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等(2)
瑞士各地都有“老城”
瑞士美景天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雄浑的阿尔卑斯山区、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茂密的原始森林令游客心旷神怡。
然而,笔者在瑞士各地游历中发现,瑞士各地区都保存有比较完整的老城,而瑞士在老城镇的保护上堪称典范。
老城透露历史
瑞士几乎所有城镇都由古色古乡的老城和现代化的新城两部分组成,有些城镇还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城墙和建筑,乃至古罗马时代留下的文物古迹。举例来说,在瑞士北方的沙夫豪森和圣加仑市,具有浓郁的中世纪风范的老城至今仍是城市重要的商业街区。两座城市老城风格独特的中世纪凸肚悬窗(阳台)更是别具一格。凸肚悬窗的结构有单层、双层、三层,排列方式有左右排列、上下排列和错落排列,材料有木制、土石制和金属制,从艺术角度来看,有的雕刻着水果和蔬菜,表示该建筑为蔬菜水果店,有的使用希腊、罗马诸神作为悬窗的支柱,表明主人的高贵身份。老城街道忠实地反映着几百年前当地的古朴民风。漫步其间,就像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弗里堡州的穆尔腾市是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城,古老的城墙和石子铺就的街面历经数几百年没有改变。具有800多年历史首都伯尔尼老城是瑞士的政治中心,这里不仅有著名的钟楼、大教堂、喷流了几个世纪的街心喷泉,就连联邦政府的办公楼———联邦大厦也建在老城。可以说,没有老城,伯尔尼将成为欧洲最枯燥乏味的首都。洛桑老城以中世纪建成的圣母大教堂为中心向外辐射,教堂至今仍保持着持续了600年的“巡夜人”人工报时的传统。现代化的新城围绕老城,为这座“现代奥林匹克之都”增添了古朴的魅力。此外,日内瓦、苏黎世、洛桑、巴塞尔、卢塞恩等几乎所有瑞士城市都有完整的老城。
老建筑展现融合之都
如果说秀美的自然景观构成瑞士的外在美的话,那么,瑞士老城的建筑特色则从人文角度折射着瑞士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中欧小国的联邦特点。
瑞士是个联邦制国家,没有统一的历史、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文化和传统。瑞士是由一些不愿作德国人的德国人、一些不愿作法国人的法国人、一些不愿作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和操古凯尔特语言的北方民族后裔,经过长达数世纪的征战、媾和才形成的现在这样一个稳定、繁荣、祥和的联邦制国家。瑞士有26个州和半州,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罗马语,每个州都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因此,瑞士人格外珍惜不同语区人民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多样性构成瑞士建国兴邦的基础,失去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就等于失去了联邦存在的基础。
一位瑞士建筑师告诉笔者,二战之后,为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需求,瑞士也曾出现过拆除“有碍现代化进程”的老建筑的时期,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拆除。但近几十年来,瑞士人的文物古迹保护观念逐渐改变并得到彻底更新。瑞士人意识到,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比,瑞士联邦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文物古迹是传承历史的纽带,文物不能再生,不能因为“现代化进程”而中断历史。值得注意的是,瑞士的许多古城堡和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成为收藏和传承历史的“交汇点”。过去,瑞士人对文物古迹遗址单独进行保护,而现在是保护整个街区和整座城镇。联邦政府还对土地使用作出严格规定,严格区分民宅建筑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及其农业用地范畴,并对在文物古迹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观赏整体效果”的明确法律规定。这位建筑师还告诉记者,在他学建筑的同学中,目前从事古迹保护的比建筑设计师还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瑞士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夏莱”讲述瑞士古迹保护
这位建筑师介绍说,瑞士各州都有一个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本州的文物古迹,定期向州政府汇报。以瑞士最具特色的民居“夏莱”为例。“夏莱”是瑞士最具特色的建筑特色,且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反映着早期瑞士人的传统生活原貌。因此,文物委员会特别重视对“夏莱”的保护。百年以上的“夏莱”都登记造册。每当委员会人员发现一处没有现实使用价值而仍有文物价值的“夏莱”,就会向政府汇报,然后与房主签约,将该“夏莱”完整地拆迁到位于瑞士中部的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笔者曾采访过巴仑堡民居博物馆。博物馆建于1968年的,保存着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夏莱”,过去曾是面包房、草药作坊、钟表作坊的“夏莱”以及过去的打铁炉、水锯等都得到修复。每周,定期有身着传统服装的手工匠进行现场表演。巴仑堡不仅仅是博物馆,还是瑞士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心,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民间艺术节,促进不同语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世界了解瑞士打开了一扇窗口。
