十二届梅花节。在开幕式现场,贵州省旅发委副主任汪文学表示,整个贵州省都在聚力开发冬季旅游,冬季是贵州旅游的淡季,希望可以将这个空缺填补上。“贵州省各地有的在建滑雪场,有的在开发温泉,而梅花节正是荔波冬季旅游最大的亮点。”他还表示,荔波县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民族文化,同时红色旅游也值得开发。
翌日,我们一行人便前往荔波县的古梅原去寻一缕冬日里的梅香。近乎白色的小朵梅花生长在树枝上,站在山头遥望就是一片美丽动人的浅粉色花海。听当地人讲,我们其实错过了赏花的好时机,梅花已经凋落了不少,如果早一周来就能看到梅花盛开的景致了。我们沿着山路前行,途经响着悠扬古乐的小院儿时,偶遇了打造古梅原的盈科旅游创始人梅向荣,聊起天来他告诉我们,他想打造的不只是一处赏梅的风景区,更是一种与梅相关的生活方式,未来古梅原将引进更多品种的梅花,体验项目也将更加多种多样。“我们还要与当地居民沟通,在古梅原中打造精品民宿,让游客有机会在古梅原中住下来。”如今,古梅原中的各家各户基本都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到居民家中与他们一同围坐在火炉四周吃当地朴实但地道的美味。
关于精品民宿的建造计划,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则告诉我们:“2016年以来,我们相继推出了一些精品民宿,如董蒙生态村、寨票渔隐、养心谷等民宿点,可以让游客到农村去深度体验。总体来说,荔波的精品是山水,目前阶段,荔波旅游主要还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欣赏美景为基础的。”而对于未来的展望,他说道,“根据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构想,我县深入实施‘七星抱玉’计划,按照4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7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每个乡镇创建1个3A级以上景区,把乡镇建成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大力推进‘星宿计划’,强力推进打造100个特色民宿旅游村寨,在寨票、水浦、董蒙、氧心谷、巴格等5个先期打造的精品民宿点的基础上,示范、带动、引导民宿在县域内遍地开花。”(汪 盈)
当飞机降落在贵阳机场,我已经准备好大口呼吸清新无霾的空气,以原生态自然风景与民族文化著称的贵州总是令人心生憧憬。而此次前往贵州最南端的荔波之行,我心怀对一张照片的向往而来,那是一张拍摄山中景致的风景照,规整而激烈的圆弧形瀑布、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林、峰谷间的烟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这张照片在《孤独星球》“2016最震撼人心的15张风景照”中名列榜首,彼时只知道这张照片摄于中国贵州省荔波县,还不知道这个景观叫什么名字、位于哪个景区。在与当地的年轻姑娘、也是此行的导游燕芬交谈时,我向她询问照片中的景致在哪里,燕芬笑着卖了个关子:“这个地方我们会去的,你可以期待一下。”
<strong>大小七孔,荔波山水之最</strong>
来到荔波,不能不去大七孔和小七孔看看。这两处景区堪称拥有“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原本以为这是为了吸引游客而夸大其词的戏言,等真正身临其境时我才发现,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就算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腊月,这里茂密的山林和潺潺的河水也呈现出一种绿宝石般的色彩。
我们从大七孔开始此次的荔波之旅,在还未进入景区时,就能望见一座七孔石桥驾于宽阔的河面之上。燕芬告诉我们,那石桥其实并不是最初的七孔石桥,而是后来为方便当地人使用才建造起来的,真正的老七孔石桥位于深山之中,早已因年久失修而废弃不用。我们沿河而行、逆流而上,河面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如溪流,遇到狭窄之处,河水湍急地击打在水中的岩石上,将岩石冲刷得富有光泽。
