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雷等(2)
公共住宅回归“群居”生活
如今,单独居住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居住方式,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复活了共同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公社”制度。他们相互分享生活,分享友谊,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作出决定。选择这样生活方式的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吃得比以前更好了,生活也更加环保,情感上得到更多支持,思想上也回归了田园般的恬静淡泊。
大学生合作社
“大学生合作社”位于明尼苏达大学的学院大道旁边,三根雄伟的立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栋传统的希腊式建筑。然而,房屋前的轮胎秋千、萝卜地和色彩艳丽的老式自行车都赋予了它生态艺术的现代美感。屋内,几个学生倚在舒服的沙发上看电视,吃着面条和蔬菜——这些都是由当晚的值日生所做的。
现在,这所“公社”里共有29名住户,还有另外二十多人在等待入住。现任主席查理·莱农说,他之所以申请入住这里是因为他“厌倦了花太多钱住太大的房子”。
这里每月房租只有290美元,其中包括45美元的无限量有机饮食。很多人都被这里的价廉物美的生活所吸引,但是莱农说:“你必须有全身心投入社区的意愿,申请才能获得批准。”所有成员都必须轮流做家务,不然会被罚款。
合作社的成员都来自不同专业,因此比起和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这里的成员聊天的话题更加多种多样。成员之一安德鲁·莫里森说:“当你有伤心事的时候,这里总有人听你倾诉。多亏住在这里,我才不必在失恋之后独自面对空空的房间黯然神伤。”
“大学生合作社”所在的旧房子原本是一个大学社团的所在地,20世纪40年代被辟为农学系男生宿舍,20世纪60年代正式成为合作社。去年,合作社举行了一次同学会,超过30名曾在此住过的成员参加,有些甚至是特意坐飞机前来的。
合作社也有一些困难。莱农表示,过去“大学生合作社”曾经和同一街区的其他住户有过小摩擦,但是现在这栋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中萦绕着和谐的氛围。另外,这里的29名成员要共用三个卫生间,因此每个人早上洗澡的时候都要加快速度。
蒙特雷公共住宅
圣路易斯公园中一座树木蓊郁的小山顶上有一座安静的小村庄,“蒙特雷公共住宅”于20世纪90年代被建立与此。住宅位于改造过后的爱德华式建筑中,既有共用浴室和厨房的卧室,也有带有车库的独立公寓。这些住所都由地下管道系统相连,并且临近一片小树林。住宅外的空地上有个小沙坑,但是现在并没有被人使用。卡米特·布尔曼最小的孩子今年16岁,是目前住户中唯一的未成年人。
布尔曼说:“这里是养育孩子的理想场所。如果有急事,我总是能放心地走开一会儿,因为这里总会有一两个成年人在场,包括几位长者,他们可以帮我照看孩子。”她希望公共住宅中剩下的三套独立公寓也可以出租给有孩子的家庭。
在这里,所有住户共同做家务、管理财务,每周四晚上共进晚餐。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人共享这一家园。
“蒙特雷公共住宅”最早的住户之一乔伊琳·马龙表示,所有住户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希望体验身处一个社区之中的乐趣。“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因为这里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也更快乐。”她说。
当然,成员之间也会发生分歧,但是大家通常都能够达成协议,妥善解决。住户肯·福克斯说:“我们所做出的决定都是为了大家好,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个人。”
“公共住宅”的概念起源于丹麦,在欧洲风靡一时,现在又在美国扎根了。得克萨斯州的一支电影团队在“蒙特雷公共住宅”拍摄了一部关于美国公共住宅的纪录片。也许这里最符合《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雅各布对于“公社”生活的描述:“(这里)在20世纪60年代乌托邦式的公社中融入了美国对于隐私和资本的重视。”
红房子社区
砖红色的两层小楼在周围相似的建筑中并不突出,这里就是“红房子社区”。四五位住户在这里享用着晚餐:辣椒和配玉米面包。他们一周至少一起吃4次晚餐,所有成员轮流下厨。
“5个人正合适。”1997年社区建立以来唯一一个还住在这里的创办人克里斯·达特说,“人再多整个群体可能就会分裂了。”在这里居住了7年的温迪·哈里斯说:“大家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
这里现有的住户年龄差距比较大,从22岁到42岁都有。最年轻的保罗·麦克迪维特是位大学生,读书的同时还在当地一家非盈利机构兼职。他说:“随着年龄增长,我可能不会选择继续长期生活在‘公社’中。但是在目前的阶段,我想象不到除此之外的生活方式。”
达特说:“‘红房子社区’并不标榜‘崇高的理想’,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节约能源,现实地生活。而且我喜欢一回家就有人在等你,无需早晚面对空寂的房间。”
