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等(2)
巴西旧府登顶,有情有“艺”
说起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旅游,大家对面包山和耶稣像津津乐道。然而在耶稣像山坳,静静地躺着中国游客很少问津的圣特雷莎(Santa Teresa)老城区。如果问到当地人,他们会强烈推荐该区。圣特雷莎区位于里约热内卢市中心附近的圣特雷莎山上,依偎着耶稣像所在的驼背山。该区始建于1750年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上流社会的聚居地。而今,贵族消泯、富人另辟新居,圣特雷莎区逐渐聚拢了一批艺术工作室和画廊、新派酒吧和餐馆,其蜿蜒的石板路和古趣盎然的豪宅遗址吸引了诸多游客和艺术青年。
<strong>老城的疯狂小巴和国遗城铁</strong>
到圣特雷莎老城区,最普遍的是搭乘当地的大众小巴车,是大众牌曾经很出名的圆柱体一般的小巴,车型很旧,开起来哐哐响,却一点也不妨碍司机在蜿蜒的上山石板路上飙车。这也是巴西民间小巴的特点之一,急速肆意不失技巧。
小巴飞过一个个山路转角,两旁的建筑从贫民窟变换到普通民居再到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小洋楼,静谧的街道也渐渐喧嚣起来。停在一个宽阔的街角广场,这便是圣特蕾莎老城区的中心。旧式的车站,明黄色的老城铁车厢停靠在路边,由于2011年的一次事故,这个南美洲最早的电力城铁已不再运行,但这明黄色的车厢却是很多人关于圣特蕾莎甚至是里约热内卢市中心最怀旧的记忆,也是巴西国家文化遗址之一。十多年过去了这条地铁线还是在建,但巴西人都习以为常,他们的生活就是优哉游哉,穷也受着富亦享着,一如这老城区见证上流社会的繁华和衰废,现代艺术的兴起和流行,自岿然不动。
<strong>废墟重生,屋顶别有洞天</strong>
老城常使我想起厦门的鼓浪屿,到处是精致的旧式建筑,随便拿起相机对准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一景。圣特雷莎区曾是许多名门贵族的府邸所在地,最著名的有收藏家海姆多的府邸,现在该府改造成艺术博物馆,展览他的许多珍贵藏品。
艺术博物馆的旁边,就是著名的废墟公园。该公园原是“优雅元帅夫人”劳琳达·桑托斯·罗博的府邸——越橘小宫。元帅夫人喜欢在府里招待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其居住期间以及其后二十年里,该小宫成为巴西达官显贵和艺术家趋之若鹜的聚会点,与巴西现代艺术的起源时间交汇,兴盛一时。元帅夫人去世后,小宫荒废无人打理,甚至成为流浪汉的居所和毒贩的窝点,1993年里约热内卢州政府接管遗址,于1997年改造成废墟公园。
废墟公园分为上下层,下层是管理处和展览区的入口,上层是原址侧翼的屋顶。屋顶连接着建筑的主楼,可以从那里进入主楼内的展览区。沿着公园入口处的指示牌,可以从旁边的斜坡绕到屋顶上,也可以从展览区内部进入屋顶。我们在静谧的午后沿斜坡往上,视觉逐渐开朗。虽是屋顶,面积却如一个小广场一般。朴实的水泥地面丝毫不妨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致,绿树掩映中,里约南区的全景铺展开来,曲折的海岸线、悲悯的耶稣像、起伏的面包山、平静的拉戈尔湖。往里走,在屋顶的中心,有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介绍牌称此地也接受预约作为演出和节目场地。巴西人喜欢开派对,在此开生日聚会或者办婚礼想必也很浪漫。管理员说在周末经常有学校或其他组织申请在此开展活动。从铁门和栏杆望进去,有一些少儿玩耍设施,不大不小的舞台等设备,估计周末时这个沧桑的屋顶定是另一番童趣盎然的模样。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旁边,矗立着原址的主楼,由著名建筑师伊南妮·弗海雷设计改造,依仗府邸的遗址改造成红砖外墙结合钢结构和玻璃的现代建筑。裸露的红砖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清新的玻璃和钢结构又使人联想起往日的繁盛。
<strong>闲品现代艺术</strong>
绕过主楼,在屋顶的转角处赫然出现一个咖啡屋,“废墟咖啡”。售卖咖啡饮品和巴西的“咸点”,以及颇受欢迎的巴西甜油条。这种甜油条估计起源于西班牙,是中空的小油条,里面挤上巧克力酱或牛奶焦糖酱。在露天的咖啡座上品一杯浓缩咖啡,配上甜油条,俯瞰瑰丽的里约海岸线落日,上个世纪的贵族和艺术家们是否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交流思想畅谈时事?
