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3)
物的“记录者” 抒写中理悟奇妙
今年,一位美国教授带领着他的学生完成了一件事情,他们记录下了林肯公园里的每一棵树,并认为这是一个很“酷”的课题。在北京,树是能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承载回忆和带来健康感觉的事物,四合院的海棠,戒台寺的丁香,中山公园的古柏,朝阳公园年轻的杨柳,都是人们稀罕的,也不可或缺的城市成员。但是,当深秋,人们对光秃秃的树枝有几分感慨之外,也不会再有太多的留意了。
除了树,生活中任何司空见惯的事物,好似都难以引起人们的深究,它们过于简单,过于理所当然了。但是,当像了解一个人一样,近距离地去看它们,去了解它们,去和它们对话,也许能发现一个一个有趣的小世界吧,同时,也能更加了解自己吧。
小事物打开宽阔视界
那位美国教授名叫赫尼根,一年多来,他在负责德保尔大学的这一环境科学项目。“林肯公园里有多少棵树?”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有多少软糖在糖罐子里’的游戏”,赫尼根说,“但是,当做完的时候,我想应该有一万棵树吧。”从2009年5月开始,他和4个学生就开始在林肯公园内的好莱坞大道从南向北徘徊。他们近距离地看每一棵树,记录着关于树的信息:品种、位置、尺寸,健康状况等等。“我很幸运可以做这样的课题”,他说,“为了这个题目,我们每天都很早起床。我们在这个课题中可以研究昆虫、动物、人与树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它们在人的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赫尼根把他们的课题叫做“深地图”,寓意着他们像在描绘着一幅扎根于地下的地图。赫尼根说,很多生态学家都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城市和郊区,但他却认为这里存在着太多可能性。
日本的一位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与赫尼根一样,喜欢记录很多习以为常的事物,他喜欢那些与他有缘分的小东西,他收藏它们,描绘它们,并用文字讲述它们。他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家里状况一样,这些朋友的家里也都摆满了那些普通又“无用”的玩意,他们甚至还“分赠遗物”,生前约定好哪一件物品在自己过世后赠与谁,并在物件上写明。妹尾河童的素描本上的东西五花八门,大到城市庙宇的设计,小到瑞士火车上的便当盒与曾经的香港地铁车票。在妹尾河童看来,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渊源。比如,他在“钥匙和锁”这一篇章里写道:“我对钥匙和锁开始感兴趣,差不多是从20年前在欧洲各地看到老镇上悬挂的钥匙形招牌而起的。在江户时期的日本也可以见到锁状的招牌,但那正恰是锁店的表示,可是在欧洲,钥匙状的招牌并不代表锁铺,而是旅馆。”自此,在妹尾河童的书中,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的钥匙他都有素描,江户时代的日本钥匙也有描绘,两者相比较,就会直观地感受到东西方的差异了。
蹲下与触摸的力量
对“物”的记录,慢慢成为流行的话题,在倡导创意的年代,追述一些既有事物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状态,也能从中找到不少的灵感。美国人詹姆斯·埃尔金斯的《视觉品味》就是一本探讨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的书。在书里,詹姆斯说:“要是我们停下来花时间看得更细心点会怎样呢?到时候,世界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出现我们从未觉察到的丰富色彩和形态……肩膀、脸容、树枝、沙子和青草,我们每天看到它们,又忽略它们。”
如果说,站在高处,能让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话,那么蹲下与触摸也能看到另一个世界。如今,在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徐玲玲告诉记者,她永远也忘不了上学的时候,北京大学的一位生物学老教授带着他们这些刚对生物有点入门知识的学生来到北京郊区的凤凰岭上住了一个星期的经历。“我们白天一路上行,曲着腿、探着身子看植物是如何迎着太阳坚强地自我生存,晚上,我们开着大灯,把一张白布挂在院子里,观察着飞蛾如何扑火,触摸着它们因为穿不过白布而焦躁颤抖的翅膀。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有零距离地亲近真实的它们,我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生命。”
