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
桃花源里人家,白云深处仙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句诗对于歙县古村落中走出的游子来说,最贴切不过了。在外游学期间,我每当看到印着错落有致的安徽民居的邮票,都会想起我的家乡———西递。
在中国数以万计享有声誉的村庄中,西递古村是其中的佼佼者。据祖上说,西递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不过,也有人说,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就改叫西递了。
徽州有民谣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徽州人为生计所迫,从小就得出外谋生。西递人与其他徽州人一样,男子不是外出经商,就是在家读书习文,族中子弟有的经营有方,成为巨商豪富;有的通过士举成了达官显贵。当这些功成名就的人安定下来后,就请来风水先生,依山傍势地勾好了来龙去脉,大兴土木,修起家宅。
果戈理说过,当传统与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西递村中那些布局工整、结构精巧、装饰华美的宅第,依旧传达着古人的精神和智慧。古朴淡雅的古建筑,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墨是几百年前的老徽墨,既单纯又丰富,既浅露又浓厚,风韵优雅而又斑驳变化,质地清正而又可经风雨。
长久的历史酝酿了西递的质朴,典雅。高大的牌楼,巍然耸立,守护着古村。尖角的民宅,黑顶白墙,一片挨着一片。家家门前的石板下筑了台阶,溪水从檐下墙脚处潺潺流过,轻轻搅动,调和着日影的深沉与瑰丽,村里的女人们洗衣洗菜的刷洗声和捶打声伴随着水流的节奏,一同缓慢流淌。窄窄的巷道整洁湿润,随着民宅的延伸,两条巷道在远处交织成一点。屋舍门对门、窗对窗,偶然几间被相互隔着,被土墙围着,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岁月的尘埃随风轻轻飞扬,谁家篮里翻晒的霉干菜正香气四溢。从容不迫的乡亲们就坐在门前,悠闲地纳着鞋底或什么也不干。
在历史的熏陶中,我常常幻想着前朝的景象:耕读之家的少年缓缓走过,他向迎面而来的长者躬身作揖的姿态略显生涩,却也有了几分规整与从容。然后他闪身,以穿着白衫的后背贴近砖墙,让长者从容而过;官宦人家的竹制便轿轻巧朴素,颤颤悠悠地拐进深宅大院。
村里的人喜欢养花弄草,庭院常栽些绿色植物,它们平静地枯荣,默默地见证着西递的兴衰更替。院墙上嵌着以黟县青石板雕刻而成的漏窗,图案是连绵不绝的桂花,取“富贵临门”的吉祥之意。在以前,精雕细刻的窗板不能轻易打开,那绵密繁复的图案被天井里的阳光投射到室内,独守空房的女人们在停止针线的刹那间,应该有几许迷离又短暂的伤感或绮思,她们把一生的路交给男人去走,自己淘米浣衣都不必远行,门前的清流有凉滑的质感和絮絮的殷勤,那绵绵不绝的形态一如深藏的怀想与惆怅。当她们抬起眼眸想做一次舒展心怀的远眺时,只见深巷曲折,白墙黑瓦在日光下秀媚无比,却无端把视线碰得很痛,虽有“做退一步想”的谦让之态,这里的街巷也还是太窄太深了,只有收回目光与渴望,在翠屏一样的山峰之间,在精美的建筑和严整的生活方式间送走如水的岁月。
不管是东逝还是西递,岁月的河流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挽回的忧伤。仿佛随手推开西递人家的大门时那片刻的幽暗,要稍候片刻,让眼睛适应了屋里的暗光,才能看清房厅里的摆设:八仙桌、高背椅、条案、自鸣钟、古瓷瓶以及照壁上挂着的中堂画。各家各户厅堂的布置大同小异,正中的供桌上通常摆放一座自鸣钟,钟的右边摆放一只瓷瓶,左边摆放木雕底座的一面镜子,取谐音“平静”。当钟声敲响时,这钟声与“瓶镜”的谐音合在一起就是“终生平静”了,这是徽州人对和谐安康、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深深祈盼。
这些年来,我经常在西递深宅曲巷间穿梭游走,感觉这个古徽州文明活的博物馆、这个臻于完备的儒家宗法村落像一枚熟透的果实一样在历史的酒窖里陈酿,与现代文明渐呈隔绝之态。
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西递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迎接着那些陌生的脚步和好奇的眼光。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徽州人,西递则是我们情思缭绕的精神领域,走近她,不由自主地会产生清澈的柔情和真挚的依恋。
西递简介: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综合推荐指数:★★★★★
中旅总社线路推荐:
1、黄山、西递二日游
2、黄山、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二日游
3、黄山、西递、翡翠谷二日或三日游
