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浪花一朵
0
0
0
来条神评
说点什么...
发送
快捷回复:
刷到了宝藏
1/1
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光辉在涅瓦河中流淌
去俄罗斯之前,我刚刚读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想象中的俄罗斯,是沉重的,带着铁与血的味道,战斗民族的基因刻在骨子里,经历过一段伟大的红色岁月。而当飞机降落在圣彼得堡机场,我眼中的这座城市安静、柔软,河流交错相接,桥梁彼此相连,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与金发白肤的姑娘手挽着手走过,一切美好得融化在涅瓦河的柔情里。
<strong>“北方威尼斯”与“桥梁博物馆”</strong>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整座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70多条河流和运河迂回其间,300余座桥梁纵横相连,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我们来到时恰逢9 月的好天气,沿着涅瓦大街前行,可以欣赏到两侧巴洛克风格的别致建筑,有教堂、名人故居、芭蕾剧院以及一家百年甜品店。走进店内,英俊的俄罗斯小哥会绅士地为你服务,糕点与糖果如同少女的小心情一样可爱又甜蜜。
就这样沿着老街、穿过运河,一路走到涅瓦河畔,河水呈现出海水般的湛蓝。游船频频从水面划过,码头上,小贩们招揽着外地的游客,一派欣欣向荣。极目远眺,河面上桥梁众多、形态各异,圣彼得堡“桥梁博物馆”的称号因此得名。由于圣彼得堡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常有大型船只通过,因此桥梁多设计为开合桥——白天合拢,夜晚便从中断开、向上旋起,以便船只通过。“开桥”也成为极富特色的一道景致。
我记得守候“开桥”的那个夜晚很冷,微凉的风加上长途旅行的疲惫让人难以提起兴致。我们站在冬宫大桥旁,身边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人们手握啤酒低声交谈。等候过桥的船只逐渐排成长列,低沉的马达声渐强,水面上闪烁的霓虹灯光摇晃破碎。天光渐渐亮起,指针指向两点,桥的中间部分慢慢隆起,这时困意与疲惫一扫而光,周围的人们开始兴奋地窃窃私语。随着桥板缓缓展开、开启、一分为二,大家开始鼓掌、欢呼,将手中的啤酒一饮而尽。在下游等候的大型船只列队而过,拉响汽笛致意,我也和大家一起欢呼,就像是对河流最古老的敬意。
<strong>静静的涅瓦河</strong>
在圣彼得堡,河流似乎已经默默地融入了市民的生活。一路走来,两岸绿草茵茵,道路平坦宽阔。偶尔路过的小广场上有成群的鸽子,啄食长椅上情侣们撒下的面包屑。
我出生在东北的平原,家乡河流很少,小时从未有亲水的记忆,因此每每在小说中读到下河游泳、摸鱼的段落就十分羡慕。也许生长于河边的孩子无法理解我对水的好奇与期待,对于他们而言,那只是过于平常的风景。其实,河水却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圣彼得堡的居民也是如此。这个城市依赖于河流而发源并渐渐壮大,居民们接受着河流的恩泽,也将河流融入自己的文化。他们在河畔出生、婚娶与离去,世代绵延不息。
我们找了一处码头登上游船,船舱内有俄罗斯小哥的舞蹈表演,还免费提供了一小份鱼子酱与干涩的黑面包。我们爬上顶层露台,微凉的风扑面而来,水面泛着湛蓝的光泽,游船破水而行,远处一行白鸟飞掠。就在此时,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息,那是一份历经沧桑岁月后由涅瓦河水沉淀下来的古典、沉静与大气。
<strong>被铭记的岁月荣光</strong>
圣彼得堡曾有过3个名字,也代表着它的3段历史。在1703年,彼得大帝取得了对瑞典战争的胜利,其后的200余年,它始终是俄国的心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俄国开战。由于“圣彼得堡”这个名字带有明显的德国意味,因此被改名为“彼得格勒”。
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为了纪念革命领袖列宁,人们把这座城市的名字改为“列宁格勒”。在二战中,这座城市经历了为期872天的围城保卫战,人民虽忍受着饥饿与轰炸,却咬牙坚持下来,最终牵制了德军,获得了胜利。解放列宁格勒的1月27日,后来被俄罗斯联邦政府设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
1991年,苏联解体,第二年,这座城市全民投票,决定恢复它的原名“圣彼得堡”。岁月更迭,时代变迁,这座城市既经历过君王的铁蹄,也忍受了战火的硝烟,而今这里天空悠远,鸽群飞掠而过,金发的女孩子在十二月党人广场的草坪上埋首读着一本厚书,平静而优雅。
回程,我看到几位身着军装、挂满勋章的中国老军人。河边的风有点大,他们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飞扬。老人们请我为他们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前拍张合影。他们彼此搀扶,慢慢摆好姿势。而他们身边,涅瓦河水永不停息地奔流,流过彼得保罗要塞、流过冬宫、流过伤痕累累的老巡洋舰,流向远方,将这座城市的一切苦难、鲜血、欢笑与荣光都冲刷而去。(小   柒)
2016-11-28发布拍摄于2018-03-14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