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等(2)
“非典型”冬日令奥地利张弛有道
基茨比尔的松林深处,我们手举火把,紧随向导,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月光若流动的寒霜,火把却升腾起炽烈的烟光。“持火把远足是奥地利冬日度假的传统游览项目。提到冬日的奥地利,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种类繁多的雪上项目,其实,现在奥地利的冬日度假体验极其丰富,从城镇到乡村,各类室内和户外活动已经将当地的文化、历史、风光、习俗完美串接,让人们可以更加恣意地体验此处独有的‘非典型’冬日,再加上奥地利人民的好客之道,更让奥地利的冬季变得热闹温暖、激情四溢。”说这话时,向导一抹笑意沉在波光明灭的火光里,似有所思。穹庐下的万家灯火随我们渐行且远,林间散碎的星光月芒开始在雪面不断跃动,这雪光虽脆弱,却恒远,明明没有任何温度却瑰丽明灿至极。顺着这雪色月光,可见眼前飞雪如幡,脚下断柯满地,远处飞鸟横渡,还有层层纯白堆叠在苍翠葱郁的雪松枝头,宝塔一样地垒上去,像是就要与天相接,却仍然隔着一线清冽月色。我边走边思,“江山不夜月千里”,应该就是这副模样吧。
<strong>歌起曲悠名家聚,音乐迷城</strong>
奥地利被称为音乐之国并不是空穴来风。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卡拉扬等音乐巨匠在此诞生,哈布斯堡家族的慷慨资助更是将更多伟大的作曲家吸引至此。以萨尔茨堡为例,在这里,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与老城的辉煌古迹并驾齐驱,让这座城市魅力无比。难怪有人会说,在萨尔茨堡,与音乐有关的一切,为那些迷恋于这座城市帝国盛景的人们带来了令人兴奋的“解毒剂”。
虽然萨尔茨堡因盐矿而兴旺并得名,但在很多游客的心目中,萨尔茨堡是作为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乡和拍摄地而盛名远播的。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电影之一,《音乐之声》中曾经感动过亿万观众的特拉普一家的浪漫故事便源自萨尔茨堡。向导告诉我们,该电影中女主角的原型是萨尔茨堡修女山本笃会女修道院的见习修女——玛丽亚·冯·库雪拉,“虽然从世界各地来到萨尔茨堡的游客都会趁此良机游览《音乐之声》的拍摄背景地,但有趣的是,提到这部电影时,很多萨尔茨堡当地人可能会有些茫然,原因很简单,大部分萨尔茨堡人都并未看过《音乐之声》。但如果提及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只需哼出《雪绒花》等电影中著名的曲调,那无论在世界何地,只需片刻便会有陌生人加入你的‘音乐之声合唱队’。”
很多游客会选择从米拉贝尔花园开始“音乐之声之旅”,这处将自然胜景与恢弘殿阁巧妙融合之地是大主教沃尔夫·狄特里希为了他挚爱的情人萨乐美·阿尔特于1606年所建。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内部,粉饰灰泥、浮雕壁画,于细微之处奢华尽现。参与“音乐之声之旅”的游客可能会更加关注宫殿外部——飞马雕像喷泉、小土地神像以及片中练唱《哆来咪》的台阶都是影迷们合照留念之地。除米拉贝尔花园外,游客还可以在修女山上的本笃会女修道院、主教宫广场和主教宫喷泉、岩石骑术学校、圣彼得墓园、雷奥坡斯考宫、音乐之声玻璃屋等地将《音乐之声》中的场景无缝串接起来。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和卡拉扬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位于粮食大街9号3层的莫扎特故居是1747—1773年期间,莫扎特一家居住之地,也是莫扎出生之地;而位于马卡特广场的莫扎特之家则是莫扎特一家1773年之后的新居所,莫扎特在这里创作了《牧人王》《伊多梅纽斯》等曲目。如今,这两处故居已经变成了吸引世界各地参观者前来的文化景观。参观者可以依次参观莫扎特居住的房间,并可以欣赏相关历史文献、莫扎特生前所使用的乐器、纪念物、书信和莫扎特的肖像画等。此外,主教宫大教堂曾为莫扎特受洗的洗礼池、莫扎特广场上的莫扎特青铜雕像,以及卡拉扬的故居等,都吸引着每位音乐迷往复着寻迹的脚步,亦成为我们旅途上的生动印记。
