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2)
“对技术说不”一族自有主张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里,拜现代科技发展所赐,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我们时刻准备着,准备着与外界联系。然而,这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群人,没有手机、不上网,他们尝试着对技术说不。
他们只是不需要
琼·布拉德利是一位52岁的私人厨师。这些年来,她已经记不清朋友们到底给了她多少台二手电脑了:笔记本电脑、台式机、还有显示器。这些朋友并不是无法处理这些电脑,而是他们无法理解布拉德利: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她居然一台个人电脑都没有。他们想帮助她。而她自己并不想要。她也没有电子邮箱,也不用手机。“我只是不需要它”,布拉德利辩解说。她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但她仍然过得很快乐,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布拉德利这样一类人,他们有人没有电子邮箱,有人不上网,有人像布兰德利一样没有电脑和手机,他们,被称为“对技术说不”一族。
在本应对新技术产品热情澎湃的年轻人里,也存在着“对技术说不”族。按照皮尤调查公司显示,美国12—17岁的年轻人中,互联网用户达到了93%,55%的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在15—17岁的群体中,多达64%的网民建立了个人网站;但有一部分人拒绝跟他们的同龄人一样。16岁的小伙子谢恩·布格嘉就是其中之一。他居住在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没有Facebook,也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对自己的特立独行,他这样解释:“你拥有个人主页,别人访问你,你却不知道他是谁,我并不觉得这好玩。所有人都做的事情,也未必真有趣。我不觉得自己需要它。”
这些人之所以“对新技术说不”,并非因为贫困、或者年事已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低。“做出这样的决定的人,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加州大学多明格斯分校教授拉里·罗斯这样评价,“他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理由充分。这也不代表对一切新事物他们都嗤之以鼻。他们明白自己的需要,而对技术说不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不需要。”
游离在得失之间
“对技术说不”一族安然享受着自己的生活状态。53岁的艾伦·摩尔,居住在英格兰北安普敦一位作家。他没有个人邮箱,不上网,也没有手机;他的“个人电脑”是一台打字机。博客、谷歌还有个人空间,这些他都知道,曾经还有人盗用他的名字在网上注册了一个个人空间;他也知道用手机联系非常方便,而跟他的收音机的几个频道相比,其他人的电视有好几百个频道。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错过了什么。当别人用谷歌检索信息的时候,他在书籍中寻找答案;当别人带着手机外出散布时,他享受没有打扰的单纯的散步。他说:“是的,我们的生命需要信息,可其实生活本身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它们像看不见的流水,通过灵魂去感悟,就能捕捉到它们。”
当然与普通人相比,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他们失去了许多。没有电子邮箱,会错过许多联络;没有家庭电子相册、会错过聚会邀请函。据Evite公司(美国著名的提供电子邮件收发的公司)统计,仅2005年一年,通过Evite发送的电子邀请函就达到了12.5亿封。不上网的人,也体验不到谷歌、博客、BBS、Youtube视频网站带来的乐趣,他们不能在网上购物,也不能对他们喜欢的电视剧的主人公有更多了解。不知道最近的新闻,不知道其他朋友在在讨论什么。如果有急事,他们也不能够很快了解亲友们在想些什么。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是“对技术说不”一族人,都很难把“不”字喊得那么彻底。57岁的约翰·马什本是位居住于哥伦布市的律师,每次出门,他都是自己翻阅地图,而不用方便的谷歌。他也不给别人发邮件。但是必要时,他还是会让办公室助理或是妻子把别人的电子邮件打印出来给他看。“对技术说不”一族是一个“濒于灭绝的物种”。按照皮尤公司的统计,在美国18—64岁的人群中,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比例还是达到了81%,手机使用率则是78%。
大家都需要被理解
失去这些所谓现代生活的乐趣,“对技术说不”一族觉得无关紧要。他们受不了的是被身边人看成异类。当布兰德利告诉别人他没有电子邮箱时,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窘境:“别人用诡异的眼神盯着我,仿佛我是从火星来的。就因为我没电子邮箱,有位朋友醉酒后骂我狂妄自大最后跟我闹崩了。可我不用电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十足的傻瓜、原始人。”跟其他朋友提起这件事时,大家都很同情她。不过同时也不忘提醒:“其实那位朋友有一点是对的,不用电脑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41岁的凯文·柯蒂斯居住在加州,是一位音乐教师。他自己不是“对技术说不”族,但也遭遇了类似的苦恼。这都是因为他的弟弟杰费里·柯蒂斯,这位居住在底特律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有个人掌上电脑、呼机和电脑,可是在哥哥催促半年之后,才注册了自己的邮箱,而切到现在为止还是两周才查一次邮箱。他的手机也只在他需要时才开机。这让做哥哥的很沮丧:“给他发了无数封的邮件,从来没收到过回复。有急事的时候,想和他私下聊聊,还得通过他老婆”。但是,对弟弟他也有一定的理解:“不会像我们一样,生活被这些新技术产品支配。我们出门离不开手机,他就洒脱多了。”
