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皖江芜湖:水墨间觅鸠兹风情
<strong>城间神山谱雕塑艺术</strong>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一座城池的中心有一片几千亩的山水仙境,且无任何建筑遮挡,这是怎样的一种气派!直到我穿过一座石牌坊样式的神山大门,被一片竹海所包围,才猛然意识到“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辅”的壮美。这片占地3800亩的神山公园由大小火炉山、马鞍山及东面的两座主峰赤铸山和神山五座山峰及盆地组成,光听这架势,就让人有一种想一路前行的冲动。不过我们此次之行并不是要踏破铁鞋翻山头,也不是要探求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而是要到神山东侧的雕塑公园一睹这座山水之城的雕塑魂。
远远望去,坡上坡下,林木之间就隐匿着好几座雕塑,都是此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获奖作品。沿着石路,眼前越发开阔,造型各异的雕塑或静或动地屹立在草地、湖面上。人们或好奇地在雕塑前阅读着说明文字,或认真端详、在自己的想象中品读深意。你瞧那三三两两的女孩们争相和一组主题为“天马行空”的雕塑合影,当青春遇到凌空展翅的天马,旁的人都被一种昂扬的气氛所感染。还没等我回过神,我同行的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到她最喜欢的一座雕塑前,拉着创作者问东问西。一个硕大的不锈钢提包置于绿地中,一簇花草从包中绽放。不知是用什么材质,竟能将不锈钢的感觉刻画得如此逼真!创作者告诉我们,他将自己到访过的国内外城市的土壤及花草植入,并不断在“包”上镌刻行程,以阐述一种后工业时代人类进程中与城市和谐互动的理念……一座座雕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延伸着人类的奇思妙想。芜湖,将城市雕塑艺术与百姓的文化生活相通,这座独特却也包容的城市散发着别样的清新魅力,自信而和谐。
<strong>今日再品徽商精神</strong>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人多地少的徽州山里人,为了图存发展,大多翻越山岭、走向山外,要么求学追求功名,要么跻身搏战商海,“儒显则助贾,贾成则济儒;儒贾相偕,贾儒共进”,成就了历史上三百多年华夏第一大商帮徽商,他们驻足芜湖,因此芜湖时称“徽文化的窗口”。来到芜湖市徽商博物馆——一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和徽派建筑手法、体现徽派建筑艺术精髓的民间私人博物馆,芜湖徽商文化的发展脉络一一呈现眼前。
除了那些被收藏界认为价值不菲的“宝物”:石雕、砖雕、木雕,这里描绘了古徽州及芜湖古城繁华的商业景象,生动再现当年的豆腐店、茶庄、中药铺、祠堂。记得看过这样一段描述当时徽人在芜经商栖息的“十里长街”的文字,现在还背得出来——“那一色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里,熙来攘往商贸交易的乡言俚语;那古色古香、马头高挑的徽派古民居,仿佛看到楼上二层推窗即相望对话的店家、客官;那打开后门踏上跳板即可去河里洗 嬉水,或与来往山里的船家调笑对骂的热闹景象;那徽商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礼周语谦的经商文化……”白墙灰瓦间点缀着亭台回廊,我心中默念着这段话,恍如在闹市中走进小桥流水的徽州人家。如今的芜湖人一如既往热情、勤奋、诚实地生活着,将徽商精神代代延续。
<strong>镜湖觅清闲,惹一路桂花香</strong>
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夜晚的样子是最迷人的。在芜湖,我也寻到了这样一处“鸠兹烟水地”,我确信,多年之后,我也不会忘记那环湖飘散的桂花香和湖边与女友品茗闲聊的夜晚。
我们从市区中心的中山路步行街沿街走到了“山欲飞来烟满堤”的镜湖,这完全是个美丽的意外,以至于当我们发现眼前这依赭山、傍弋水的二百余亩的湖滨之时,竟欣喜到对望而说不出话来。和湖边拉二胡的大爷闲聊才得知“镜湖细柳”景观为芜湖八景之一,由宋代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后李鸿章家族投巨资在镜湖周围兴建了景春花园、柳春园、怡园、烟雨墩等,今犹作街巷之名。
绕湖而行,绿草如茵,古木参天,亭台楼阁相望,曲桥长廊互通。细柳掩映下,藏书室、纪念亭点缀其间,现代化的建筑商厦则环湖矗立,古朴与摩登交相辉映,一点不觉突兀。走过单孔岁月桥,亭形塔影、湖光山色、灯火绕堤。穿过亭台长廊,钻过假山岩洞,是飞檐翘角的楼阁和一条通向湖岸的曲桥,影影绰绰,如梦似幻。耳边轻语的恋人相拥在夜色中;吹着口琴的老人把玩着岁月、诉说着历史;蒙蒙秋雨中,我和友人在回廊下看芭蕉摇曳,月桂扶疏,看这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小城,看她的古韵风姿和现代生机在天然水墨画卷中徐徐展开,耐人寻味。