有人说,对奥地利人而言,音乐是用来搭配人生的,此言不虚。在国立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的门口,我们曾看到目光盈盈的少年自弹自唱,醉了歌者,也醉了听者;在因斯布鲁克的圣诞集市,我们曾遇到边舞边歌的女郎,百转千回的调子或壮阔铿锵或细腻柔绵,句句都似在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声声可以穿到云天之外;而在基茨比尔的雪山之巅,精神矍铄的银发向导吹起号角,这项在他家传承了几代的技艺奏出的声响,经山风涤荡、冰雪润色、山岩回响之后,起转承合,终啸出飞越浮尘的奇音……一路走来,我发现,很明显,这个国家生来便是“玩音乐”的,从最开始宗教需要,到娱乐贵族,再到之后,音乐从高不可攀的皇廷和教堂走下来,走入了沙龙和剧院内的民众心中,这一切,离不开的是奥地利自古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刚抵达萨尔茨堡那天,酒店的服务生问我为什么演出而来,我说我不懂音乐,他则慢条斯理地似对我、也似自言自语般讲着:“呆上几天,你便懂了。”
<strong>堡宇殿堂凝神韵,坐拥辉煌</strong>
奥地利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声名显赫。如果你嗜好自然,这里有秀丽景致和巨幅山川,任你饱览,任你射出贪婪的眺望,在她抖开的至阔至远的地平线上势若骏马奔平川;如果你瘾在人文,如果你对古典乐或欧洲史着迷,奥地利的音乐厅、宫殿、城堡、教堂正挺着经久不侧、天下无敌的决绝身形,任你揣着一颗忽上忽下的心一一跪拜。难怪《孤独星球》会这样评价它:这是一座属于完美主义者的国度。这里的所有——山川、古典音乐、城堡、蛋糕……任何你能想到的,皆极尽完美之能事。
作为冬日的度假胜地,我们此行所往的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光芒万丈的巴洛克宫殿和悬挂着枝形大吊灯的咖啡馆中依然闪耀着奥地利历史和文化的昔日辉煌,这两座离得不远的城市正轻松地游走在当下与过往之间。
萨尔茨堡是萨尔茨堡州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如果是巴洛克时代的产物,坏了也别修”,这句玩笑之语正是对萨尔茨堡文化古迹的完美诠释。午后的盐河,像飘在烟光里的长锦,无边无垠地逶迤开去,将我们的视线扯得不能再远。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萨尔茨堡,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城区的一半正在重重山脊上延展,而地势平坦的另一半则四野开阔。宏伟的主教宫广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萨尔茨堡老城的重要组成。位于这里的由马车和神话人物雕塑构成的喷泉是古迹探索之旅的最好起点。我们从这里南行,穿过象征信任、仁慈和希望的铜门,老城的美便不可抵挡地迅速现于眼前。日光和残雪给古城区内清一色的蜂蜜色建筑镀上冠冕,满城皆是灿然如金,让人有些难分此处与彼处的异同。好在有向导的指引,我们才能从萨尔茨堡大教堂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找到了阿尔卑斯山一侧早期巴洛克风格雄伟的特征;从圣彼得修道院教堂的地下墓穴找到了坑洞状龛室和凹室;在皇宫艳绝无伦的大厅墙壁上辨别出鲁本斯的大作;还有在本笃会女修道院,我看见一个影子在暮色中一晃而过,这真诚的笑靥似曾相识,她正穿越茫茫人海,从《音乐之声》里风姿绰约地走来。
在老城区,要塞山总是游客最多的景点,此时从横跨盐河的情人桥上看去,那些人影都化作了叠叠幢幢的星星点点。山上的中世纪建筑群蜜色藏青,凛凛森严,看得人呼吸困难,有着一口气吸不尽的磅礴。这座悬崖峭壁上的威严要塞,始建于1077年,与欧洲的诸多城堡要塞一样,萨尔茨堡要塞的落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位当时的统治者——大主教们的多次增高和扩建,才形成了如今的风貌。高大的城墙没有任何装饰,露出被时光和风雨日侵月蚀的痕迹。不管对要塞山的历史是否熟知,游客都可以妙趣丛生地探索此地——顺着次第开启的巨大宫门,你似乎可以看到曾经引路的侍者拖着裙幅,无限妩媚,亦无限端庄;历任主教的家章族徽也是耐看的一景,每一个图案背后的故事或惹人深思或叫人捧腹;还有藏在中世纪侯爵的房间和城堡博物馆内的珍宝古玩,它们正为你小心储存并梳理着前尘往事。即便是曾经关押囚犯的地牢,此时看来也藏了中世纪的古趣,略一恍惚便疑心自己跨越了地域,穿越了时光。