瑞士美景天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雄浑的阿尔卑斯山区、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茂密的原始森林令游客心旷神怡。
然而,笔者在瑞士各地游历中发现,瑞士各地区都保存有比较完整的老城,而瑞士在老城镇的保护上堪称典范。
老城透露历史
瑞士几乎所有城镇都由古色古乡的老城和现代化的新城两部分组成,有些城镇还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城墙和建筑,乃至古罗马时代留下的文物古迹。举例来说,在瑞士北方的沙夫豪森和圣加仑市,具有浓郁的中世纪风范的老城至今仍是城市重要的商业街区。两座城市老城风格独特的中世纪凸肚悬窗(阳台)更是别具一格。凸肚悬窗的结构有单层、双层、三层,排列方式有左右排列、上下排列和错落排列,材料有木制、土石制和金属制,从艺术角度来看,有的雕刻着水果和蔬菜,表示该建筑为蔬菜水果店,有的使用希腊、罗马诸神作为悬窗的支柱,表明主人的高贵身份。老城街道忠实地反映着几百年前当地的古朴民风。漫步其间,就像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弗里堡州的穆尔腾市是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城,古老的城墙和石子铺就的街面历经数几百年没有改变。具有800多年历史首都伯尔尼老城是瑞士的政治中心,这里不仅有著名的钟楼、大教堂、喷流了几个世纪的街心喷泉,就连联邦政府的办公楼———联邦大厦也建在老城。可以说,没有老城,伯尔尼将成为欧洲最枯燥乏味的首都。洛桑老城以中世纪建成的圣母大教堂为中心向外辐射,教堂至今仍保持着持续了600年的“巡夜人”人工报时的传统。现代化的新城围绕老城,为这座“现代奥林匹克之都”增添了古朴的魅力。此外,日内瓦、苏黎世、洛桑、巴塞尔、卢塞恩等几乎所有瑞士城市都有完整的老城。
老建筑展现融合之都
如果说秀美的自然景观构成瑞士的外在美的话,那么,瑞士老城的建筑特色则从人文角度折射着瑞士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中欧小国的联邦特点。
瑞士是个联邦制国家,没有统一的历史、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文化和传统。瑞士是由一些不愿作德国人的德国人、一些不愿作法国人的法国人、一些不愿作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和操古凯尔特语言的北方民族后裔,经过长达数世纪的征战、媾和才形成的现在这样一个稳定、繁荣、祥和的联邦制国家。瑞士有26个州和半州,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罗马语,每个州都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因此,瑞士人格外珍惜不同语区人民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多样性构成瑞士建国兴邦的基础,失去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就等于失去了联邦存在的基础。
一位瑞士建筑师告诉笔者,二战之后,为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需求,瑞士也曾出现过拆除“有碍现代化进程”的老建筑的时期,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拆除。但近几十年来,瑞士人的文物古迹保护观念逐渐改变并得到彻底更新。瑞士人意识到,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比,瑞士联邦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文物古迹是传承历史的纽带,文物不能再生,不能因为“现代化进程”而中断历史。值得注意的是,瑞士的许多古城堡和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成为收藏和传承历史的“交汇点”。过去,瑞士人对文物古迹遗址单独进行保护,而现在是保护整个街区和整座城镇。联邦政府还对土地使用作出严格规定,严格区分民宅建筑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及其农业用地范畴,并对在文物古迹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观赏整体效果”的明确法律规定。这位建筑师还告诉记者,在他学建筑的同学中,目前从事古迹保护的比建筑设计师还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瑞士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夏莱”讲述瑞士古迹保护
这位建筑师介绍说,瑞士各州都有一个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本州的文物古迹,定期向州政府汇报。以瑞士最具特色的民居“夏莱”为例。“夏莱”是瑞士最具特色的建筑特色,且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反映着早期瑞士人的传统生活原貌。因此,文物委员会特别重视对“夏莱”的保护。百年以上的“夏莱”都登记造册。每当委员会人员发现一处没有现实使用价值而仍有文物价值的“夏莱”,就会向政府汇报,然后与房主签约,将该“夏莱”完整地拆迁到位于瑞士中部的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笔者曾采访过巴仑堡民居博物馆。博物馆建于1968年的,保存着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夏莱”,过去曾是面包房、草药作坊、钟表作坊的“夏莱”以及过去的打铁炉、水锯等都得到修复。每周,定期有身着传统服装的手工匠进行现场表演。巴仑堡不仅仅是博物馆,还是瑞士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心,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民间艺术节,促进不同语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世界了解瑞士打开了一扇窗口。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