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浪花一朵
0
0
0
说点什么...
发送
北京等(7)
找寻街头巷陌的剃须“老字号”
“呲呲……”当棉花一般柔软又有弹性的剃须泡沫涂满客人的脸时,四联美发的理发师小李开始从上到下按摩起来。待泡沫浸湿面部后,小李又搭上了一块儿热毛巾:“等热毛巾把胡子敷软了我就给你刮脸。”几分钟后,小李拿开毛巾,清凉的刀片开始在面部从左向右滑动起来,就像是一丝略带凉意的秋风拂面,清爽自在。“好了,给您抹点儿擦脸油,回去注意别搓下巴。”这些熟悉的话语是否勾起了您久违的记忆,那么随着记者的脚步带您找寻一下那些熟悉的场景和那些剃须老字号们的前世今生吧。
传承至今:北京四联美发
说到中华老字号的理发剃须店,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四联美发不可不提。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新、紫罗兰、云裳和湘铭四家上海当时当地著名的美发店来到了北京,在王府井金鱼胡同联合开设了一个美发店,由于是四家联合,故取名为“四联”。
当时的北京十分流行剃头剃须,喝一杯浓茶、半躺在胡同口剃头担子的椅子上享受一下刮刀的乐趣是每一个老北京男人的最爱,于是四联美发很自然地就把剃须当作了主要业务之一。半个世纪过去了,四联美发依旧延续着剃须服务。用老顾客张国庆的话说:“还是简约的装修,还是老式的手法,甚至还是一些老顾客和老理发师,只是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技术更加娴熟了。”
下落不明:老北京天星理发馆
60多年前,在北京东四隆福寺街上有一个“天星理发馆”,它算是比较早引入新式烫发、新发型的理发馆之一,也是将传统剃头刮脸和新式理发结合比较好的理发馆之一。但如今,天星已经消失在原址上,或许是它不声不响地迁至别处,又或许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渐渐隐退,但不管怎样,它依然是许多老北京人记忆中的里程碑。
一位老北京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理发馆:“坐北朝南,两间门脸,高台阶。屋子里装潢新颖阔气,门外墙上整天转着红蓝白三色的走马灯。屋内一张白漆的理发椅又宽又大,能升能降,能躺下。前面是一个白瓷池子,上面搭着几条热毛巾,旁边放着两个暖瓶和一个脸盆,一个铁盒里放着剃须的工具,当师傅长啸一声,你就可以闭上眼睛享受刮脸了……”
老而不土:上海南京美发
在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南京、新新、华安算是比较惹眼并且资格比较老的理发店了,尤其南京美发,70年前就扎根这里,被认为是资格最老的理发店,但是70年前的南京美发店的服务却并不古板。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南京美发在提供传统剃头刮脸服务的同时,还推出了面部按摩等服务,由于风格得体,并且跟随时尚较紧,一直很受大家的欢迎。而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南京美发也成立了公司,并且1994年和2003年两次对店面进行装修,保留了古味的同时又增添了时尚的气息和细腻的感觉。
名流场所:天津南京美发
天津也有南京美发,但和上海的并不是一家,虽然两个店里的师傅有过数次交流。20世纪30年代的《北洋画报》上记载,天津的南京美发创建于1934年8月2日,当时只有一层为店面,共30多平方米,六七张椅子。几次扩建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增加为520平方米,成为当地最大的理发店。
天津南京美发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很多社会名流都习惯在这里享受理发和剃须服务。从曹锟、孙传芳、张学良、鹿钟麟到马连良、谭富英,他们都很认可这里师傅细腻的手法。几十年过去了,这里建成了四层小楼,颇有些贵族气质,同样,老式的转椅、剃须师身上的白大褂还有细腻的手法足可以让你当一回20世纪的天津名流。
指间功夫:武汉长生堂美发
武汉“长生堂”创建于1911年,由江南镇扬州剃头匠张聚年开设,他为了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求生,故取名为“长生堂”。后来由于长生堂地处法租界,就吸引了很多租界官员、外国海军和达官贵人来这里,他们胡须茂盛,对剃须有着不同的需求,于是长生堂也渐渐地形成了从欧洲风格中吸取灵感、塑造具有中国味道的发型和胡型的风格,并且在塑型过程中不需要吹风机,仅靠手指上的功夫就能修剪出顾客需要的形状。