其实,在奥地利,穿越时空的成本很低,除了萨尔茨堡,仍在奥地利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激起翻腾浪潮的还有蒂罗尔州的首府因斯布鲁克。这座藏着宫殿、城堡和教堂的露天博物馆呈现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式、哥特式的精华。因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住所所在,亦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开始走向巅峰之地。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昔日皇亲贵戚留下来的宫殿、墓地与建筑群。如今,因斯布鲁克引人感慨的历史依旧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因斯布鲁克城内游览时,无论是询问何人,他首推的景点都是黄金屋顶。这座哥特式飘窗博物馆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位时所建,2000多块镀金铜瓦将奢靡璀璨自细微之处闪耀而出,搭建出因斯布鲁克的金色奇迹,令观者目眩神迷。我们的脚步从这里延伸出去,可见皇家教堂是如何凭借陈列其内的马克西米利安空荡荡的石棺和守护在旁的28座巨大文艺复兴式的铜像获得了“欧洲最美皇家教堂之一”美誉的;玛利亚·特莱西娅皇后是如何将霍夫堡改造成华丽万端的巴洛克殿堂的;圣雅各布主教堂是如何吸引着无数工匠在此竞相攀爬巴洛克风格的巅峰、并如何牵扯着人们争先恐后地抬头去看高高祭坛上的圣母玛利亚像的;还有五颜六色的古宅积木一般齐整地排列在老城街道两侧,重殿连阙如凤凰展翼,环抱着所有进入古城之人。而不过步行十几分钟,眼见的一切又会让我们有了进入巴黎的错觉——城区里布局如棋盘,吸引着旅者停下脚步的,是被高雅精品店、手工艺品店和餐馆充斥的车水马龙的购物街。
基茨比尔的松林深处,我们手举火把,紧随向导,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月光若流动的寒霜,火把却升腾起炽烈的烟光。“持火把远足是奥地利冬日度假的传统游览项目。提到冬日的奥地利,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种类繁多的雪上项目,其实,现在奥地利的冬日度假体验极其丰富,从城镇到乡村,各类室内和户外活动已经将当地的文化、历史、风光、习俗完美串接,让人们可以更加恣意地体验此处独有的‘非典型’冬日,再加上奥地利人民的好客之道,更让奥地利的冬季变得热闹温暖、激情四溢。”说这话时,向导一抹笑意沉在波光明灭的火光里,似有所思。穹庐下的万家灯火随我们渐行且远,林间散碎的星光月芒开始在雪面不断跃动,这雪光虽脆弱,却恒远,明明没有任何温度却瑰丽明灿至极。顺着这雪色月光,可见眼前飞雪如幡,脚下断柯满地,远处飞鸟横渡,还有层层纯白堆叠在苍翠葱郁的雪松枝头,宝塔一样地垒上去,像是就要与天相接,却仍然隔着一线清冽月色。我边走边思,“江山不夜月千里”,应该就是这副模样吧。
<strong>歌起曲悠名家聚,音乐迷城</strong>
奥地利被称为音乐之国并不是空穴来风。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卡拉扬等音乐巨匠在此诞生,哈布斯堡家族的慷慨资助更是将更多伟大的作曲家吸引至此。以萨尔茨堡为例,在这里,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与老城的辉煌古迹并驾齐驱,让这座城市魅力无比。难怪有人会说,在萨尔茨堡,与音乐有关的一切,为那些迷恋于这座城市帝国盛景的人们带来了令人兴奋的“解毒剂”。