4、黄山、翡翠谷、太平湖三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句诗对于歙县古村落中走出的游子来说,最贴切不过了。在外游学期间,我每当看到印着错落有致的安徽民居的邮票,都会想起我的家乡———西递。
在中国数以万计享有声誉的村庄中,西递古村是其中的佼佼者。据祖上说,西递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不过,也有人说,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就改叫西递了。
徽州有民谣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徽州人为生计所迫,从小就得出外谋生。西递人与其他徽州人一样,男子不是外出经商,就是在家读书习文,族中子弟有的经营有方,成为巨商豪富;有的通过士举成了达官显贵。当这些功成名就的人安定下来后,就请来风水先生,依山傍势地勾好了来龙去脉,大兴土木,修起家宅。
果戈理说过,当传统与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西递村中那些布局工整、结构精巧、装饰华美的宅第,依旧传达着古人的精神和智慧。古朴淡雅的古建筑,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墨是几百年前的老徽墨,既单纯又丰富,既浅露又浓厚,风韵优雅而又斑驳变化,质地清正而又可经风雨。
长久的历史酝酿了西递的质朴,典雅。高大的牌楼,巍然耸立,守护着古村。尖角的民宅,黑顶白墙,一片挨着一片。家家门前的石板下筑了台阶,溪水从檐下墙脚处潺潺流过,轻轻搅动,调和着日影的深沉与瑰丽,村里的女人们洗衣洗菜的刷洗声和捶打声伴随着水流的节奏,一同缓慢流淌。窄窄的巷道整洁湿润,随着民宅的延伸,两条巷道在远处交织成一点。屋舍门对门、窗对窗,偶然几间被相互隔着,被土墙围着,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岁月的尘埃随风轻轻飞扬,谁家篮里翻晒的霉干菜正香气四溢。从容不迫的乡亲们就坐在门前,悠闲地纳着鞋底或什么也不干。
在历史的熏陶中,我常常幻想着前朝的景象:耕读之家的少年缓缓走过,他向迎面而来的长者躬身作揖的姿态略显生涩,却也有了几分规整与从容。然后他闪身,以穿着白衫的后背贴近砖墙,让长者从容而过;官宦人家的竹制便轿轻巧朴素,颤颤悠悠地拐进深宅大院。
村里的人喜欢养花弄草,庭院常栽些绿色植物,它们平静地枯荣,默默地见证着西递的兴衰更替。院墙上嵌着以黟县青石板雕刻而成的漏窗,图案是连绵不绝的桂花,取“富贵临门”的吉祥之意。在以前,精雕细刻的窗板不能轻易打开,那绵密繁复的图案被天井里的阳光投射到室内,独守空房的女人们在停止针线的刹那间,应该有几许迷离又短暂的伤感或绮思,她们把一生的路交给男人去走,自己淘米浣衣都不必远行,门前的清流有凉滑的质感和絮絮的殷勤,那绵绵不绝的形态一如深藏的怀想与惆怅。当她们抬起眼眸想做一次舒展心怀的远眺时,只见深巷曲折,白墙黑瓦在日光下秀媚无比,却无端把视线碰得很痛,虽有“做退一步想”的谦让之态,这里的街巷也还是太窄太深了,只有收回目光与渴望,在翠屏一样的山峰之间,在精美的建筑和严整的生活方式间送走如水的岁月。
不管是东逝还是西递,岁月的河流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挽回的忧伤。仿佛随手推开西递人家的大门时那片刻的幽暗,要稍候片刻,让眼睛适应了屋里的暗光,才能看清房厅里的摆设:八仙桌、高背椅、条案、自鸣钟、古瓷瓶以及照壁上挂着的中堂画。各家各户厅堂的布置大同小异,正中的供桌上通常摆放一座自鸣钟,钟的右边摆放一只瓷瓶,左边摆放木雕底座的一面镜子,取谐音“平静”。当钟声敲响时,这钟声与“瓶镜”的谐音合在一起就是“终生平静”了,这是徽州人对和谐安康、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深深祈盼。
这些年来,我经常在西递深宅曲巷间穿梭游走,感觉这个古徽州文明活的博物馆、这个臻于完备的儒家宗法村落像一枚熟透的果实一样在历史的酒窖里陈酿,与现代文明渐呈隔绝之态。
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西递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迎接着那些陌生的脚步和好奇的眼光。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徽州人,西递则是我们情思缭绕的精神领域,走近她,不由自主地会产生清澈的柔情和真挚的依恋。
西递简介: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综合推荐指数:★★★★★
中旅总社线路推荐:
1、黄山、西递二日游
2、黄山、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二日游
3、黄山、西递、翡翠谷二日或三日游
4、黄山、翡翠谷、太平湖三日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