后来,长生堂经过六次的扩建装修,目前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
记忆情怀:银川大光明理发店
这是一个随着历史进程消逝了的大众理发剃须店。20世纪50年代,由于支援西部的人数众多,便有了众多理发剃须店,“大光明”就是其中之一。在发展的40多年中,“大光明理发店”一直秉承大众化的风格,于是在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的今天,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在1998年的拆迁中退出市场。
然而,银川市的大街小巷仍旧有众多挂着“大光明理发店”牌子的小店,而店主大多都是原大光明理发店的员工,同样,他们也继承了老店的传统:大众化的风格和低廉的价格。张老就是其中一位,在老店解散后,他花费450元购买了三张老店的理发椅。走进店面,似乎又回到了30年前:一排整齐的剃刀,三把老式理发椅,身穿白大褂的老张给满脸肥皂沫的顾客刮脸,边刮还边和顾客聊家常。
朴实老店:西安雅华理发店
这是一个由个体挑担理发匠发展而来的理发剃须店。1953年,几个个体理发匠凑在一起成立了合作社,1958年又成立了“陵园路理发店”。后经几次改名,最后叫“雅华”。据了解,雅华坐落在西安市含光路北段。店内没有豪华的装饰,甚至看上去还稍显陈旧,但是这里的师傅基本上都是老个体理发匠手把手亲自带出来的,有的是子女,有的是学了几十年的学徒,所以手法都十分娴熟。或许在这里你感受不到奢华,但是你却能感受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原始的状态。
古城古店:江苏泰州紫罗兰理发店
在历史的变迁中,多少老店来了又去,在古城泰州里便有这样一个。20世纪30年代,紫罗兰、新雅、大华、芙蓉和凤凰五个理发店出现在古城中,而紫罗兰又以手法精巧而名声最旺。当时店内虽然只有三张木椅和三张铁椅,但是店面的装修却很讲究,古朴的风格中显示了古城的古韵。为了提供更好的理发剃须服务,店主还特意从法国、日本等国家和上海等国内地区引进人才,并且还为顾客倒茶、递烟、送报纸和刊物,夏天递凉毛巾,冬天送热毛巾,让顾客擦脸擦手。这在当时来看绝对是超前的服务理念。
然而,这样曾经先进的老店却也难逃消逝的命运,1993年,紫罗兰由于拆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另注:五一路上还有一家紫罗兰美发,但是并不是这家老店。)
老店新解:广州同在屋檐下
在广州花都故乡里文化村中,有这样一栋古香古色的楼,楼门口挂着一块匾,边上清楚地写着:老行当,同在屋檐下。跨进门,一张20世纪70年代理发店里的理发椅顿现眼前,椅子上面的天花板上装了几片布帘,并用一根绳子控制其摆动以扇出凉爽的风。据说旧时有钱人天热时来这里理发剃须会花钱雇一名孩童来扇动布帘。当剃头匠披上白大褂时,剃头刮脸的一条龙服务就开始了:剃头匠先是一卷一卷地剃发,再是一刀一刀地修发,而后便是拿热烘烘的毛巾连擦几遍脸,再涂上泡沫轻轻地刮脸。
你也许会认为这是几十年前的情形,错了,现在你就能享受到这样古朴的服务,因为这里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点,而这里所有的老行当都因此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生存的意义。
追根溯源:老济南券门巷里的老店
说到剃须,在中国似乎从来就与剃头分不开,追根溯源,在老济南的券门巷里有一个罗祖祠,这里供奉的就是被认为剃头祖宗的罗道士。相传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因生头疮而迁怒众多剃头匠,罗道士为解大家危机进宫为雍正剃头,因手艺好而并未被迁怒,而且更神奇的是不久后雍正的头疮痊愈了,皇帝龙颜大悦之余便钦赐罗道士的剃头器具为“伴朝銮驾小执事”。后来,罗道士死后,剃头匠将其贡为祖宗,为其修建罗祖祠,并且还在每年农历7月13日罗道士诞辰日去纪念他。
后来,周围建立起了不少理发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些师傅使用剃刀的本事却都是一流的,不管是剃头还是刮脸都如清风拂面一般,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给老祖宗丢人啊!”
2011-01-01发布拍摄于2018-03-14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