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浪花一朵
0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1/1
洛阳
对话千年,洛阳花语自富贵
从北京往西,一路经过开春的田野,偶尔能见到农人赶着牛在地上来回耕作,新燕衔着春泥为筑巢奔忙。我们在心里数着时间,四个小时过去,高铁列车终于停靠在洛阳龙门站。踏足洛阳,满城春色携着早开的玉兰和迫不及待萌芽的绿柳,洒在身上的和煦春光让我心里一动:这就是洛阳了。
<strong>穿越繁华,古今兴废问洛阳</strong>
来到洛阳之前,对这座城的印象除了倾国倾城的牡丹,便是司马光的那首古诗:“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像是一位沉睡多时的君王,任13朝的风流轶事飘散,游人只能打马经过,却无参悟他的能力。却不曾想,下榻酒店的床头摆放的一本画册就颠覆了我的想法。画上灵动的小人收集渔网、树皮,漂洗泡软,透火焙干,配图文字用隶书写着:“蔡伦造纸”——原来享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竟发迹于洛阳!顷刻,我对这座城古往今来的神秘历史生出了更深的向往。
酒店名为金陵雅香,透出几分古雅意味,站在窗边远眺,眼下的洛阳城在四月明媚的春光中铺陈开来,只见一座半山入城,嵌着桃红柳绿,山虽不高却从容绵延,像古时富贵人家的一座屏风,没有一眼望穿的尴尬,反倒徒增了几分想象空间。
后来我们知道那座踞南的苍山正是龙门石窟的所在——龙门山。伊水在这里川流而过,将龙门山与东岸的香山分隔开来,远望犹如一道天然门阙。不少人来到洛阳都是为了一睹这座石刻艺术宝库的风采,或许在他们看来这里最能体现洛阳的古时繁盛。当我亲身攀上饱经风霜的石阶,大小不一而又形态各异的石刻佛像在眼前绽放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光华。佛像大的高达数尺,巍峨雄壮,小的仅方寸见长,精巧细致。一眼望去,半壁山岩都被石窟占满,壮观夺目之余也生出几分魔幻之感。我仿佛看到石窟的开凿飞溅起簇新的石屑,叮叮当当的声响中留下的都是历史的年轮,岩壁上风蚀水锈留下的斑驳痕迹被层层揭开后却发现原来这数千年中,时光一直与人们玩着欲擒故纵的游戏。我们怀揣着静默的虔诚前行,来到大卢舍那佛像龛前,仰头环望,塑像身上依稀可辨淡色斑驳的彩漆。天王威武,各执手势,表情生动;佛并不语,只是颔首俯视苍生,历史的流动和古今对话恰似眼前奔流不息的伊水,缓缓东去。
从龙门山上下来,穿桥过水便来到对岸的香山寺。香山因生产香葛得名,武则天曾常去寺中游幸,兴致来了便在其中举办“龙门诗会”,命群臣赋诗,诗词唱和,行云流水,好不热闹。或许是沾了此番诗情,又或是看中此间山水,白居易晚年时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幽居之所,并自号“香山居士”。如今,白居易之墓孤垂于香山寺北侧的琵琶峰,后人为表纪念,在这里建起一座诗廊环绕、碑刻林立的白园,前来瞻仰之人常年不绝。
诚然,龙门石窟集结了洛阳自北魏至唐乃及五代的人文历史和艺术光华,但引人朝圣的洛阳古迹远不仅此一绝,顺着人流信步东游,很快就能去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庙不大,却在千年变幻间香火不断,山门前的两尊白马驮经石像衬着红墙,沉默不语。在或浓或淡的烟火佛香中穿行,历史画面开始变得灵动而真实,又透着脱俗的清新;去的时候正赶上诵经,低沉的吟咏声将人带回那段佛法大兴的岁月。清凉台前的几树樱花开成一片粉云,我们踩着承载漫长时光的青石砖,似有几分天人合一的完美祥和,人生的圆缺和生命的轮回在这里变得清晰,却又超拔脱尘。
<strong>古城大气,以史作笔染岁月</strong>
来到洛阳之后,常常听到当地人提起“帝都”二字,口气中满是骄傲,起初我还当这是玩笑话,随着在城里逗留时日加长,我才领会了其中意味。在中国,怕是再也找不出像洛阳这么一座深埋了如此之多的古都遗址的城市,这里自东向西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以及周王城遗址。有此底蕴,也无怪乎洛阳人常以“帝都”自居,但他们并未因骄而奢,反是在此之上修建了一座不逊原色的新城,以史为脉,气象万千。