<strong>城间神山谱雕塑艺术</strong>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一座城池的中心有一片几千亩的山水仙境,且无任何建筑遮挡,这是怎样的一种气派!直到我穿过一座石牌坊样式的神山大门,被一片竹海所包围,才猛然意识到“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辅”的壮美。这片占地3800亩的神山公园由大小火炉山、马鞍山及东面的两座主峰赤铸山和神山五座山峰及盆地组成,光听这架势,就让人有一种想一路前行的冲动。不过我们此次之行并不是要踏破铁鞋翻山头,也不是要探求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而是要到神山东侧的雕塑公园一睹这座山水之城的雕塑魂。
远远望去,坡上坡下,林木之间就隐匿着好几座雕塑,都是此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获奖作品。沿着石路,眼前越发开阔,造型各异的雕塑或静或动地屹立在草地、湖面上。人们或好奇地在雕塑前阅读着说明文字,或认真端详、在自己的想象中品读深意。你瞧那三三两两的女孩们争相和一组主题为“天马行空”的雕塑合影,当青春遇到凌空展翅的天马,旁的人都被一种昂扬的气氛所感染。还没等我回过神,我同行的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到她最喜欢的一座雕塑前,拉着创作者问东问西。一个硕大的不锈钢提包置于绿地中,一簇花草从包中绽放。不知是用什么材质,竟能将不锈钢的感觉刻画得如此逼真!创作者告诉我们,他将自己到访过的国内外城市的土壤及花草植入,并不断在“包”上镌刻行程,以阐述一种后工业时代人类进程中与城市和谐互动的理念……一座座雕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延伸着人类的奇思妙想。芜湖,将城市雕塑艺术与百姓的文化生活相通,这座独特却也包容的城市散发着别样的清新魅力,自信而和谐。
<strong>今日再品徽商精神</strong>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人多地少的徽州山里人,为了图存发展,大多翻越山岭、走向山外,要么求学追求功名,要么跻身搏战商海,“儒显则助贾,贾成则济儒;儒贾相偕,贾儒共进”,成就了历史上三百多年华夏第一大商帮徽商,他们驻足芜湖,因此芜湖时称“徽文化的窗口”。来到芜湖市徽商博物馆——一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和徽派建筑手法、体现徽派建筑艺术精髓的民间私人博物馆,芜湖徽商文化的发展脉络一一呈现眼前。
除了那些被收藏界认为价值不菲的“宝物”:石雕、砖雕、木雕,这里描绘了古徽州及芜湖古城繁华的商业景象,生动再现当年的豆腐店、茶庄、中药铺、祠堂。记得看过这样一段描述当时徽人在芜经商栖息的“十里长街”的文字,现在还背得出来——“那一色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里,熙来攘往商贸交易的乡言俚语;那古色古香、马头高挑的徽派古民居,仿佛看到楼上二层推窗即相望对话的店家、客官;那打开后门踏上跳板即可去河里洗 嬉水,或与来往山里的船家调笑对骂的热闹景象;那徽商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礼周语谦的经商文化……”白墙灰瓦间点缀着亭台回廊,我心中默念着这段话,恍如在闹市中走进小桥流水的徽州人家。如今的芜湖人一如既往热情、勤奋、诚实地生活着,将徽商精神代代延续。
<strong>镜湖觅清闲,惹一路桂花香</strong>
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夜晚的样子是最迷人的。在芜湖,我也寻到了这样一处“鸠兹烟水地”,我确信,多年之后,我也不会忘记那环湖飘散的桂花香和湖边与女友品茗闲聊的夜晚。
我们从市区中心的中山路步行街沿街走到了“山欲飞来烟满堤”的镜湖,这完全是个美丽的意外,以至于当我们发现眼前这依赭山、傍弋水的二百余亩的湖滨之时,竟欣喜到对望而说不出话来。和湖边拉二胡的大爷闲聊才得知“镜湖细柳”景观为芜湖八景之一,由宋代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后李鸿章家族投巨资在镜湖周围兴建了景春花园、柳春园、怡园、烟雨墩等,今犹作街巷之名。
绕湖而行,绿草如茵,古木参天,亭台楼阁相望,曲桥长廊互通。细柳掩映下,藏书室、纪念亭点缀其间,现代化的建筑商厦则环湖矗立,古朴与摩登交相辉映,一点不觉突兀。走过单孔岁月桥,亭形塔影、湖光山色、灯火绕堤。穿过亭台长廊,钻过假山岩洞,是飞檐翘角的楼阁和一条通向湖岸的曲桥,影影绰绰,如梦似幻。耳边轻语的恋人相拥在夜色中;吹着口琴的老人把玩着岁月、诉说着历史;蒙蒙秋雨中,我和友人在回廊下看芭蕉摇曳,月桂扶疏,看这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小城,看她的古韵风姿和现代生机在天然水墨画卷中徐徐展开,耐人寻味。
2012-11-14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