正如詹姆斯所说的,我们曾经坐过的草地,除过的草,我们并没有真正注意过它们。在中山公园里,有多少游人从两排古树之间的林荫道间走过,但是却鲜有人过去自己看一看它们的树牌。如果有人走过去,也只是在树的枝杈的空隙间照相留影,而不会去轻轻地抚摸它们。
而对“物”的带有感情的细心观察往往能产生一些现实意义。日本企业咨询家细谷功关于“地头力”的管理哲学就是从土地中而来,这里的“地”可以直接代表着土地的肥沃程度。而中国的管理专家王育琨是从儿时成长的乡间地头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地头力”的管理哲学。而这套管理哲学得到了很多国内知名企业家的认同。王育琨认为麦苗破土而出时所爆发出的强劲力量可以比喻成公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他认为一个公司的强盛,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地头力”是否强劲,在于公司是不是建构在“地头力”的基础上。强劲的“地头力”在这个时代可以应对很多突如其来的改变。
手绘与简单叙述的流行
在博客与微博的时代,很多人都更加重视起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们更在意事物在自己头脑中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在表现这种印象的时候,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在体现着复制过程中的创意。
刘鹏(化名)至今都是一个喜欢自己手绘的人,他上学的时候喜欢画漫画,现在在出版社工作,还经常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一些自己的手绘作品。这些作品,从一本书到一双鞋,没有什么有“份量”的东西,但是刘鹏说:“我要经历一个再加工的过程,我的每幅手绘都在展现着我对每一样事物的喜好与意见。现在就连时尚界都把手绘加入设计元素中,用手绘的具有态度的模特替代真人,来展现珠宝和服装,我也想把这种方式引入到我们将要出版的新书中去。”
手绘的旁边往往都会有简短的批注,妹尾河童的素描本里有,英国人丹尼·格雷戈里搜集的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里也有。这些不规则的话语充斥在空白处,只有简单的意思,但是确是像门牌号和电话号码般的忠实的记录。在这些记录背后,是对所描绘事物存在意义的展现。
今年,一位美国教授带领着他的学生完成了一件事情,他们记录下了林肯公园里的每一棵树,并认为这是一个很“酷”的课题。在北京,树是能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承载回忆和带来健康感觉的事物,四合院的海棠,戒台寺的丁香,中山公园的古柏,朝阳公园年轻的杨柳,都是人们稀罕的,也不可或缺的城市成员。但是,当深秋,人们对光秃秃的树枝有几分感慨之外,也不会再有太多的留意了。
除了树,生活中任何司空见惯的事物,好似都难以引起人们的深究,它们过于简单,过于理所当然了。但是,当像了解一个人一样,近距离地去看它们,去了解它们,去和它们对话,也许能发现一个一个有趣的小世界吧,同时,也能更加了解自己吧。
小事物打开宽阔视界
那位美国教授名叫赫尼根,一年多来,他在负责德保尔大学的这一环境科学项目。“林肯公园里有多少棵树?”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有多少软糖在糖罐子里’的游戏”,赫尼根说,“但是,当做完的时候,我想应该有一万棵树吧。”从2009年5月开始,他和4个学生就开始在林肯公园内的好莱坞大道从南向北徘徊。他们近距离地看每一棵树,记录着关于树的信息:品种、位置、尺寸,健康状况等等。“我很幸运可以做这样的课题”,他说,“为了这个题目,我们每天都很早起床。我们在这个课题中可以研究昆虫、动物、人与树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它们在人的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赫尼根把他们的课题叫做“深地图”,寓意着他们像在描绘着一幅扎根于地下的地图。赫尼根说,很多生态学家都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城市和郊区,但他却认为这里存在着太多可能性。
