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等(2)
会呼吸的穹顶吐纳德国古今
德国,一个诞生了众多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诗人,同时能够引领建筑和工业领域,却又在当代艺术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突破进取的国度,这里共生着科技与童话,理性却无失浪漫。
<strong>屹立着历史和当代的姿态</strong>
我们追溯历史时总在斑驳而真实的存在里抽丝剥茧,渴望倾听已逝年月的述说,寻求无声故事里能够链接当下的有声质地,而建筑无疑是这种探求的综合表达。一个时代的态度、一类观念的诠释、一种工艺的呈现,都能在某个地区代表性建筑中得到展示。
在德国首都柏林,德国国会大厦便承载了这些看似严格的使命,而其古典与当代共融的玻璃穹顶,则抽离了时光的晕染,表达着不断“生长”的德国。
整体建筑是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繁复风格,并融合了德国文艺复兴和新巴洛克元素建造的,但在20世纪60年代重建时,建筑师误算了拱顶的重量,使得德国国会大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没有穹顶的状态,这个在当时看来并不完整的古典主义建筑似乎有了时代性,人们也不着急于感受形式的完美,善于等待才使伟大作品得以存在。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的方案得到认可和实施后,科技和历史的结合才使这座古典主义的建筑从当代角度变得“完整”。穹顶依旧采用了从古罗马时期就深受欧洲人喜爱的圆弧样式,而建筑大师福斯特巧手一挥,一条条结构坚固的钢架成为了穹顶的支撑,并镶嵌了数百片透明的弧形玻璃,使其保持优雅的同时又展示着纯粹的当代风貌。白日里看去,犹如一幅结构主义线形绘画,或是一张渲染前的3D设计图,夜晚则光彩四溢,如梦如幻。
透明的圆弧穹顶,既尊重了历史,又屹立出当代的姿态。
<strong>透明穹顶使建筑得以呼吸</strong>
光线、微风和雨水,这些自然元素在穹顶的助力下,改变了德国国会大厦单调的能源结构,使其成为能够呼吸的绿色建筑。
在透明的穹顶内,矗立着一个形似海中漩涡的倒圆锥形玻璃反光结构,从穹顶的最上方,一直往下延伸至下层的议会大厅内,从下方看去,很像交响乐团中的某类乐器,人们站在吹嘴一端,而喇叭形的大口则冲向无尽广阔的蓝天,单从结构而言,就隐含了功能之外的诗意。倒圆锥形结构表面贴满360面镜片,整齐划一,将户外明亮的光线引入议会大厅内部,解决了白日里照明来源的问题,而其使用的具有抗紫外线与隔热效果的复层玻璃避免了阳光的直射所造成的光污染和过分的热量。在结构的顶端还设置了360度移动式扇形遮阳板,在不同天气和季节会随着太阳缓慢移动,使室内可以感受到柔和且适宜的光线。
作为一个可呼吸的建筑,通风尤为重要。整座大厦除了有无数个自动控制的窗户外,穹顶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透明穹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通风口,而悬停在内的倒圆锥形结构还可将聚集在上层的热空气排至户外,并通过热交换机来回收热能,与此同时引入新鲜的空气,平均送至大厅内的墙壁、地板等各个角落,从而降低了通风设备所产生的噪音,也极大地提高了室内工作人员的舒适度。而这些机动装置的供电来源,则是国会大厦屋顶密密麻麻的太阳能电板,环保的不仅是形式,更在乎于功能。
在穹顶设计上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德国在环保建筑上一直寻求的能源最佳利用方式。除了大厦自身发电系统产生的热能外,穹顶所吸收的热能也被存储于地底300公尺的地下温水层,供冬季时抽出,用来提供热水及暖气;反之,与穹顶一并收集的冬日冰水,被存储在地下60公尺的地下水层,在夏季可汲取以供制冷所用。
这便是整个德国国会大厦能源的典范式运用,而穹顶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大概就是科技和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是冰冷之物得以呼吸的能力。
<strong>艺术的共生与包容</strong>
在穹顶还未被设计的年代,包裹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用了24年时间说服了德国国会,在1995年6月将整个德国国会大厦用银色的不燃纤维布包裹住,使其与大地产生了形式上的融合,和整个当代社会产生了一种陌生的距离感,这是这位包裹艺术鼻祖博伊斯的弟子对工业化社会的反思,是对当时固化思维的挑战和宣泄,而在此后不多久,这座与时间共生的透明穹顶便动工建造。
而今若要感受德国国会大厦穹顶的特别之处,除了在不同的资料中了解,预约后进入大厦参观也是不可替代的方式。在严格的安检过后,通过华美的大厅和长廊,乘坐电梯到达穹顶。参观者可以从透明的平台上俯视眼底发生在国会大厅内的点滴,还能顺着回旋步道走到穹顶的最高处,感受透过空隙溜进的微风和阳光拂面的温柔,远眺柏林。
远观时的感叹,走近后的动容,这座与时光共生的穹顶依旧熠熠生辉,为维护地球的生态树立了时代的标杆。(汤 子)