虽然萨尔茨堡因盐矿而兴旺并得名,但在很多游客的心目中,萨尔茨堡是作为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乡和拍摄地而盛名远播的。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电影之一,《音乐之声》中曾经感动过亿万观众的特拉普一家的浪漫故事便源自萨尔茨堡。向导告诉我们,该电影中女主角的原型是萨尔茨堡修女山本笃会女修道院的见习修女——玛丽亚·冯·库雪拉,“虽然从世界各地来到萨尔茨堡的游客都会趁此良机游览《音乐之声》的拍摄背景地,但有趣的是,提到这部电影时,很多萨尔茨堡当地人可能会有些茫然,原因很简单,大部分萨尔茨堡人都并未看过《音乐之声》。但如果提及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只需哼出《雪绒花》等电影中著名的曲调,那无论在世界何地,只需片刻便会有陌生人加入你的‘音乐之声合唱队’。”
很多游客会选择从米拉贝尔花园开始“音乐之声之旅”,这处将自然胜景与恢弘殿阁巧妙融合之地是大主教沃尔夫·狄特里希为了他挚爱的情人萨乐美·阿尔特于1606年所建。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内部,粉饰灰泥、浮雕壁画,于细微之处奢华尽现。参与“音乐之声之旅”的游客可能会更加关注宫殿外部——飞马雕像喷泉、小土地神像以及片中练唱《哆来咪》的台阶都是影迷们合照留念之地。除米拉贝尔花园外,游客还可以在修女山上的本笃会女修道院、主教宫广场和主教宫喷泉、岩石骑术学校、圣彼得墓园、雷奥坡斯考宫、音乐之声玻璃屋等地将《音乐之声》中的场景无缝串接起来。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和卡拉扬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位于粮食大街9号3层的莫扎特故居是1747—1773年期间,莫扎特一家居住之地,也是莫扎出生之地;而位于马卡特广场的莫扎特之家则是莫扎特一家1773年之后的新居所,莫扎特在这里创作了《牧人王》《伊多梅纽斯》等曲目。如今,这两处故居已经变成了吸引世界各地参观者前来的文化景观。参观者可以依次参观莫扎特居住的房间,并可以欣赏相关历史文献、莫扎特生前所使用的乐器、纪念物、书信和莫扎特的肖像画等。此外,主教宫大教堂曾为莫扎特受洗的洗礼池、莫扎特广场上的莫扎特青铜雕像,以及卡拉扬的故居等,都吸引着每位音乐迷往复着寻迹的脚步,亦成为我们旅途上的生动印记。
有人说,对奥地利人而言,音乐是用来搭配人生的,此言不虚。在国立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的门口,我们曾看到目光盈盈的少年自弹自唱,醉了歌者,也醉了听者;在因斯布鲁克的圣诞集市,我们曾遇到边舞边歌的女郎,百转千回的调子或壮阔铿锵或细腻柔绵,句句都似在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声声可以穿到云天之外;而在基茨比尔的雪山之巅,精神矍铄的银发向导吹起号角,这项在他家传承了几代的技艺奏出的声响,经山风涤荡、冰雪润色、山岩回响之后,起转承合,终啸出飞越浮尘的奇音……一路走来,我发现,很明显,这个国家生来便是“玩音乐”的,从最开始宗教需要,到娱乐贵族,再到之后,音乐从高不可攀的皇廷和教堂走下来,走入了沙龙和剧院内的民众心中,这一切,离不开的是奥地利自古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刚抵达萨尔茨堡那天,酒店的服务生问我为什么演出而来,我说我不懂音乐,他则慢条斯理地似对我、也似自言自语般讲着:“呆上几天,你便懂了。”
<strong>堡宇殿堂凝神韵,坐拥辉煌</strong>
奥地利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声名显赫。如果你嗜好自然,这里有秀丽景致和巨幅山川,任你饱览,任你射出贪婪的眺望,在她抖开的至阔至远的地平线上势若骏马奔平川;如果你瘾在人文,如果你对古典乐或欧洲史着迷,奥地利的音乐厅、宫殿、城堡、教堂正挺着经久不侧、天下无敌的决绝身形,任你揣着一颗忽上忽下的心一一跪拜。难怪《孤独星球》会这样评价它:这是一座属于完美主义者的国度。这里的所有——山川、古典音乐、城堡、蛋糕……任何你能想到的,皆极尽完美之能事。
作为冬日的度假胜地,我们此行所往的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光芒万丈的巴洛克宫殿和悬挂着枝形大吊灯的咖啡馆中依然闪耀着奥地利历史和文化的昔日辉煌,这两座离得不远的城市正轻松地游走在当下与过往之间。