废墟公园内有展览区和可容纳100多人的礼堂,屋顶与主楼的展览区恰当衔接,有架空的艺术想象空间。这里常年展览不断,内容多为现代艺术作品。除了越橘小宫外,圣特雷莎老城区的大部分老建筑也都开辟了新用途,展览、画廊、艺术酒吧、新派餐厅、青年旅社等等。
圣特雷莎区的许多新派餐厅业主们看到废墟公园的成功,也纷纷效仿,重修民居屋顶作为露台,放置桌椅。这些座位多成为食客们争抢的对象和Instagram的常客。闲倚里约市中心的圣特雷莎区,曾经荒废的豪宅和老屋,大概不可能再寂寞了。(蒋欣欣)
说起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旅游,大家对面包山和耶稣像津津乐道。然而在耶稣像山坳,静静地躺着中国游客很少问津的圣特雷莎(Santa Teresa)老城区。如果问到当地人,他们会强烈推荐该区。圣特雷莎区位于里约热内卢市中心附近的圣特雷莎山上,依偎着耶稣像所在的驼背山。该区始建于1750年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上流社会的聚居地。而今,贵族消泯、富人另辟新居,圣特雷莎区逐渐聚拢了一批艺术工作室和画廊、新派酒吧和餐馆,其蜿蜒的石板路和古趣盎然的豪宅遗址吸引了诸多游客和艺术青年。
<strong>老城的疯狂小巴和国遗城铁</strong>
到圣特雷莎老城区,最普遍的是搭乘当地的大众小巴车,是大众牌曾经很出名的圆柱体一般的小巴,车型很旧,开起来哐哐响,却一点也不妨碍司机在蜿蜒的上山石板路上飙车。这也是巴西民间小巴的特点之一,急速肆意不失技巧。
小巴飞过一个个山路转角,两旁的建筑从贫民窟变换到普通民居再到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小洋楼,静谧的街道也渐渐喧嚣起来。停在一个宽阔的街角广场,这便是圣特蕾莎老城区的中心。旧式的车站,明黄色的老城铁车厢停靠在路边,由于2011年的一次事故,这个南美洲最早的电力城铁已不再运行,但这明黄色的车厢却是很多人关于圣特蕾莎甚至是里约热内卢市中心最怀旧的记忆,也是巴西国家文化遗址之一。十多年过去了这条地铁线还是在建,但巴西人都习以为常,他们的生活就是优哉游哉,穷也受着富亦享着,一如这老城区见证上流社会的繁华和衰废,现代艺术的兴起和流行,自岿然不动。
<strong>废墟重生,屋顶别有洞天</strong>
老城常使我想起厦门的鼓浪屿,到处是精致的旧式建筑,随便拿起相机对准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一景。圣特雷莎区曾是许多名门贵族的府邸所在地,最著名的有收藏家海姆多的府邸,现在该府改造成艺术博物馆,展览他的许多珍贵藏品。
艺术博物馆的旁边,就是著名的废墟公园。该公园原是“优雅元帅夫人”劳琳达·桑托斯·罗博的府邸——越橘小宫。元帅夫人喜欢在府里招待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其居住期间以及其后二十年里,该小宫成为巴西达官显贵和艺术家趋之若鹜的聚会点,与巴西现代艺术的起源时间交汇,兴盛一时。元帅夫人去世后,小宫荒废无人打理,甚至成为流浪汉的居所和毒贩的窝点,1993年里约热内卢州政府接管遗址,于1997年改造成废墟公园。
废墟公园分为上下层,下层是管理处和展览区的入口,上层是原址侧翼的屋顶。屋顶连接着建筑的主楼,可以从那里进入主楼内的展览区。沿着公园入口处的指示牌,可以从旁边的斜坡绕到屋顶上,也可以从展览区内部进入屋顶。我们在静谧的午后沿斜坡往上,视觉逐渐开朗。虽是屋顶,面积却如一个小广场一般。朴实的水泥地面丝毫不妨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致,绿树掩映中,里约南区的全景铺展开来,曲折的海岸线、悲悯的耶稣像、起伏的面包山、平静的拉戈尔湖。往里走,在屋顶的中心,有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介绍牌称此地也接受预约作为演出和节目场地。巴西人喜欢开派对,在此开生日聚会或者办婚礼想必也很浪漫。管理员说在周末经常有学校或其他组织申请在此开展活动。从铁门和栏杆望进去,有一些少儿玩耍设施,不大不小的舞台等设备,估计周末时这个沧桑的屋顶定是另一番童趣盎然的模样。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旁边,矗立着原址的主楼,由著名建筑师伊南妮·弗海雷设计改造,依仗府邸的遗址改造成红砖外墙结合钢结构和玻璃的现代建筑。裸露的红砖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清新的玻璃和钢结构又使人联想起往日的繁盛。
<strong>闲品现代艺术</strong>
绕过主楼,在屋顶的转角处赫然出现一个咖啡屋,“废墟咖啡”。售卖咖啡饮品和巴西的“咸点”,以及颇受欢迎的巴西甜油条。这种甜油条估计起源于西班牙,是中空的小油条,里面挤上巧克力酱或牛奶焦糖酱。在露天的咖啡座上品一杯浓缩咖啡,配上甜油条,俯瞰瑰丽的里约海岸线落日,上个世纪的贵族和艺术家们是否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交流思想畅谈时事?
废墟公园内有展览区和可容纳100多人的礼堂,屋顶与主楼的展览区恰当衔接,有架空的艺术想象空间。这里常年展览不断,内容多为现代艺术作品。除了越橘小宫外,圣特雷莎老城区的大部分老建筑也都开辟了新用途,展览、画廊、艺术酒吧、新派餐厅、青年旅社等等。
圣特雷莎区的许多新派餐厅业主们看到废墟公园的成功,也纷纷效仿,重修民居屋顶作为露台,放置桌椅。这些座位多成为食客们争抢的对象和Instagram的常客。闲倚里约市中心的圣特雷莎区,曾经荒废的豪宅和老屋,大概不可能再寂寞了。(蒋欣欣)
2015-01-19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