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浪花一朵
0
0
0
浅聊一下吧
说点什么...
发送
快捷回复:
已永久收藏
牛津
80后有群奔跑的阳光“龟”
从精英人士走向平民百姓,由极少数走向大批量,早年有识之士留洋,为师夷长技以制夷,60、70后海归回国,受到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是金子里的金子。
时过境迁,留学的队伍浩浩荡荡,海归的数量逐年见长。中华英才网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海归回国人数13.5万,较2009年增幅24.7%。2011年回国人数达到18.62万,同比增长38.08%。海归人数在近几年增幅保持在30%左右。
当海归已经不再时髦,当留学被一些网友吐糟为“鸡肋”,当“如何不让海归变海待”,“海归回国后的水土不服”,“海归起薪3000左右”的报道变得比比皆是,80后海归正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最具争议的群体。
在这个对当今海归贬评多过褒奖,奚落多过青睐的时代,许多80后归国学子选择默不作声,他们了解自身优势与欠缺之处,怀着一颗平常心,选择踏踏实实服务于岗位。对于未来,他们有着自己构建的一片蓝图。
回来是为寻找更多机会
“我想回国就是为了这个,为了弄明白我究竟适合不适合干这个事儿,我宁可被证明自己其实不擅长,也不愿意一辈子都想着如果我当时那么做会怎么样。”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个姑娘叫赵悦,80后海归,1年前结束了英国牛津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硕士学位课程,毅然回国,选择了一个与专业毫无关系的非主流行业——策划国外乐队来华演出。
当初,赵悦本来还想着硕士毕业后再读博,却在中途改了主意,她找到了更吸引自己的事,从中看到了憧憬与希望。“英国音乐产业非常成熟,音乐氛围也很浓厚,无论草根艺人、商业演出还是盈利模式都已成体系。”在牛津的那段日子,赵悦认识了很多玩音乐的人,将这一音乐产业的发展模式带回中国,让国内独立音乐取得更好发展的念头涌上心头。自那以后,她开始规划起自己事业上的蓝图。“在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它的发展是必然的。唱片业由于数字时代的盛行处境尴尬,我能看到的是现场演出带来的直接盈利模式。国内还没有人做这件事情,如果我能回来,进入这一行,在市场尚未成熟阶段入手,也许我会有左右这块市场日后发展的可能性。”
赵悦没有选择留在英国,对于回国,她想得很清楚。对于一个对当地法规政策并不了解的异乡人来说,留在那里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回国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几位80后海归的采访中,每一位都十分明确这一点。他们认为,在国外工作,被市场所左右的状态不可避免,他们回来,寻找的是更多的机会。
“我周围大多数同学都很难留下,英国就业率本身不高,我们在语言上缺乏竞争力,所以我选择回国。”去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的Stella在结束研究生学位后,就立刻开始投入到回国找工作的泱泱大军中来。她将目光主要瞄准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两个月艰辛的求职面试,被广州中国建设银行录取。“国外环境很好,但那毕竟不属于你,回来能让我找到那份归属感。”
作为一个80后海归,Stella也在规划着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她想一直在银行做下去,打算在接下来的4—5年里,不断提升自己,早日进入支行、分行。“如果5年以后,我还在网点,说实话,我会不平衡,因为毕竟自己也付出了这么大的成本,我希望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起薪3000,坦然面对
据一份《海归归国薪资水平调查》的结果显示,顺利步入职场的海归身居要职拿高薪的并不多,超过半数海归的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大部分人月薪在3000至1万元之间,月薪上万的人所占比例不大。
一面是高学费,一面是低工资,面对投入与回报的悬殊差距,面对网友对于“如果月薪3000,那得要多少年才能赚回来”的疑问,80后海归冯璐坦然面对,“在海外打工的留学生不少,但真正进入国外企业工作的不多,80后海归大多缺乏工作经验,进入一个行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从零做起,在你无法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价值之前,你又凭借自己的什么来要求企业给你提供高薪呢?”
