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暹粒
巴空寺
吴哥建筑史诗的序曲—罗洛斯遗址
在吴哥王朝长达四百年的宏大建筑进程中,如果把通王城的建造作为顶点和高潮的话,罗洛斯则可以看作是整个吴哥建筑史诗的序曲和开端。

罗洛斯是高棉王朝迁都吴哥之前的首都。公元802年,号称“众王之王”的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802-835)通过征伐结束了古代高棉民族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在湄公河下游的磅湛建立了国都。第三位君主因陀罗跋摩一世(Jayavarman II)(877-889)将都城迁到洞里萨湖旁土壤肥沃的罗洛斯。

罗洛斯遗址主要由洛雷寺(Lolei)、神牛寺(Preah Ko)和巴空寺(Bakong)三座建筑组成。最先到的是洛雷寺,寺庙不大,且已破败不堪。除碑铭外,唯有红砖墙间砂岩雕刻的达拉帕拉(Dvarapala)依然守护着神庙,作为神庙的守护者,达拉帕拉和蒂娃妲都是吴哥最常见的装饰性雕塑。

再往前右手边是神牛寺。神牛寺建于因陀罗跋摩一世时期的公元879年,对应我国是唐僖宗乾符六年,此时,正是黄巢之乱扰攘神州之时。

神牛寺的雕刻与女王宫明显不同,这里建塔使用的原料是砖红壤,是一种黏土,刚从地下挖出来的时候,质地柔软,非常适合制作大型砖块。在烈日下曝晒后,便成为质地坚硬的建材,可作为耐久性建筑的主要材料。但原本土壤中饱满的水分与空气会因为干燥而消失,形成许多小孔,所以不适合在表面进行装饰性雕刻。但古时候高棉人会在外层糊上一层灰泥,然后在灰泥上进行雕刻。

从神牛寺出来沿路往下走,隔着护城河远远便能看到巴孔寺高耸的中央塔。

巴孔寺是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的国寺,是吴哥遗迹中的第一座“庙山”型建筑。这种建筑布局多源于印度教的曼陀罗图形,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中轴对称,主体神庙位于轴线的中央,一般建于逐层缩进的高大台基上。

庙山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壮丽和谐,通过连续不断的围合空间,达到庙宇的中心——也是神话世界的中心——须弥山,须弥山位于陆地的中心,是世界的轴心,无限的海洋围绕整个陆地,是众神的集聚之地。

沿着长长的神道逐层向上,巨大的人工阶坛代替了自然山势,第一层代表那伽,第二层代表金翅鸟,第三层代表罗刹,第四层代表夜叉,第五层则是神的居所。砂岩石的银灰色调让整座寺庙笼罩在一种庄严肃穆,大气恢宏的气场内。

巴孔寺曾经是一片废墟,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Maurice Glaize)历经七年的努力,才修复原貌。如今虽然寺庙严重损坏,但是庙里四周绿意盈盈的参天古树,记录着历史的断壁残砖,高高耸立的五层宝塔,依旧向后人展示着古庙神殿的风采。
2021-03-222021-03-22
27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