他们在隋唐城遗址公园旁新筑了洛阳博物馆新馆,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于茵茵绿草中拔地而起,寓意“定鼎洛邑”。洛阳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令人惊讶,仿佛千年古都之精华全都汇聚如此:乳钉纹铜爵、白玉杯、三彩黑釉马、金丝楠木塔和石辟邪最近被宣布为镇馆之宝,然而最引发我兴趣的还是一面北魏泥塑佛像面部残片。柔和的灯光映照下,只见泥塑人面自下眼线以上俱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只见鼻与嘴;虽不完整,却见肌理细腻、骨肉停匀,嘴角上扬,似笑非笑;消失的部分,则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虽然馆中珍宝无数,若要我说还是这件文物最能代表洛阳——最耀眼的历史光辉早已湮没在时光长河,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件宝物如龙门石窟供后人景仰、揣测,浮想联翩。在洛阳,我们没看到过哪怕半座王宫遗迹,满城的古木参天与不断出土的遗址坑却不断让我们触摸到它的“帝都”脉动。就拿博物馆里的展品标签来言,参观过程中我们不时发现某件铜镜或是某件陶器的出土地标注为“外国语学院发射塔”、“涧西区矿山厂”、“洛阳轴承厂”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名,仿佛这座城市藏满了宝藏,年代再久远也遮不住它的华光。
行走在洛阳城中,都市里的建设之美也让我们止不住地遥想古城当年繁华。四河七渠穿城而过,多架精巧的桥梁架起一座新城。其中,牡丹桥是我们往返洛河两岸最常经过的路线,入夜后整桥灯火通明,与河岸的洛阳明珠电视台遥相呼应。宽阔的洛河水面交映着灯光和星光,仿佛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遁回百年前那座充满歌舞和欢乐的城市,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华灯高挂,酒旗飘飘。趁着夜色,我们来到开阳湖音乐喷泉公园,据说它目前仍保持着“亚洲最大的音乐综合喷泉”的荣誉。洛阳音乐喷泉以牡丹花作为主要造型元素,一组组优美而富有动感的造型在夜幕下配合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幻,鼓乐声声催人情动,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管弦乐悠扬舒缓,如清流缓进,水神蹁跹。偌大的开阳湖成为水和乐、光和影的舞台,将洛阳新区的夜晚装扮得靓丽妖娆。
<strong>笑谈风流,花开花落自富贵</strong>
在洛阳才不过停留了二三日,我便已沾染上洛阳人的悠悠闲自得。当地的一位司机师傅乐呵呵地告诉我:“在洛阳只有生活,没有生计。”虽然平时跑车辛苦,但一有闲暇他便专心侍弄家后院的花坛和菜畦,他还告诉我们,等着今年牡丹花开了,他还要领着老伴到王城公园去赏花拍照,“洛阳的牡丹我是看一辈子都不腻的。”
牡丹虽然贵为国色天香,但在洛阳却早被百姓视作惹人喜爱的寻常物,说不清是千年的繁华养育了这方土地的性格,还是此地上佳的自然风水蕴育了13朝古都道不尽的荣宠富贵。洛阳人许是早已见过了大世面,相比之下更懂得如何雕琢生活的趣味。李学武先生也是这么一位有情趣的洛阳人,他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牡丹瓷工坊。凭着对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的酷爱,他在此萌生了将牡丹文化元素与中国陶瓷技艺相融合的“洛阳牡丹瓷”,只见匠人巧手翻飞,一朵艳压鲜芳的瓷牡丹就在掌上绽开来,再经过上色、晾晒、烧制等多道程序,一件完美的工艺品终能问世。
我们去的时间距离牡丹花季还早了些,牡丹从来矜傲,去早了去晚了都无缘相见,但这却给我们机会发现了洛阳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东方红”工业游。坐落在涧西工业遗产街区的洛阳一拖与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等一批大型企业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承载着一段岁月的峥嵘历史。车子驶近工厂,只见一座高大的毛主席挥手像矗立正中,后面一排苏联风格的厂房沿街排开,韵味独具。走进农耕博物馆,一台台仿佛从《变形金刚》中驶出的现代化农耕机械威风凛凛,珍贵的早期拖拉机复刻展品让人回想起早些年代的别样风情。正如留言簿上一位游客所写:“40多年前在海南农场曾目睹过东方红拖拉机,40多年后有幸亲临目睹中国一拖生产的历代拖拉机,终于圆了亲眼看看东方红拖拉机生产厂家的梦!”
最后,来洛阳不可错过千年不散的洛阳水席——它曾为皇帝及后妃所专享,就连王公大臣们也为能够品尝到御宴而备感荣幸。如今,它却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生根开花,于洛阳街头选一家餐馆就能品尝。水席全席共24道菜,其第一道菜往往是“牡丹燕菜”,只见精美瓷盘中一朵姚黄牡丹随着汤汁的浇入缓缓盛开,令人惊叹不敢相信这是一道盘中餐。一道水席吃下来要花去不少时间,但内心的满足似乎也弥补了些许未见着牡丹真国色的遗憾。
2013-04-15发布拍摄于2018-03-14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