大七孔少有叫得上名字的景观,沿着河流一直徒步走进深山老林就是最简单也最有趣的体验。单程大约3公里的路程,路途平坦没有什么崎岖的路段,中途可以看到乘船的码头,不过游船只往返于前半段河面宽阔的地方,后半段的路程只能用脚步来丈量。我们一直走到步道的终点,步道的终点位于一处偌大的洞穴之中,这是荔波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瘦长的洞穴宛如在山中架起了一座天然石桥,这洞穴就是大大的桥洞。我们从“桥洞”中穿过,便能看见一处有3叠的天然瀑布,同行的摄影师笑着说,他愿意架着相机在这里拍上一整天,看一天中因光线不同水流产生的多样变化。我想这石桥大概是给仙人走的吧,大七孔最美的景色也一定藏于步道未及的深山中,我们所能眼见的只是大七孔的一个侧影。
“比起大七孔,小七孔更加秀美。”在翌日驱车前往小七孔的途中,燕芬这样讲。此话不假,小七孔景区的面积相对更大,景观也更丰富,这里的游览方式与九寨沟相似——搭乘景区内的观光巴士,在每一处景观下车游玩,走一小段路再上车继续前行。进入小七孔,第一个来到的便是最著名的七孔古桥,无论是爬上一段山路,俯瞰有些斑驳的桥体驾于碧绿的河水之上;亦或是在古桥上踱步,环顾四周的山林,都能感受到这座七孔古桥完全融入自然的美。
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瀑布是除七孔古桥外,小七孔景区的又一大看点。我们一行人干脆拒绝了巴士的搭载,一路步行去寻找沿途中每一处姿态可爱的瀑布。位于步道边上的拉雅瀑布从小山顶奔流而下,仿佛挂在路边的一幅画作,我们就如同行走在大自然所建造而成的艺术博览馆中。每一处瀑布都是一件值得驻足细细欣赏的艺术作品:68级响水瀑布层层叠叠,激烈的水声击打着过路人的耳膜,我们愉快地在位于河中央、树墩形状的步道上蹦跳,像是踩着瀑布跳舞;翠谷瀑布从高山顶上飞流而下,因曾作为探险类真人秀节目《跟着贝尔去旅行》而闻名。
终于,在小七孔的最后一处瀑布景观地,我完成了此行最初的执念——寻到了那张最震撼人心的风景照的拍摄地,原来这个景观叫做卧龙潭。身临其境比欣赏照片时所获得的震撼强上几百倍,巧夺天工的圆弧形瀑布击打在潭底的岩石上激起接连不断的白雾。我站在一旁看得入迷,心思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在幻想卧倒休息的神龙会不会被我们吵醒。同行的摄影师叫上我一同往上游去看看,瀑布的上游是一大片安静得纹丝不动的水面,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就扑通一声丢进了水里,笑问道:“你会不会打水漂?”然后我们便童心未泯地大玩起来,看水波纹一圈圈扩散开,心情也变得无比轻松和荡漾。直到燕芬看我们掉队来寻,远远地大喊:“你们两个要玩到什么时候?再不走要赶不上回去的巴士啦!”
在采访中谈到如何平衡对荔波原生态山水的开发与保护时,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表示:“开发要以保护为主,开发要服从于保护,保护优先。我们引进项目也好,发展其他工业也好,都要守住生态这个底线。生态底线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山水、我们的森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本着环保的方式,尽量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本来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就是有限的,旅游是众多产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但哪怕是最小的影响,我们也要保护性地开发。”
<strong>探访少数民族村寨,寻找神秘文化</strong>
荔波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7%,主要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我们此行所探访的瑶山古寨景区便是瑶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多爱饮酒,在进入瑶寨之前要先接受瑶族姑娘们的敬酒。燕芬笑称瑶族是最时尚的少数民族,由于对生育的崇拜,瑶族认为女性乳房极具美感,尤其在夏季,瑶族姑娘只穿一件单衣不穿胸衣,单衣侧面的开口很大,能够显现出女性乳房的优美线条。而瑶族男性的服装同样很有看头。荔波县的瑶族大体分为白裤瑶、青裤瑶和长衫瑶3个族系,其中以白裤瑶居多。族系间不通婚,更不与外族通婚,瑶族始终拥有坚贞的爱情观。我们此行探访的便是其中的白裤瑶一族。所谓白裤瑶,就是指族中成年男性所穿的裤子皆为白色,而裤脚处的5道橘红色条纹则是“血指印”,寓意白裤瑶一族从古至今的血泪史。更有趣的是,在他们的上衣两侧和正后方,共有3处折叠缝上的部分,我们向寨子里的瑶族小哥询问,小哥兴奋地回答:“你们觉得这个像不像翅膀?我们崇拜飞行!”原来如此。
