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
面具迷情 斑斓之下见真意
记得曾在曼谷湄南河畔享用过一顿古典的泰式晚餐,席间,伴随着灯光的暗去,悠悠响起传统的泰国音乐。餐厅中央的舞台上,几个头戴面具、身穿金丝纱笼衣的演员缓缓跳跃而出,场面非常华丽。这场以舞蹈为主的演出讲述了一个根据印度史诗改编的故事——十面魔王抢走了古代国王罗摩美丽的妻子悉达,国王在猴王的帮助下,击毙十面魔王,救出悉达,得胜回朝。台上的这场演出就是泰国的国粹孔剧(Khon),与我们的国粹京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和京剧五花八门的脸谱不一样的是,孔剧里除了国王和王后之外,所有的演员都戴着造型独特的套头面具,扮成不同的角色,白面的猴王身姿矫健,绿面獠牙的群魔乱舞着,还有怪异狰狞的十面魔王……让人似乎真要进入到怪力乱神的古老宫廷世界。
<strong>源远流长的面具文化</strong>
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面具文化,如今往往在仪式、戏剧等场合出现。若要究其源头,几乎无不反映出古人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的祭祀之需。面具从诞生,到流行,再逐渐流传下来,经过了时间和一代代充满想象力的人们的锤炼,如今,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符号,他们凝聚着各地人文的神韵,更展现着各国人民审美的意趣和理想。
若要说面具文化,最知名的莫过于威尼斯。蜿蜒曲折的水巷,数不清的面具店,冷漠的假面,迷离而不可琢磨的眼神,让人觉得这座小城华丽得有些不真实。威尼斯面具有着很长的历史,以前主要在混杂的社会活动中,用来隐藏参与人的身份。经过数个世纪的演变,这些与众不同的面具,最终成为了一种庆祝快乐主义的街头庆典——威尼斯狂欢节的象征物。
如果威尼斯面具的华美精致让你流连,古埃及的黄金面具则可以称得上令人惊叹。在埃及旅行的途中,如果你有幸能在博物馆里邂逅到几件堪称埃及国宝的黄金面具,一定不要匆匆掠过。这些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等图腾的面具,代表着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面具的每一个细节都受到神祗的启发。
<strong>面具下的迷情故事</strong>
如果你想看到更为丰富绚烂、天马行空的面具文化,那么不妨从埃及再往南,走进非洲大草原的各个部落中。在这里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面具,祭师专门佩戴的面具、乐师佩戴的舞蹈面具等,这些用软质木料或者植物纤维做成的面具,通常用于祈雨庆丰、婚丧惩处、巫医巫术等各种神秘宗教仪式,它们有的龇牙咧嘴、夸张怪异;有的眯眼翘嘴,似笑非笑;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面具,比如动物或者植物主题的,无不使人感到原始的、强烈的、发自内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感。在尼日利亚,当地人会在举办葬礼的时候戴上头顶插着羽毛的双面面具,以纪念尼日利亚的国王、族长及其他部落领袖;在肯尼亚,带有双鸟双角的面具代表部族先祖力量、权力和才智,彰显着神秘的超能力量;此外,还有很多怪异的奇特形象,被当地人寓意为“你无法在市场上买到的智慧”。
与非洲五花八门的面具文化相比,日本的能面则显得尤为简约。在日本,虽然能剧是比较小众的表演,拥有着为数不多的忠实票友,但是那一张张小小的能面脸孔上,却集中体现了日本的文化。眼睛小小的眯成一条线,嘴巴微张着,正面看上去,既不是微笑,也不是恼怒,这就是能面,因此也有人称日本人作“能面脸”,意思是看不出他们心里的真感情。“桧木材质的能面在镰仓时代便已成型,数量多达200多种,分为男、女、老人、鬼神、怨灵和翁6种,同一个角色的假面也有不同等级,即使看似极其简约的人面亦能随着剧情产生不同的面相,欢乐与伤痛可以通过同一个假面来表现”,日本国家旅游局北京事务所经理魏薇告诉记者,“对于能剧演员来说,一个面具,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每个能剧表演者在佩戴能面之前,都会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凝视大约60秒,对着能面的正面说‘现在,我要成为你了’,如同一个仪式般地将整个的自我,全部的身体和灵魂,投入到角色中去,直到完全褪却个人情绪后,再必恭必敬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虽然有点不可想象,不过,也许面具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自戴上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自己,这大概也是面具的魅力所在。而这一点在墨西哥面具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墨西哥旅游局旅游参赞美丽介绍道:“墨西哥面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玛雅时代,当时泛神崇拜流行于各部落。玛雅人认为面具会给自己带来力量,于是上至巫医酋长,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印第安人都有面具,并在面具上刻画不同的图案,在节庆活动中佩戴。”今天的墨西哥传统面具大多由软木制成,以动物、魔鬼和其他各式各样的神兽图案为主。墨西哥人仍旧由衷地喜欢它们,收藏家以珍藏稀有面具为荣,艺术家更是在面具上拓宽自己的创作空间。
