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3)
王伟:观于景,思于心
威久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跻身于全国著名的留学中介公司的行列,成为中国最大的留学中介公司之一,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王伟作为威久留学的领航人,曾经游历过世界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在自己留学英国的时候对欧洲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在日后不断与欧美众多学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见证了很多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历程,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颇有研究,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似乎在读一本囊括了历史、地理、文化的书,内涵厚重却不枯燥。
美国之旅,震撼留于心
王伟现在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外游历,而且作为留学中介公司的总裁,在中外交流中已然成为一位行家里手,不过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最为深刻,他饶有兴致地讲起第一次到访美国感受到的震撼:“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88年,当时我和20多人受美国政府的邀请进行考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给我的影响却延至今日。1988年,我的工资应该还不到一百块钱,生活比较艰苦。但是当时的美国经济却很发达,很多家庭都拥有两辆私家车,他们的生活方式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们受杜克大学医学院院长的邀请到家中做客,客厅容纳几十人也不会感觉拥挤,来参加聚会的美国家庭通常夫妻各自开着车来,这些在当时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另外,参观华盛顿航天航空博物馆和美国的NGO也让我开阔了眼界,当时参观的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实际上就是NGO,他们的职能是把美国的学生送到世界各地,把世界各地的学生带来美国,通过对这类机构的考察,我了解了美国当时的办学方式和理念,为现在做东西方国际教育提供了不少启发。”
用王伟自己的话说,他非常注重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而且颇爱思考,常常给自己提各种问题,每看到一些古迹或者现象的时候,总会问“这个国家为何在这个时期兴盛或衰亡下去”、“为何他们会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等问题。“其实美国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他们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我们知道大学是从欧洲开始起步的,牛津、剑桥这些大学都源于宗教,它们的教授和学生在13、14世纪时都在讲拉丁语,研究宗教,然而现在欧洲的大学基本都没有宗教的影子了。但是美国的很多大学至今还有宗教背景,我在和一些大学谈合作的时候,他们一定要给中国学生讲宗教课程,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常常相持不下。”他说道。
留学英国,艰辛并幸福着
在中国教育部工作多年以后,王伟背上行囊,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继续深造。留学的那段时间让他对英国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尝试了很多没有体验过的事情。“一年多的学习给我的影响也比较大。英国社会法律严格,生活简单、自由,而且人与人之间十分信任,后来我的太太也来到英国留学,虽然当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我们还是在这里享受到很多幸福时光。英国的社会比较自由,只要不犯法,你想干什么都可以,我们体验了很多我们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当学生的时候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这种经历也很难得。刚到英国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既不知道住哪里,也不知道到哪里买东西,而且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让我第一天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就像听天书,虽然教授讲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但是却很难明白他讲这句话的用意,我的朋友还因为这件事而痛哭,落差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授给的书单让我学会运用图书馆,他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想法,此时你才能深刻感受到英国人对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英国的生活在他看来非常简单、自由,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即可达成自己的梦想。“克服了初到英国的不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买了一辆车。英国的二手车交易市场非常发达,你只要关注当地《汽车杂志》上刊登的二手车信息,即可选到自己满意的车,我花了1600英镑买了一辆丰田车,当时在留学生中还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地买车过户手续很简便,在看完车达成交易以后,车主拿出车辆行驶证,在旁边写上交易细节,撕下来后给我,车就可以开走了,然后他再把剩下的那部分邮寄给车辆管理所,我在家即可收到车辆管理所邮寄来的新的车辆行驶证,整个交易就结束了,规则清晰,生活简单,也许这就是不少人愿意生活在那里的原因。”有了这辆车,王伟每周末都会开车去旅行,不知走过多少大城小镇,“在与英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当地的文化。英国有个名为‘Host’的机构,专门组织英国家庭邀请外国人一起过周末,我们在圣诞节的时候参加了这个组织的活动。邀请我们过节的夫妇都是律师,住在爱丁堡北部的一个小镇,他们非常热情,在圣诞节的时候带我们去教堂感受节日氛围,还请我们吃火鸡。他们由于要去其他城市看望儿子,便邀请我们一起去,要是我们不愿意去,他们也非常信任地留我们独自住在他们家中。”
纵观历史,变革了然于胸