德国,一个诞生了众多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诗人,同时能够引领建筑和工业领域,却又在当代艺术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突破进取的国度,这里共生着科技与童话,理性却无失浪漫。
<strong>屹立着历史和当代的姿态</strong>
我们追溯历史时总在斑驳而真实的存在里抽丝剥茧,渴望倾听已逝年月的述说,寻求无声故事里能够链接当下的有声质地,而建筑无疑是这种探求的综合表达。一个时代的态度、一类观念的诠释、一种工艺的呈现,都能在某个地区代表性建筑中得到展示。
在德国首都柏林,德国国会大厦便承载了这些看似严格的使命,而其古典与当代共融的玻璃穹顶,则抽离了时光的晕染,表达着不断“生长”的德国。
整体建筑是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繁复风格,并融合了德国文艺复兴和新巴洛克元素建造的,但在20世纪60年代重建时,建筑师误算了拱顶的重量,使得德国国会大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没有穹顶的状态,这个在当时看来并不完整的古典主义建筑似乎有了时代性,人们也不着急于感受形式的完美,善于等待才使伟大作品得以存在。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的方案得到认可和实施后,科技和历史的结合才使这座古典主义的建筑从当代角度变得“完整”。穹顶依旧采用了从古罗马时期就深受欧洲人喜爱的圆弧样式,而建筑大师福斯特巧手一挥,一条条结构坚固的钢架成为了穹顶的支撑,并镶嵌了数百片透明的弧形玻璃,使其保持优雅的同时又展示着纯粹的当代风貌。白日里看去,犹如一幅结构主义线形绘画,或是一张渲染前的3D设计图,夜晚则光彩四溢,如梦如幻。
透明的圆弧穹顶,既尊重了历史,又屹立出当代的姿态。
<strong>透明穹顶使建筑得以呼吸</strong>
光线、微风和雨水,这些自然元素在穹顶的助力下,改变了德国国会大厦单调的能源结构,使其成为能够呼吸的绿色建筑。
在透明的穹顶内,矗立着一个形似海中漩涡的倒圆锥形玻璃反光结构,从穹顶的最上方,一直往下延伸至下层的议会大厅内,从下方看去,很像交响乐团中的某类乐器,人们站在吹嘴一端,而喇叭形的大口则冲向无尽广阔的蓝天,单从结构而言,就隐含了功能之外的诗意。倒圆锥形结构表面贴满360面镜片,整齐划一,将户外明亮的光线引入议会大厅内部,解决了白日里照明来源的问题,而其使用的具有抗紫外线与隔热效果的复层玻璃避免了阳光的直射所造成的光污染和过分的热量。在结构的顶端还设置了360度移动式扇形遮阳板,在不同天气和季节会随着太阳缓慢移动,使室内可以感受到柔和且适宜的光线。
作为一个可呼吸的建筑,通风尤为重要。整座大厦除了有无数个自动控制的窗户外,穹顶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透明穹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通风口,而悬停在内的倒圆锥形结构还可将聚集在上层的热空气排至户外,并通过热交换机来回收热能,与此同时引入新鲜的空气,平均送至大厅内的墙壁、地板等各个角落,从而降低了通风设备所产生的噪音,也极大地提高了室内工作人员的舒适度。而这些机动装置的供电来源,则是国会大厦屋顶密密麻麻的太阳能电板,环保的不仅是形式,更在乎于功能。
在穹顶设计上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德国在环保建筑上一直寻求的能源最佳利用方式。除了大厦自身发电系统产生的热能外,穹顶所吸收的热能也被存储于地底300公尺的地下温水层,供冬季时抽出,用来提供热水及暖气;反之,与穹顶一并收集的冬日冰水,被存储在地下60公尺的地下水层,在夏季可汲取以供制冷所用。
这便是整个德国国会大厦能源的典范式运用,而穹顶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大概就是科技和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是冰冷之物得以呼吸的能力。
<strong>艺术的共生与包容</strong>
在穹顶还未被设计的年代,包裹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用了24年时间说服了德国国会,在1995年6月将整个德国国会大厦用银色的不燃纤维布包裹住,使其与大地产生了形式上的融合,和整个当代社会产生了一种陌生的距离感,这是这位包裹艺术鼻祖博伊斯的弟子对工业化社会的反思,是对当时固化思维的挑战和宣泄,而在此后不多久,这座与时间共生的透明穹顶便动工建造。
而今若要感受德国国会大厦穹顶的特别之处,除了在不同的资料中了解,预约后进入大厦参观也是不可替代的方式。在严格的安检过后,通过华美的大厅和长廊,乘坐电梯到达穹顶。参观者可以从透明的平台上俯视眼底发生在国会大厅内的点滴,还能顺着回旋步道走到穹顶的最高处,感受透过空隙溜进的微风和阳光拂面的温柔,远眺柏林。
远观时的感叹,走近后的动容,这座与时光共生的穹顶依旧熠熠生辉,为维护地球的生态树立了时代的标杆。(汤 子)
2017-06-12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