冯璐曾在澳大利亚读书,2009年回国,现是一家杂志社的文字编辑。她认为,在普遍低薪的状态下,海归需要的是一个好心态。要抛开一个点看一条线、一个面。
“我留学的那段日子,学到的东西不少。但我总在反思,自己在进步的同时,国内的同学也在进步,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他们更熟悉国内大环境,甚至比我们早入行,工作娴熟程度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会略胜一筹,而海归在刚回国时,也许还会遇到由于长期在外而导致的本土文化不适。这些都需要通过时间去调整。”
冯璐认为,留学是对人生的一笔投资,薪水的提升空间取决于日后的个人能力。这不是一个压力,而是一种动力。海归要保持理智,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一步一步稳稳地走。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海归在全局观、国际化思维、英语口语水平、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但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个人潜力慢慢地释放出来。“高薪并非难以企及,关键要看你是不是潜力股。”
“我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好骄傲的”
如今,海归一词已不再洋气,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面对社会的种种评述,80后海归似乎并不介意,也不认为身为海归有什么骄傲之处。几位接受采访的80后海归表示,身边优秀的人才比比皆是,“海归”只是自己的一个头衔,也许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会过一下脑子,但归根结底,个人的情商与智商才是用人单位看重的资本。
现在江苏银行总行工作的80后海归Nancy对记者说,“我觉得工作经验很重要,在老前辈面前,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Nancy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周末总会放弃休息,到银行学习做系统,“拿到海外文凭并不意味着成功,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我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好骄傲的,我只想踏实干活。”
面对80后海归被贴上的种种标签,目前正忙于组织现场演出“UK闹”的赵悦表示并不介意:“我不觉得出国就高人一等,也不觉得社会上对海归的负面评述会影响到我。任何情况都不能一言以蔽之,关键是,我们要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有没有‘货’。”
建立海归个体评估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层面的国际人才培养总体战略还未见出台,海外人才选拔引进及相关微观机制研究还亟待完善,教育及留学服务机构重‘出’不重‘归’的现象依然严重。”在《海归中国求职与创业》一书的序言部分,作者杨柏这样写到。
杨柏现任志通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泰尔弗教育集团 CEO。他指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失业率普遍增长,越来越多的80后海归选择回国无可厚非。60、70后海归更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为企业带去的是技术加资本,具备这种能力的80后海归凤毛麟角,但这并不意味着80后海归中没有精英。
“问题在于整个市场的一窝蜂式评价。我们见过‘阳光龟’,他们是裸‘龟’,缺少工作经验,但心中充满理想、有事业心,而且朝气蓬勃,却被很多用人单位看作享受的一代人。”面对社会对于80后海归的质疑,杨柏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海归数量增长,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选择余地也就随之增大,海归的身价自然下降,即使是那些优秀海归。”
杨柏认为,目前市场上缺少对海归的个性化评估,而这也正是他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更加准确地为80后(甚至90后)海归服务。“一些孩子在国外拿的文凭有水分,没有为80后海归带去光环,反而抹了黑,久而久之给人们造成‘这一代海归太差了’的错觉。建立一个针对海归个体的评估体系,将差海归和好海归区分开来,把他们最真实的状态告诉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当务之急。”他相信,中国的崛起必将吸引更多的海归回国就业、创业,掀起更大的回流潮。海归也必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而就在我们身边,许多80后的阳光“龟”,正怀着一颗平常心,选择脚踏实地,尽职于岗位,他们有着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他们正奔跑在前进的路上。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
签证
英国签证在线办理
个人旅游签证 | 商务签证 | 探亲访友签证
7*24小时服务
陪同办签
携程推荐
去App查看全部
文中提及 (1)
签证
英国签证在线办理
个人旅游签证 | 商务签证 | 探亲访友签证
7*24小时服务
陪同办签
携程推荐
英国出境必备
WiFi电话卡
交通工具
外币兑换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