王伟每年都要和不同国家的大学谈合作事宜,这份工作似乎注定了他将游遍世界,有幸见证了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他侃侃谈起曾经自驾游遍欧洲的经历和欧洲各国的变化,“英国都走遍以后,我和太太,以及另外两个同学开始了欧洲自驾游,经历了很多惊险和有趣的事情。1994年的时候,欧洲还没有申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和签证制度,我们在没有部分国家签证的情况下完成了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瑞士、法国、奥地利、意大利之旅,有过边境时的紧张刺激,也有交通规则变化时的不适,但此次欧洲之旅令我至今难忘。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让我惊叹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荷兰长30多公里的拦海大坝令我震撼,据说它是从卫星上仅可以看到的两个人造建筑物之一。实话实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欧洲这片土地,无论气候还是环境都非常棒。欧洲的气候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虽然也下雪,但是并没有那么寒冷。比如英国冬天一般都在零度左右,夏天也不会超过30度。我觉得一个国家的环境和气候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有个很有名的汉学家叫费正清,他有本著作叫《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一开篇就在讲中国地理,北方缺水,南方多山,中国人的性格和自然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王伟对欧洲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欧洲除了英国以外的国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欧,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当地人与拉丁民族有关,特点是奔放、热情,体型比较瘦小。欧洲北部则是德国的天下,包括丹麦、挪威、瑞典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受德国的影响。法国人和德国人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因此两个国家中间产生了比利时、瑞士等起到缓冲作用的国家。德国人很严谨、严肃、讲究规矩,体型也比较高大。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你可以开到200迈,虽然车速很快,但是他们的交通事故却非常少,这都归结于德国人讲究交通法规的缘故。而法国人则截然不同,他们浪漫而不受约束,我常笑称,凯旋门外有12条大街,路边没有标识提醒,你常常不知道从哪条路才能绕出去。荷兰人虽然也有章法,但是比德国人更加灵活,英国人有原则,但是也更有灵活性。”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随着时光不断推进,很多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王伟深刻感觉到这种变化。“英国的总体变化比较缓慢,拥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欧洲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理解比较好,很多上千年的房子还在用。虽然房屋外观比较旧,但是政府不允许民众随便修葺房屋外观,甚至为了和周围的环境融合,新建的房屋也会和古老的建筑外观相契合。变化比较大的当属德国,我第一次去德国是在1989年,柏林墙还没倒,东德和西德正有限度地放开,那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刻,在西德要10块西德马克才能吃饱,在东德1块西德马克就能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当时西德允许东德的人通过勃兰登堡门来到西德,而且设置了不少接待这些人的窗口,东德人只要凭借身份证明就可以领取15—20块西德马克。1994年我游历欧洲的时候又来到德国,从波恩到柏林,东德和西德合并不久,你依然可以从高速道路的建设分辨出你所在的是东德还是西德。很可惜德国曾经的历史建筑在战争中毁于一旦,因此你去德国的大学就会发现,德国大学虽然历史悠久,但校园里的建筑却远不如英国的古老,战后修复的建筑甚至差强人意。”他不无惋惜地说道。
威久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跻身于全国著名的留学中介公司的行列,成为中国最大的留学中介公司之一,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王伟作为威久留学的领航人,曾经游历过世界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在自己留学英国的时候对欧洲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在日后不断与欧美众多学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见证了很多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历程,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颇有研究,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似乎在读一本囊括了历史、地理、文化的书,内涵厚重却不枯燥。
美国之旅,震撼留于心
王伟现在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外游历,而且作为留学中介公司的总裁,在中外交流中已然成为一位行家里手,不过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最为深刻,他饶有兴致地讲起第一次到访美国感受到的震撼:“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88年,当时我和20多人受美国政府的邀请进行考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给我的影响却延至今日。1988年,我的工资应该还不到一百块钱,生活比较艰苦。但是当时的美国经济却很发达,很多家庭都拥有两辆私家车,他们的生活方式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们受杜克大学医学院院长的邀请到家中做客,客厅容纳几十人也不会感觉拥挤,来参加聚会的美国家庭通常夫妻各自开着车来,这些在当时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另外,参观华盛顿航天航空博物馆和美国的NGO也让我开阔了眼界,当时参观的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实际上就是NGO,他们的职能是把美国的学生送到世界各地,把世界各地的学生带来美国,通过对这类机构的考察,我了解了美国当时的办学方式和理念,为现在做东西方国际教育提供了不少启发。”
用王伟自己的话说,他非常注重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而且颇爱思考,常常给自己提各种问题,每看到一些古迹或者现象的时候,总会问“这个国家为何在这个时期兴盛或衰亡下去”、“为何他们会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等问题。“其实美国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他们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我们知道大学是从欧洲开始起步的,牛津、剑桥这些大学都源于宗教,它们的教授和学生在13、14世纪时都在讲拉丁语,研究宗教,然而现在欧洲的大学基本都没有宗教的影子了。但是美国的很多大学至今还有宗教背景,我在和一些大学谈合作的时候,他们一定要给中国学生讲宗教课程,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常常相持不下。”他说道。
留学英国,艰辛并幸福着