萨尔茨堡是萨尔茨堡州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如果是巴洛克时代的产物,坏了也别修”,这句玩笑之语正是对萨尔茨堡文化古迹的完美诠释。午后的盐河,像飘在烟光里的长锦,无边无垠地逶迤开去,将我们的视线扯得不能再远。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萨尔茨堡,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城区的一半正在重重山脊上延展,而地势平坦的另一半则四野开阔。宏伟的主教宫广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萨尔茨堡老城的重要组成。位于这里的由马车和神话人物雕塑构成的喷泉是古迹探索之旅的最好起点。我们从这里南行,穿过象征信任、仁慈和希望的铜门,老城的美便不可抵挡地迅速现于眼前。日光和残雪给古城区内清一色的蜂蜜色建筑镀上冠冕,满城皆是灿然如金,让人有些难分此处与彼处的异同。好在有向导的指引,我们才能从萨尔茨堡大教堂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找到了阿尔卑斯山一侧早期巴洛克风格雄伟的特征;从圣彼得修道院教堂的地下墓穴找到了坑洞状龛室和凹室;在皇宫艳绝无伦的大厅墙壁上辨别出鲁本斯的大作;还有在本笃会女修道院,我看见一个影子在暮色中一晃而过,这真诚的笑靥似曾相识,她正穿越茫茫人海,从《音乐之声》里风姿绰约地走来。
在老城区,要塞山总是游客最多的景点,此时从横跨盐河的情人桥上看去,那些人影都化作了叠叠幢幢的星星点点。山上的中世纪建筑群蜜色藏青,凛凛森严,看得人呼吸困难,有着一口气吸不尽的磅礴。这座悬崖峭壁上的威严要塞,始建于1077年,与欧洲的诸多城堡要塞一样,萨尔茨堡要塞的落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位当时的统治者——大主教们的多次增高和扩建,才形成了如今的风貌。高大的城墙没有任何装饰,露出被时光和风雨日侵月蚀的痕迹。不管对要塞山的历史是否熟知,游客都可以妙趣丛生地探索此地——顺着次第开启的巨大宫门,你似乎可以看到曾经引路的侍者拖着裙幅,无限妩媚,亦无限端庄;历任主教的家章族徽也是耐看的一景,每一个图案背后的故事或惹人深思或叫人捧腹;还有藏在中世纪侯爵的房间和城堡博物馆内的珍宝古玩,它们正为你小心储存并梳理着前尘往事。即便是曾经关押囚犯的地牢,此时看来也藏了中世纪的古趣,略一恍惚便疑心自己跨越了地域,穿越了时光。
其实,在奥地利,穿越时空的成本很低,除了萨尔茨堡,仍在奥地利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激起翻腾浪潮的还有蒂罗尔州的首府因斯布鲁克。这座藏着宫殿、城堡和教堂的露天博物馆呈现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式、哥特式的精华。因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住所所在,亦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开始走向巅峰之地。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昔日皇亲贵戚留下来的宫殿、墓地与建筑群。如今,因斯布鲁克引人感慨的历史依旧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因斯布鲁克城内游览时,无论是询问何人,他首推的景点都是黄金屋顶。这座哥特式飘窗博物馆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位时所建,2000多块镀金铜瓦将奢靡璀璨自细微之处闪耀而出,搭建出因斯布鲁克的金色奇迹,令观者目眩神迷。我们的脚步从这里延伸出去,可见皇家教堂是如何凭借陈列其内的马克西米利安空荡荡的石棺和守护在旁的28座巨大文艺复兴式的铜像获得了“欧洲最美皇家教堂之一”美誉的;玛利亚·特莱西娅皇后是如何将霍夫堡改造成华丽万端的巴洛克殿堂的;圣雅各布主教堂是如何吸引着无数工匠在此竞相攀爬巴洛克风格的巅峰、并如何牵扯着人们争先恐后地抬头去看高高祭坛上的圣母玛利亚像的;还有五颜六色的古宅积木一般齐整地排列在老城街道两侧,重殿连阙如凤凰展翼,环抱着所有进入古城之人。而不过步行十几分钟,眼见的一切又会让我们有了进入巴黎的错觉——城区里布局如棋盘,吸引着旅者停下脚步的,是被高雅精品店、手工艺品店和餐馆充斥的车水马龙的购物街。
2018-03-05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