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泸西
城子村
记录彝人生活的城子村
城子村寨整个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坡上,面积55.59公顷,东临龙盘山,西接玉屏、笔架山,北对芙蓉山(又名木荣山),后枕金鼎山,小江河蜿蜒流过。
相传彝族白勺部的先民们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叶搭建了二十四间土掌房,住了二十四家人,于是便长久地居住下来,生生不息。明朝成化年间土知府“昂贵”,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衙门,改白勺(城子村旧名)为“永安府”,使这里的土掌房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形成府城格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其原因不仅在于土掌房冬暖夏凉的实用特色,更在于土掌房建筑的不设防延生了人心的不设防。城子村往南1.2公里是老钟山,奇秀峻峭,内有白勺飞瀑,小江之水自此而入。百米之内,轰鸣之声可闻,一年四季,烟雾蒸腾可见,冬季尤甚。瀑布落差80多米,幅宽约20米,为两叠结构,在已知地下瀑布中,当为世界之最。在瀑口,“瀑卷流云”的奇特景象,如果机缘巧合,你也能偶遇。
小江之水出于山南,宛见一村,名“小江寨”。村前河水悠悠,四周标青点翠,人家十多户,不知可为中国最小村寨?自此而下,豁然开朗的是“苗岭壮谷”的另类梯田风光。如果你痴迷于桃花源的传说,那么你到武陵源去吧;如果你是后现代主义,那么城子古村就是你梦语呢喃的世外桃源。
相传村中一位叫阿嗄的彝家小伙,为改变村民住洞穴,栖树枝的原始居住方法,在飞凤坡顶,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后,到山中砍来六百六十六棵栗树,挑来九百九十九挑粘土,用土筑墙,墙上横搭木料,密铺木棍、茅草,再铺一层土,土皮头洒水,然后用石头一层层夯结实。就这样,一幢幢左右连接、上下相通的土库房,在飞凰山坡被建造出来。
这首世代流传的建房民歌,就是土掌房的建造工艺:
窝棚不好住,野兽多可恶;风雨来侵袭,洪水淹大路。
阿嗄小伙子,教人盖土库;男人扛栗树,女人挑泥土。
柱子怎么砍?留到丫杈处;柱子怎么支?篱笆来围固;
柱脚怎么支?石头来垫住;柱摇怎么办?篱笆掼泥土。
柱子竖好后,众人紧扶住;丫杈搭承重,藤捆丫杈处。
楞子怎么铺?间隔有五寸;木棒破成片,顺着楞子铺。
木片铺好后,松毛再盖土;接着铺稀泥,并把边栏糊。
怎样加土层?土要蜂窝土;铺上五寸厚,洒水湿漉漉;
稍干再夯实,留口雨水出;有时会通洞,一把土塞住。
房内怎么隔?一间人睡处;一间装实物,一间关牲畜。
前边安道门,方便人出入;野兽进不来,风雨门外阻,
过上好日子,彝人少辛苦。
土掌房建好后,人们从此不再住山岩洞穴,也不再在树上栖息,都住上冬暖夏凉,牢固安全的土掌房,再也受不到风雨袭击,再也受不到野兽侵害。它反映了彝族先民从树上下来,从洞穴走出来,在这里起房盖屋及,从蛮荒走向文明的一个伟大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掌房的结构样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到了元代,开始出现二层楼房,特别是明代的“昂土司府”,清代的“将军第”,建筑风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顶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四合院厅堂雕龙画凤的建筑艺术,形成了彝汉结合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城子村古村部分分为小龙树、中营、小营三部分,小龙树为最早建盖的土掌房,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依次向中营、小营发展。全村完整的保留了举世罕见的代表古人利用适宜地形、当地材料和较为先进技术建造的、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东暖夏凉、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的土掌房群落。村中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呈自然式平行等高线分布,村中以城子大寺(昂土司府遗址)为制高点,其余建筑为一二层土掌房、平顶泥墙、鳞次栉比、颇具风味。
村寨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顺山势而行、层层跌落,整体空间西高东低、背山面水,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依山而建、自然相连、层层而上的土掌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土掌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掌房层层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住房上下相通,左右连贯,层层叠起,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顶,家家有庭院。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以从平台进入另一家,直至走通。全村村中道路呈自然分部、纵横交错,呈现一种自然状态的肌理。
城子村是彝族先民白芍部的聚居地,之后,大批汉族迁入,此地民居便形成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城子村背靠飞凤山,面向中大河,万顷良田铺陈村前,从村前望去,依山就势的城子村宛若一顶王冠,而山顶上的昂土司府遗址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山、水、田、树与土筑民居共同构成了城子村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古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值得去的古镇古村
2020-11-152013-11-16
7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