日本的一位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与赫尼根一样,喜欢记录很多习以为常的事物,他喜欢那些与他有缘分的小东西,他收藏它们,描绘它们,并用文字讲述它们。他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家里状况一样,这些朋友的家里也都摆满了那些普通又“无用”的玩意,他们甚至还“分赠遗物”,生前约定好哪一件物品在自己过世后赠与谁,并在物件上写明。妹尾河童的素描本上的东西五花八门,大到城市庙宇的设计,小到瑞士火车上的便当盒与曾经的香港地铁车票。在妹尾河童看来,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渊源。比如,他在“钥匙和锁”这一篇章里写道:“我对钥匙和锁开始感兴趣,差不多是从20年前在欧洲各地看到老镇上悬挂的钥匙形招牌而起的。在江户时期的日本也可以见到锁状的招牌,但那正恰是锁店的表示,可是在欧洲,钥匙状的招牌并不代表锁铺,而是旅馆。”自此,在妹尾河童的书中,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的钥匙他都有素描,江户时代的日本钥匙也有描绘,两者相比较,就会直观地感受到东西方的差异了。
蹲下与触摸的力量
对“物”的记录,慢慢成为流行的话题,在倡导创意的年代,追述一些既有事物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状态,也能从中找到不少的灵感。美国人詹姆斯·埃尔金斯的《视觉品味》就是一本探讨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的书。在书里,詹姆斯说:“要是我们停下来花时间看得更细心点会怎样呢?到时候,世界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出现我们从未觉察到的丰富色彩和形态……肩膀、脸容、树枝、沙子和青草,我们每天看到它们,又忽略它们。”
如果说,站在高处,能让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话,那么蹲下与触摸也能看到另一个世界。如今,在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徐玲玲告诉记者,她永远也忘不了上学的时候,北京大学的一位生物学老教授带着他们这些刚对生物有点入门知识的学生来到北京郊区的凤凰岭上住了一个星期的经历。“我们白天一路上行,曲着腿、探着身子看植物是如何迎着太阳坚强地自我生存,晚上,我们开着大灯,把一张白布挂在院子里,观察着飞蛾如何扑火,触摸着它们因为穿不过白布而焦躁颤抖的翅膀。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有零距离地亲近真实的它们,我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生命。”
正如詹姆斯所说的,我们曾经坐过的草地,除过的草,我们并没有真正注意过它们。在中山公园里,有多少游人从两排古树之间的林荫道间走过,但是却鲜有人过去自己看一看它们的树牌。如果有人走过去,也只是在树的枝杈的空隙间照相留影,而不会去轻轻地抚摸它们。
而对“物”的带有感情的细心观察往往能产生一些现实意义。日本企业咨询家细谷功关于“地头力”的管理哲学就是从土地中而来,这里的“地”可以直接代表着土地的肥沃程度。而中国的管理专家王育琨是从儿时成长的乡间地头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地头力”的管理哲学。而这套管理哲学得到了很多国内知名企业家的认同。王育琨认为麦苗破土而出时所爆发出的强劲力量可以比喻成公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他认为一个公司的强盛,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地头力”是否强劲,在于公司是不是建构在“地头力”的基础上。强劲的“地头力”在这个时代可以应对很多突如其来的改变。
手绘与简单叙述的流行
在博客与微博的时代,很多人都更加重视起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们更在意事物在自己头脑中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在表现这种印象的时候,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在体现着复制过程中的创意。
刘鹏(化名)至今都是一个喜欢自己手绘的人,他上学的时候喜欢画漫画,现在在出版社工作,还经常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一些自己的手绘作品。这些作品,从一本书到一双鞋,没有什么有“份量”的东西,但是刘鹏说:“我要经历一个再加工的过程,我的每幅手绘都在展现着我对每一样事物的喜好与意见。现在就连时尚界都把手绘加入设计元素中,用手绘的具有态度的模特替代真人,来展现珠宝和服装,我也想把这种方式引入到我们将要出版的新书中去。”
手绘的旁边往往都会有简短的批注,妹尾河童的素描本里有,英国人丹尼·格雷戈里搜集的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里也有。这些不规则的话语充斥在空白处,只有简单的意思,但是确是像门牌号和电话号码般的忠实的记录。在这些记录背后,是对所描绘事物存在意义的展现。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