“对技术说不”一族,难免自觉不自觉,就给别人添了麻烦。但是也许双方都需要彼此理解:我们需要理解他们“对技术说不”的初衷,并不是看不起我们,心高气傲,只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希望能不被打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也应该理解我们这些被技术“奴役”的人,这些新技术很便利,好多时候真的很管用。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里,拜现代科技发展所赐,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我们时刻准备着,准备着与外界联系。然而,这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群人,没有手机、不上网,他们尝试着对技术说不。
他们只是不需要
琼·布拉德利是一位52岁的私人厨师。这些年来,她已经记不清朋友们到底给了她多少台二手电脑了:笔记本电脑、台式机、还有显示器。这些朋友并不是无法处理这些电脑,而是他们无法理解布拉德利: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她居然一台个人电脑都没有。他们想帮助她。而她自己并不想要。她也没有电子邮箱,也不用手机。“我只是不需要它”,布拉德利辩解说。她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但她仍然过得很快乐,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布拉德利这样一类人,他们有人没有电子邮箱,有人不上网,有人像布兰德利一样没有电脑和手机,他们,被称为“对技术说不”一族。
在本应对新技术产品热情澎湃的年轻人里,也存在着“对技术说不”族。按照皮尤调查公司显示,美国12—17岁的年轻人中,互联网用户达到了93%,55%的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在15—17岁的群体中,多达64%的网民建立了个人网站;但有一部分人拒绝跟他们的同龄人一样。16岁的小伙子谢恩·布格嘉就是其中之一。他居住在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没有Facebook,也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对自己的特立独行,他这样解释:“你拥有个人主页,别人访问你,你却不知道他是谁,我并不觉得这好玩。所有人都做的事情,也未必真有趣。我不觉得自己需要它。”
这些人之所以“对新技术说不”,并非因为贫困、或者年事已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低。“做出这样的决定的人,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加州大学多明格斯分校教授拉里·罗斯这样评价,“他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理由充分。这也不代表对一切新事物他们都嗤之以鼻。他们明白自己的需要,而对技术说不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不需要。”
游离在得失之间
“对技术说不”一族安然享受着自己的生活状态。53岁的艾伦·摩尔,居住在英格兰北安普敦一位作家。他没有个人邮箱,不上网,也没有手机;他的“个人电脑”是一台打字机。博客、谷歌还有个人空间,这些他都知道,曾经还有人盗用他的名字在网上注册了一个个人空间;他也知道用手机联系非常方便,而跟他的收音机的几个频道相比,其他人的电视有好几百个频道。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错过了什么。当别人用谷歌检索信息的时候,他在书籍中寻找答案;当别人带着手机外出散布时,他享受没有打扰的单纯的散步。他说:“是的,我们的生命需要信息,可其实生活本身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它们像看不见的流水,通过灵魂去感悟,就能捕捉到它们。”
当然与普通人相比,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他们失去了许多。没有电子邮箱,会错过许多联络;没有家庭电子相册、会错过聚会邀请函。据Evite公司(美国著名的提供电子邮件收发的公司)统计,仅2005年一年,通过Evite发送的电子邀请函就达到了12.5亿封。不上网的人,也体验不到谷歌、博客、BBS、Youtube视频网站带来的乐趣,他们不能在网上购物,也不能对他们喜欢的电视剧的主人公有更多了解。不知道最近的新闻,不知道其他朋友在在讨论什么。如果有急事,他们也不能够很快了解亲友们在想些什么。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是“对技术说不”一族人,都很难把“不”字喊得那么彻底。57岁的约翰·马什本是位居住于哥伦布市的律师,每次出门,他都是自己翻阅地图,而不用方便的谷歌。他也不给别人发邮件。但是必要时,他还是会让办公室助理或是妻子把别人的电子邮件打印出来给他看。“对技术说不”一族是一个“濒于灭绝的物种”。按照皮尤公司的统计,在美国18—64岁的人群中,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比例还是达到了81%,手机使用率则是78%。
大家都需要被理解
失去这些所谓现代生活的乐趣,“对技术说不”一族觉得无关紧要。他们受不了的是被身边人看成异类。当布兰德利告诉别人他没有电子邮箱时,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窘境:“别人用诡异的眼神盯着我,仿佛我是从火星来的。就因为我没电子邮箱,有位朋友醉酒后骂我狂妄自大最后跟我闹崩了。可我不用电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十足的傻瓜、原始人。”跟其他朋友提起这件事时,大家都很同情她。不过同时也不忘提醒:“其实那位朋友有一点是对的,不用电脑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41岁的凯文·柯蒂斯居住在加州,是一位音乐教师。他自己不是“对技术说不”族,但也遭遇了类似的苦恼。这都是因为他的弟弟杰费里·柯蒂斯,这位居住在底特律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有个人掌上电脑、呼机和电脑,可是在哥哥催促半年之后,才注册了自己的邮箱,而切到现在为止还是两周才查一次邮箱。他的手机也只在他需要时才开机。这让做哥哥的很沮丧:“给他发了无数封的邮件,从来没收到过回复。有急事的时候,想和他私下聊聊,还得通过他老婆”。但是,对弟弟他也有一定的理解:“不会像我们一样,生活被这些新技术产品支配。我们出门离不开手机,他就洒脱多了。”
“对技术说不”一族,难免自觉不自觉,就给别人添了麻烦。但是也许双方都需要彼此理解:我们需要理解他们“对技术说不”的初衷,并不是看不起我们,心高气傲,只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希望能不被打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也应该理解我们这些被技术“奴役”的人,这些新技术很便利,好多时候真的很管用。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