在中国教育部工作多年以后,王伟背上行囊,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继续深造。留学的那段时间让他对英国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尝试了很多没有体验过的事情。“一年多的学习给我的影响也比较大。英国社会法律严格,生活简单、自由,而且人与人之间十分信任,后来我的太太也来到英国留学,虽然当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我们还是在这里享受到很多幸福时光。英国的社会比较自由,只要不犯法,你想干什么都可以,我们体验了很多我们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当学生的时候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这种经历也很难得。刚到英国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既不知道住哪里,也不知道到哪里买东西,而且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让我第一天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就像听天书,虽然教授讲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但是却很难明白他讲这句话的用意,我的朋友还因为这件事而痛哭,落差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授给的书单让我学会运用图书馆,他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想法,此时你才能深刻感受到英国人对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英国的生活在他看来非常简单、自由,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即可达成自己的梦想。“克服了初到英国的不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买了一辆车。英国的二手车交易市场非常发达,你只要关注当地《汽车杂志》上刊登的二手车信息,即可选到自己满意的车,我花了1600英镑买了一辆丰田车,当时在留学生中还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地买车过户手续很简便,在看完车达成交易以后,车主拿出车辆行驶证,在旁边写上交易细节,撕下来后给我,车就可以开走了,然后他再把剩下的那部分邮寄给车辆管理所,我在家即可收到车辆管理所邮寄来的新的车辆行驶证,整个交易就结束了,规则清晰,生活简单,也许这就是不少人愿意生活在那里的原因。”有了这辆车,王伟每周末都会开车去旅行,不知走过多少大城小镇,“在与英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当地的文化。英国有个名为‘Host’的机构,专门组织英国家庭邀请外国人一起过周末,我们在圣诞节的时候参加了这个组织的活动。邀请我们过节的夫妇都是律师,住在爱丁堡北部的一个小镇,他们非常热情,在圣诞节的时候带我们去教堂感受节日氛围,还请我们吃火鸡。他们由于要去其他城市看望儿子,便邀请我们一起去,要是我们不愿意去,他们也非常信任地留我们独自住在他们家中。”
纵观历史,变革了然于胸
王伟每年都要和不同国家的大学谈合作事宜,这份工作似乎注定了他将游遍世界,有幸见证了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他侃侃谈起曾经自驾游遍欧洲的经历和欧洲各国的变化,“英国都走遍以后,我和太太,以及另外两个同学开始了欧洲自驾游,经历了很多惊险和有趣的事情。1994年的时候,欧洲还没有申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和签证制度,我们在没有部分国家签证的情况下完成了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瑞士、法国、奥地利、意大利之旅,有过边境时的紧张刺激,也有交通规则变化时的不适,但此次欧洲之旅令我至今难忘。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让我惊叹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荷兰长30多公里的拦海大坝令我震撼,据说它是从卫星上仅可以看到的两个人造建筑物之一。实话实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欧洲这片土地,无论气候还是环境都非常棒。欧洲的气候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虽然也下雪,但是并没有那么寒冷。比如英国冬天一般都在零度左右,夏天也不会超过30度。我觉得一个国家的环境和气候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有个很有名的汉学家叫费正清,他有本著作叫《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一开篇就在讲中国地理,北方缺水,南方多山,中国人的性格和自然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王伟对欧洲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欧洲除了英国以外的国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欧,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当地人与拉丁民族有关,特点是奔放、热情,体型比较瘦小。欧洲北部则是德国的天下,包括丹麦、挪威、瑞典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受德国的影响。法国人和德国人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因此两个国家中间产生了比利时、瑞士等起到缓冲作用的国家。德国人很严谨、严肃、讲究规矩,体型也比较高大。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你可以开到200迈,虽然车速很快,但是他们的交通事故却非常少,这都归结于德国人讲究交通法规的缘故。而法国人则截然不同,他们浪漫而不受约束,我常笑称,凯旋门外有12条大街,路边没有标识提醒,你常常不知道从哪条路才能绕出去。荷兰人虽然也有章法,但是比德国人更加灵活,英国人有原则,但是也更有灵活性。”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随着时光不断推进,很多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王伟深刻感觉到这种变化。“英国的总体变化比较缓慢,拥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欧洲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理解比较好,很多上千年的房子还在用。虽然房屋外观比较旧,但是政府不允许民众随便修葺房屋外观,甚至为了和周围的环境融合,新建的房屋也会和古老的建筑外观相契合。变化比较大的当属德国,我第一次去德国是在1989年,柏林墙还没倒,东德和西德正有限度地放开,那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刻,在西德要10块西德马克才能吃饱,在东德1块西德马克就能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当时西德允许东德的人通过勃兰登堡门来到西德,而且设置了不少接待这些人的窗口,东德人只要凭借身份证明就可以领取15—20块西德马克。1994年我游历欧洲的时候又来到德国,从波恩到柏林,东德和西德合并不久,你依然可以从高速道路的建设分辨出你所在的是东德还是西德。很可惜德国曾经的历史建筑在战争中毁于一旦,因此你去德国的大学就会发现,德国大学虽然历史悠久,但校园里的建筑却远不如英国的古老,战后修复的建筑甚至差强人意。”他不无惋惜地说道。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