<strong>把面具带回家</strong>
不仅西方有以面具为主角的狂欢节和万圣节,东方文明里也有类似的面具狂欢节。据记者了解,泰国东北部莱府丹塞县的面具节是泰国最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之一,作为每年当地最大规模的祈福仪式,被誉为“东方万圣节”的面具节以其色彩丰富的鬼神面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们与跟当地人一起化妆、戴面具,打扮成各种鬼怪,通宵庆祝。青年男子们是面具队伍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戴着被绘制成各种面目狰狞的鬼脸面具,身穿同样五彩缤纷的服装,手持各种各样的“武器”和带有宗教含义的护身符,腰间别着数只方形的铃铛或者装有石块的小罐子,在他们移动身体或手舞足蹈时发出特别的声响,配合着节日期间的特色音乐,别有一番风味。
“东南亚各国都有当地的面具文化,在巴厘岛的乌布区传统市场和KUTA市场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巴隆舞面具,巴隆舞是代表战争、部落圣剑等的舞蹈,所以面具的样子比较狰狞。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巴厘岛的民俗,可以在乌布区的一些村子里欣赏到巴隆舞表演。而在长滩岛上,游客则可以买到用椰子壳制成的当地面具。”捷达旅游市场部经理杨维一向记者介绍道。五洲行国旅出境旅游公司总经理刘彬也告诉记者:“在东部和南部非洲的很多国家,如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等地,只要卖木雕的市场,就可以买到各类木雕面具。”(颜 铭)
记得曾在曼谷湄南河畔享用过一顿古典的泰式晚餐,席间,伴随着灯光的暗去,悠悠响起传统的泰国音乐。餐厅中央的舞台上,几个头戴面具、身穿金丝纱笼衣的演员缓缓跳跃而出,场面非常华丽。这场以舞蹈为主的演出讲述了一个根据印度史诗改编的故事——十面魔王抢走了古代国王罗摩美丽的妻子悉达,国王在猴王的帮助下,击毙十面魔王,救出悉达,得胜回朝。台上的这场演出就是泰国的国粹孔剧(Khon),与我们的国粹京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和京剧五花八门的脸谱不一样的是,孔剧里除了国王和王后之外,所有的演员都戴着造型独特的套头面具,扮成不同的角色,白面的猴王身姿矫健,绿面獠牙的群魔乱舞着,还有怪异狰狞的十面魔王……让人似乎真要进入到怪力乱神的古老宫廷世界。
<strong>源远流长的面具文化</strong>
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面具文化,如今往往在仪式、戏剧等场合出现。若要究其源头,几乎无不反映出古人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的祭祀之需。面具从诞生,到流行,再逐渐流传下来,经过了时间和一代代充满想象力的人们的锤炼,如今,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符号,他们凝聚着各地人文的神韵,更展现着各国人民审美的意趣和理想。
若要说面具文化,最知名的莫过于威尼斯。蜿蜒曲折的水巷,数不清的面具店,冷漠的假面,迷离而不可琢磨的眼神,让人觉得这座小城华丽得有些不真实。威尼斯面具有着很长的历史,以前主要在混杂的社会活动中,用来隐藏参与人的身份。经过数个世纪的演变,这些与众不同的面具,最终成为了一种庆祝快乐主义的街头庆典——威尼斯狂欢节的象征物。
如果威尼斯面具的华美精致让你流连,古埃及的黄金面具则可以称得上令人惊叹。在埃及旅行的途中,如果你有幸能在博物馆里邂逅到几件堪称埃及国宝的黄金面具,一定不要匆匆掠过。这些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等图腾的面具,代表着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面具的每一个细节都受到神祗的启发。
<strong>面具下的迷情故事</strong>
