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大教堂
芬兰人心目中的圣地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人人都知道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Helsingin Tuomiokirkko(赫尔辛基大教堂。亦称:赫尔辛基主教座堂)。它美丽壮观,倍受世人青睐,每年参观人数 35 万以上。可鲜为人知的是,它背后竟藏着那么多的历史故事。

200 多年前,公元 1808 年,一场战火烧掉了几乎 1/4 赫尔辛基城。美丽而弱小的芬兰,夹在两个列强之间,成为瑞典王国和俄罗斯沙皇厮杀的牺牲品。这场战争称:大北方战争,最终以瑞典战败而告终。1809 年,瑞典把统治了 600 多年的芬兰割让给了沙皇俄国。

芬兰不喜欢长期折磨自己的瑞典,也不喜欢另一个野蛮的近邻。对于上帝抛来的新主人,既抱有一丝幻想,又充满惆怅。当沙皇尼古拉一世用安抚手段承诺芬兰自治时,芬兰人真是感恩涕零,山呼万岁,甚至不惜为沙皇立碑膜拜。

1814 年,负责战后重建的官员 Johan A. Ehrenström(1762~1847)在寻找人才的过程中,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德国建筑设计师 Carl L. Engel(卡尔·恩格尔)。后者 28 岁离开德国谋生,30 岁任爱沙尼亚塔林的建筑主管,36 岁来到芬兰图尔库,37 岁受聘俄国圣彼得堡,38 岁(1816 年)被 Ehrenström 举荐成功。他最后放弃了回故乡的打算,来到赫尔辛基任建筑师。

1818 年,他提交了重建赫尔辛基的初步规划设计。1824 年,46 岁的他由首席建筑师成长为芬兰建筑设计局主管,负责整个芬兰的公共建筑。1830 年,他制定出详细方案,要在 1727 年建造的以瑞典女王 Ulrika Eleonora 命名的教堂 Ulrika Eleonoran Kirkko(后被拆除)所在地,重新建设一个广场,并配套建设以大教堂为主的若干建筑,形成一个新的首都中心。很快,方案得到了沙皇的批准,新的建筑群开工了。

1852 年,这座新古典主义大教堂拔地而起。它呈对称希腊十字形,中央圆顶的海拔高度为 80 米,从海上远远就能看到。它坐落在被命名为 Senaatintori(议院广场)的北侧,广场西侧是赫尔辛基大学主楼和国家图书馆,东侧是政府宫,它们形成了围绕广场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群。

走近观看,只见这座大教堂:乳白色的主体(因此俗称:白教堂),淡绿色的大小圆顶,希腊式的廊柱和三角楣,锌质的 12 圣徒雕像,60 米宽的百级石台阶,朴素简约的内饰,大气的管风琴,坐席能容纳 1300 人,地下室非常古典,台阶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配楼,……真可谓,结构精美,神圣高贵,气宇非凡。

虽然设计者 1840 年因病逝世而没能看到自己最终的杰作,但在继任者 Ernst B. Lohrmann 的努力和发扬下(增加了 12 圣徒雕像和 4 个小圆顶),这个新建筑群和广场从此成为赫尔辛基的市中心,也成为芬兰人心中的圣地。

从宗教角度讲,这座教堂还表达了广大芬兰人的信仰,因为 70% 的芬兰人都是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福音路德教会)的成员。建成后的大教堂不仅服务于赫尔辛基大教区(Diocese of Helsinki),也是赫尔辛基的主教座堂,更是芬兰十大福音路德教堂之一。

除了正常的宗教活动,能在这里举行婚礼、葬礼、神学毕业典礼、或各种音乐会等活动,成为芬兰人的一种荣耀。大教堂的台阶是人们私人聚会的碰头之地,教堂前广场则经常有盛大集会。

大教堂落成之后,芬兰人虔诚地把它命名为:Nikolainkirkko (尼古拉教堂),既献给支持他们自治的开明沙皇 Nicholas I(尼古拉一世),也献给 St Nicholas(圣诞老人),直到 1917 年芬兰独立时才改名为: Suurkirkko(大教堂)。1959 年赫尔辛基大教区成立时,又更名为:Helsingin Tuomiokirkko (赫尔辛基大教堂)。

1894 年,大教堂落成 42 年之后,感恩的芬兰人在广场南端的中央竖起了一座铜质雕像,以纪念继续支持他们自治的沙皇 Alexander II(亚历山大二世)。这种 “感恩-自治” 的情节一直延续了两个世纪,哪怕是从芬兰独立到两国交恶开战,芬兰人都始终没有拆除那座雕像。因为芬兰民族成熟了,也更自信了,分得清什么是善意,什么是恶意;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利弊 ……
#芬兰
#芬兰旅游
#最美教堂
2021-01-122018-04-20
39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