如今,单独居住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居住方式,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复活了共同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公社”制度。他们相互分享生活,分享友谊,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作出决定。选择这样生活方式的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吃得比以前更好了,生活也更加环保,情感上得到更多支持,思想上也回归了田园般的恬静淡泊。
大学生合作社
“大学生合作社”位于明尼苏达大学的学院大道旁边,三根雄伟的立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栋传统的希腊式建筑。然而,房屋前的轮胎秋千、萝卜地和色彩艳丽的老式自行车都赋予了它生态艺术的现代美感。屋内,几个学生倚在舒服的沙发上看电视,吃着面条和蔬菜——这些都是由当晚的值日生所做的。
现在,这所“公社”里共有29名住户,还有另外二十多人在等待入住。现任主席查理·莱农说,他之所以申请入住这里是因为他“厌倦了花太多钱住太大的房子”。
这里每月房租只有290美元,其中包括45美元的无限量有机饮食。很多人都被这里的价廉物美的生活所吸引,但是莱农说:“你必须有全身心投入社区的意愿,申请才能获得批准。”所有成员都必须轮流做家务,不然会被罚款。
合作社的成员都来自不同专业,因此比起和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这里的成员聊天的话题更加多种多样。成员之一安德鲁·莫里森说:“当你有伤心事的时候,这里总有人听你倾诉。多亏住在这里,我才不必在失恋之后独自面对空空的房间黯然神伤。”
“大学生合作社”所在的旧房子原本是一个大学社团的所在地,20世纪40年代被辟为农学系男生宿舍,20世纪60年代正式成为合作社。去年,合作社举行了一次同学会,超过30名曾在此住过的成员参加,有些甚至是特意坐飞机前来的。
合作社也有一些困难。莱农表示,过去“大学生合作社”曾经和同一街区的其他住户有过小摩擦,但是现在这栋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中萦绕着和谐的氛围。另外,这里的29名成员要共用三个卫生间,因此每个人早上洗澡的时候都要加快速度。
蒙特雷公共住宅
圣路易斯公园中一座树木蓊郁的小山顶上有一座安静的小村庄,“蒙特雷公共住宅”于20世纪90年代被建立与此。住宅位于改造过后的爱德华式建筑中,既有共用浴室和厨房的卧室,也有带有车库的独立公寓。这些住所都由地下管道系统相连,并且临近一片小树林。住宅外的空地上有个小沙坑,但是现在并没有被人使用。卡米特·布尔曼最小的孩子今年16岁,是目前住户中唯一的未成年人。
布尔曼说:“这里是养育孩子的理想场所。如果有急事,我总是能放心地走开一会儿,因为这里总会有一两个成年人在场,包括几位长者,他们可以帮我照看孩子。”她希望公共住宅中剩下的三套独立公寓也可以出租给有孩子的家庭。
在这里,所有住户共同做家务、管理财务,每周四晚上共进晚餐。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人共享这一家园。
“蒙特雷公共住宅”最早的住户之一乔伊琳·马龙表示,所有住户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希望体验身处一个社区之中的乐趣。“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因为这里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也更快乐。”她说。
当然,成员之间也会发生分歧,但是大家通常都能够达成协议,妥善解决。住户肯·福克斯说:“我们所做出的决定都是为了大家好,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个人。”
“公共住宅”的概念起源于丹麦,在欧洲风靡一时,现在又在美国扎根了。得克萨斯州的一支电影团队在“蒙特雷公共住宅”拍摄了一部关于美国公共住宅的纪录片。也许这里最符合《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雅各布对于“公社”生活的描述:“(这里)在20世纪60年代乌托邦式的公社中融入了美国对于隐私和资本的重视。”
红房子社区
砖红色的两层小楼在周围相似的建筑中并不突出,这里就是“红房子社区”。四五位住户在这里享用着晚餐:辣椒和配玉米面包。他们一周至少一起吃4次晚餐,所有成员轮流下厨。
“5个人正合适。”1997年社区建立以来唯一一个还住在这里的创办人克里斯·达特说,“人再多整个群体可能就会分裂了。”在这里居住了7年的温迪·哈里斯说:“大家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
这里现有的住户年龄差距比较大,从22岁到42岁都有。最年轻的保罗·麦克迪维特是位大学生,读书的同时还在当地一家非盈利机构兼职。他说:“随着年龄增长,我可能不会选择继续长期生活在‘公社’中。但是在目前的阶段,我想象不到除此之外的生活方式。”
达特说:“‘红房子社区’并不标榜‘崇高的理想’,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节约能源,现实地生活。而且我喜欢一回家就有人在等你,无需早晚面对空寂的房间。”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