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浪花一朵
0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1/1
埃及
乡村庄园见证埃及酿造沉浮
在民风保守的埃及乡村,隐藏着一座葡萄酒庄园。对许多外国人而言,这座名为吉安纳克利斯的庄园是人们了解这个文明古国葡萄酒酿制历史和现状的窗口。
从首都开罗出发,沿着亚历山大沙漠一路向北行驶两个小时左右,车出辅路向右转,一头扎进土路,便来到了庄园所在的埃及乡村。在这里,裹着头巾的人们骑着驴来来往往,而庄园就在土路的深处。
葡萄酒庄别有洞天
驶入庄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葡萄种植示范园。乘客下车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径直走入右边的一座半下沉式的游客接待中心。这座建筑从外面看并无特别之处,一走进去,大家却都被它的精美装饰和布局所吸引——虽然整座建筑内饰以国内常见的红砖为主,但与马赛克瓷砖、镜子和吧台混搭在一起,格调非凡。此外,几根由红砖垒砌的螺旋柱状物为建筑顶端构建出一个半圆穹顶,垂下的几盏大吊灯更是衬出了一种庄严感。
等游客们拍完照,用过早餐,兴奋劲儿过去之后,一位名叫大卫的葡萄酒品鉴师领着大家继续接下来的行程。
在一座不大的放映厅内,大家首先观看了有关埃及葡萄酒酿制历史的纪录片。从纪录片和专家的话语中不难知道,酿制葡萄酒本是东地中海一带的古老传统,古埃及墓穴上的壁画描绘了古埃及人挤压葡萄,以及法老小口喝高脚杯中葡萄酒的场景。
百年酒庄几经易手
不过,公元7世纪,埃及的葡萄酒行业逐渐凋零,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又迎来春天。1882年,希腊生意人内斯托尔·吉安纳克利斯来到埃及,开始在埃及寻找适合种植优质葡萄的土地,最终他在尼罗河三角洲有所发现,而他一手创建的葡萄酒庄园也被人们称为吉安纳克利斯庄园。在此之后,庄园也迎来了近现代埃及葡萄酒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葡萄种植园和酒庄在纳赛尔时代被国有化,吉安纳克利斯庄园再次沉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葡萄种植园和酒庄重新私有化,而当时埃及已经没有什么可栽种的优质葡萄品种了。在这种情况下,庄园的管理者从黎巴嫩等地引进了新品种,目前,埃及的葡萄种植规模大概在800英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吉安纳克利斯庄园所在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和南部的卢克索省。
当然,参观不能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回顾中。聊完后,大家跟着大卫参观了葡萄酒压榨机。大卫介绍说,历史上,人们曾经通过脚踩来榨取葡萄汁,这样能够确保葡萄籽的完整,减少干扰葡萄酒味道的杂质出现。现在,人们大都使用分离、去梗及榨汁一体化的设备了。来到刚下车时路过的那块示范种植区,大卫详尽地向大家介绍了葡萄的生长和培育过程。
<strong>苦心经营,崭露头角</strong>
在沙漠地区种植葡萄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葡萄种植园一带,夏天的平均气温在38至40摄氏度,最高能达到或超过48摄氏度,高温会使酿出的酒出现较为明显的苦涩口味。另一个挑战则来自于水源。埃及的年均降水量约是80—120毫米,而在法国这一数值达到600—800毫米。大卫介绍说,葡萄种植园普遍安装了 包括潮湿感应器在内的高科技设备,采取滴灌技术,以兼顾节水和灌溉标准化的要求。
发酵车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观环节。车间中弥漫着葡萄酒香,几个巨大的不锈钢储存罐并排放置,葡萄酒将在罐内进行半年到8个月的发酵。一切程序走到最后,便是装箱运输了。
在结束对木桶陈酿室的参观后,我们的葡萄酒之旅也接近尾声。回到游客中心,大厅里有一位裹着头巾的女性正为大家料理餐食,虽然服务时落落大方,但每有客人拍照,她总会害羞地低下头。
谈笑中,我们这些外国游客一边品着美酒佳肴,一边聊了起来。大家不免有些感慨,在埃及发展葡萄酒产业的确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酒庄目前的宣传主要是通过某些杂志进行一些分众化的宣传,当然,他们所倚重的另一个重要营销手段,就是通过我们这些游客口口相传,而酒庄也通过组织定期游览,吸引了不少人来参观。
相比于地中海周边的其他国家,埃及葡萄酒在现当代的再起步算是比较晚的,直到近几年才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但我相信,只要品质稳定,辅之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海外推广,吉安纳克利斯庄园的未来值得期待。(南   一)
2017-01-16发布拍摄于2018-03-14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