从瑶寨的大门进山,途经黔南地区最大的牛头铜鼓,高8米、两牛角之间宽12米、铜鼓直径3米的雕塑无比震撼。白裤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风俗,村中有人去世,便要砍杀一头牛,并将铜鼓敲得震天响以慰亡灵。我们沿着乡间小路漫步,两侧是两层的古民居,偶遇坐在门前洗衣、洗菜的老婆婆或者从屋中跑出来的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对我们相视一笑像是在表达欢迎。广场上则有一群年长一些的孩子在追跑打闹,一支竹杖便能争抢着打上一架,一根麻绳便能拴在树上荡秋千,孩子的笑脸在我们的镜头下被放大,古寨中纯朴快乐的简单生活令人心生向往。这一日的晚饭是去到村民家里和村民一起吃的,煮一锅当地特色的鱼汤火锅,温暖1月份微寒的夜晚。不输鱼汤火锅的取暖方式还有篝火晚会。在篝火晚会开始之前,当地的阿哥阿妹们先是为我们一行人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最为原生态的猴鼓舞、火把舞等,没有加入任何现代化的演出手法和科技手段,用最简单的舞蹈展现保留至今的瑶族文化。而当篝火熊熊燃起,瑶族姑娘们不仅自己跳舞,每人还拉上一位外来客,所有人一起围着篝火跳舞。一圈一圈又一圈,唱着、跳着、笑着,一切烦恼都消失不见了。
“我们荔波主要有布依族、水族、瑶族和苗族四大少数民族。其中,比较独特的有瑶族和水族,荔波的瑶族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习惯,这种神秘性和原生态的保护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尽管瑶族没有文字,但是可以用唱歌、讲故事、舞蹈来传承。”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介绍到,“而我们的水族有文字,这种古文字到现在都还在使用,比如在一些法事、丧葬等民俗活动中都还会用到这些文字,可以说它就是一个活着的甲骨文。”
<strong>第十二届梅花节领航冬季旅游</strong>
幸运地,我们此行恰巧赶上了在荔波举办的第十二届梅花节。在开幕式现场,贵州省旅发委副主任汪文学表示,整个贵州省都在聚力开发冬季旅游,冬季是贵州旅游的淡季,希望可以将这个空缺填补上。“贵州省各地有的在建滑雪场,有的在开发温泉,而梅花节正是荔波冬季旅游最大的亮点。”他还表示,荔波县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民族文化,同时红色旅游也值得开发。
翌日,我们一行人便前往荔波县的古梅原去寻一缕冬日里的梅香。近乎白色的小朵梅花生长在树枝上,站在山头遥望就是一片美丽动人的浅粉色花海。听当地人讲,我们其实错过了赏花的好时机,梅花已经凋落了不少,如果早一周来就能看到梅花盛开的景致了。我们沿着山路前行,途经响着悠扬古乐的小院儿时,偶遇了打造古梅原的盈科旅游创始人梅向荣,聊起天来他告诉我们,他想打造的不只是一处赏梅的风景区,更是一种与梅相关的生活方式,未来古梅原将引进更多品种的梅花,体验项目也将更加多种多样。“我们还要与当地居民沟通,在古梅原中打造精品民宿,让游客有机会在古梅原中住下来。”如今,古梅原中的各家各户基本都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到居民家中与他们一同围坐在火炉四周吃当地朴实但地道的美味。
关于精品民宿的建造计划,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则告诉我们:“2016年以来,我们相继推出了一些精品民宿,如董蒙生态村、寨票渔隐、养心谷等民宿点,可以让游客到农村去深度体验。总体来说,荔波的精品是山水,目前阶段,荔波旅游主要还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欣赏美景为基础的。”而对于未来的展望,他说道,“根据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构想,我县深入实施‘七星抱玉’计划,按照4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7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每个乡镇创建1个3A级以上景区,把乡镇建成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大力推进‘星宿计划’,强力推进打造100个特色民宿旅游村寨,在寨票、水浦、董蒙、氧心谷、巴格等5个先期打造的精品民宿点的基础上,示范、带动、引导民宿在县域内遍地开花。”(汪 盈)
2017-01-23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