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浪花一朵
0
0
0
浅聊一下吧
说点什么...
发送
快捷回复:
种草了
1/1
芬奇
教堂深藏名作,风尘难掩真容
米兰圣母感恩大教堂跻身于联合国世界历史遗产名录,但游客们纷至沓来,最主要目的不是参观教堂本身,而是为了一睹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strong>公爵家族的墓地</strong>
我们从斯福尔扎城堡步行前往圣母感恩大教堂,远远看到高耸的穹顶,并没有特殊的感受,这座教堂历经修葺,已经屹立500年之久,但在名家建筑荟萃的意大利,它并不出类拔萃,走过罗马,走过佛罗伦萨,从米兰多莫大教堂经行斯福尔扎城堡,你很容易忽略掉这座教堂的穹顶和其貌不扬的附属建筑。
1463年,米兰公国的创立者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授命在原圣母玛利亚礼拜堂原址建造女修道院和教堂时,他似乎并没有野心将之修建为一座宏大的建筑,毕竟,在米兰,任何建筑都已经很难超越80年前开始修建的多莫大教堂了。
30年后,他的次子,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计划将教堂修建为家族陵墓,下令改建了回廊和教堂后殿,并将他的夫人安葬于此。
我在教堂的后殿,在修道院的长廊和院落,悉心体会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转变,可以感受到米兰跨越漫长的中世纪,终于,文艺复兴的光辉如晨光般洒落在这里,以往的艺术慢慢褪去,那么不情不愿,于是古罗马风格、哥特风格都留下了自己的元素,最终却是文艺复兴风格为教堂画上了终止符。
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让圣母感恩大教堂名垂青史。
<strong>教堂因《最后的晚餐》而名</strong>
1495年,卢多维科公爵委托达·芬奇在他的家族陵墓中创作《最后的晚餐》,这座教堂才最终不朽。
《最后的晚餐》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宗教题材,已经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画家们习惯于将基督与十一圣徒放置在长桌一侧,另一侧则是孤独的犹大,似在接受群体的审判。而达·芬奇则破天荒地将基督和所有圣徒都安排在长桌一边。
圣徒们的神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爱、恐惧、愤怒、悲痛和疑惧,他们的姿态也都贴合了不同的年龄和身份,纤毫备至,达·芬奇对十二门徒的研究已经深入骨髓。
达·芬奇利用透视法将画面和画所在的房间结合得天衣无缝,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晚餐现场,似乎可以倾听到基督与圣徒们的对话。
法兰西国王曾想将那面墙整体搬运到巴黎,而我们在瞻仰大作时,又何尝没有一些卑微的愿望,希望用自己的相机,亲自将它拍摄下来。而我也同样好奇,假如法国国王将画作运至巴黎,卢浮宫是否会建造同样的房间,以复制达芬奇试图表现的情境?
十五分钟时间里,面对这幅已经在无数印刷品上出现的画作,我仍然不能停止遐想,完美的构图,精巧的细部,画面中传递出的真实或者臆想的信息,围绕着它的传说,都使我诱惑于它无穷的魅力。
<strong>历经劫难</strong>
达·芬奇追求创新,《最后的晚餐》即是创新的成果,在艺术上,它是成功的,而在取材上,却不得不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画作几经磨难,几经修补,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中只有42.5%是达·芬奇的原作,40%是历次维护中留下的画面,而剩下的17.5%则彻底失去了。
静静地站立在斑驳的画作之下,甚是惋惜那些缺失的部分,又试图揣摩哪些是达·芬奇的原画,哪些是后人的修补,就像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总是遗憾于不能目睹石头记的全貌。难道所有的伟大作品都有缺憾才能至美?难道所有的戏剧都因为悲剧才更加震撼?
达·芬奇希望壁画展现更多的细节,并更加明亮,传统的湿壁画技法难以满足他的需求。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晾干的墙壁上作画,并用铅白突出油彩亮度,但这样的技法却使得油彩对潮湿极为敏感,附着力也很差。
仅仅18年后,油彩已开始慢慢剥落,后来,画中人物已经难以识别。1652年,修道院在画作墙体中间打开一道门,而那道门正好把基督的脚切掉了。也许我们不应该抱怨他们为什么要开一道门,而应该庆幸他们没有开一扇窗,否则晚餐就不再有主角。
米兰的政局是动荡起伏的,作为意大利的北方屏障,面对法国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觊觎之心,米兰首当其中,这也注定了《最后的晚餐》多灾多劫的命运。18世纪末,法国人占领期间,修道院成为了兵营,据说有一些反教会人士往画面上扔石子,架梯子,挖眼睛,而在后来,这里甚至被作为监狱,料想犯人和狱卒们对于画作是不会关怀备至的。
最后的晚餐能够保存下来,也不得不说是奇迹,二战期间,盟军的飞机在米兰投下了无数的炸弹,在整个房间三面墙壁倒塌的情况下,画作所在的墙壁得以幸存,人们在壁画前垒起沙袋,保护了画作。
从18世纪起,画作几经修复,有时,修复甚至是破坏性的。最近的修复是从1978年起,历经21年,拭去灰尘,抹去拙劣的油彩,画作最大程度上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笼罩着面纱的面容。
朦胧的画面像是蒙受了500年的风尘,画面悠远深邃,圣徒们无声似有声,宁静中透着不安,参观者杳然无声,大师在500年前渲染的感伤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
直到转身离去,在阳光下,回望大教堂,才慢慢挥去那一抹忧伤,到此刻,才更加领悟,这座教堂只为达·芬奇而存在,只为了《最后的晚餐》而存在。(王甲红)
2013-10-28发布拍摄于2018-03-14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