如果你想看到更为丰富绚烂、天马行空的面具文化,那么不妨从埃及再往南,走进非洲大草原的各个部落中。在这里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面具,祭师专门佩戴的面具、乐师佩戴的舞蹈面具等,这些用软质木料或者植物纤维做成的面具,通常用于祈雨庆丰、婚丧惩处、巫医巫术等各种神秘宗教仪式,它们有的龇牙咧嘴、夸张怪异;有的眯眼翘嘴,似笑非笑;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面具,比如动物或者植物主题的,无不使人感到原始的、强烈的、发自内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感。在尼日利亚,当地人会在举办葬礼的时候戴上头顶插着羽毛的双面面具,以纪念尼日利亚的国王、族长及其他部落领袖;在肯尼亚,带有双鸟双角的面具代表部族先祖力量、权力和才智,彰显着神秘的超能力量;此外,还有很多怪异的奇特形象,被当地人寓意为“你无法在市场上买到的智慧”。
与非洲五花八门的面具文化相比,日本的能面则显得尤为简约。在日本,虽然能剧是比较小众的表演,拥有着为数不多的忠实票友,但是那一张张小小的能面脸孔上,却集中体现了日本的文化。眼睛小小的眯成一条线,嘴巴微张着,正面看上去,既不是微笑,也不是恼怒,这就是能面,因此也有人称日本人作“能面脸”,意思是看不出他们心里的真感情。“桧木材质的能面在镰仓时代便已成型,数量多达200多种,分为男、女、老人、鬼神、怨灵和翁6种,同一个角色的假面也有不同等级,即使看似极其简约的人面亦能随着剧情产生不同的面相,欢乐与伤痛可以通过同一个假面来表现”,日本国家旅游局北京事务所经理魏薇告诉记者,“对于能剧演员来说,一个面具,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每个能剧表演者在佩戴能面之前,都会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凝视大约60秒,对着能面的正面说‘现在,我要成为你了’,如同一个仪式般地将整个的自我,全部的身体和灵魂,投入到角色中去,直到完全褪却个人情绪后,再必恭必敬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虽然有点不可想象,不过,也许面具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自戴上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自己,这大概也是面具的魅力所在。而这一点在墨西哥面具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墨西哥旅游局旅游参赞美丽介绍道:“墨西哥面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玛雅时代,当时泛神崇拜流行于各部落。玛雅人认为面具会给自己带来力量,于是上至巫医酋长,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印第安人都有面具,并在面具上刻画不同的图案,在节庆活动中佩戴。”今天的墨西哥传统面具大多由软木制成,以动物、魔鬼和其他各式各样的神兽图案为主。墨西哥人仍旧由衷地喜欢它们,收藏家以珍藏稀有面具为荣,艺术家更是在面具上拓宽自己的创作空间。
<strong>把面具带回家</strong>
不仅西方有以面具为主角的狂欢节和万圣节,东方文明里也有类似的面具狂欢节。据记者了解,泰国东北部莱府丹塞县的面具节是泰国最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之一,作为每年当地最大规模的祈福仪式,被誉为“东方万圣节”的面具节以其色彩丰富的鬼神面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们与跟当地人一起化妆、戴面具,打扮成各种鬼怪,通宵庆祝。青年男子们是面具队伍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戴着被绘制成各种面目狰狞的鬼脸面具,身穿同样五彩缤纷的服装,手持各种各样的“武器”和带有宗教含义的护身符,腰间别着数只方形的铃铛或者装有石块的小罐子,在他们移动身体或手舞足蹈时发出特别的声响,配合着节日期间的特色音乐,别有一番风味。
“东南亚各国都有当地的面具文化,在巴厘岛的乌布区传统市场和KUTA市场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巴隆舞面具,巴隆舞是代表战争、部落圣剑等的舞蹈,所以面具的样子比较狰狞。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巴厘岛的民俗,可以在乌布区的一些村子里欣赏到巴隆舞表演。而在长滩岛上,游客则可以买到用椰子壳制成的当地面具。”捷达旅游市场部经理杨维一向记者介绍道。五洲行国旅出境旅游公司总经理刘彬也告诉记者:“在东部和南部非洲的很多国家,如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等地,只要卖木雕的市场,就可以买到各类木雕面具。”(颜 铭)
2013-03-25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