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携程App,查看高清大图
凯里
下司古镇
黔东南的“小上海”巧遇少数民族中“少数”

旅行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古镇情怀。北纬25°行最后一站将脚步停留在被人誉为“小上海”的黔东南下司古镇
“下司”地处清水江上游,是“古苗疆栈道”东线主线区域,是古时黄金水道的“末端良港”。岁月荏苒商人匆匆离去,却留下江南院落、徽派建筑、闽南建筑、西洋建筑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构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和文化。
古镇虽然历经沧桑,但仍拥有保持完好的禹王宫、福建会馆、下司古码头、江西会馆、广东会馆、阳明书院等一批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物。苗族的吊脚楼,侗族最具有标志的鼓楼,而西式的教堂在镇上也不突兀,真可说是海纳百川。
下司古镇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街道幽静,游客稀少,居民则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
走进古镇,环境清幽、古风依旧、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清风传雨、独享神韵。
沿着清水江的老街是一条笔直的路,在古镇,宽的是街,窄的是巷。我的步履重重地踏在古镇老街青石铺就的地面上,就像触摸着逝去的岁月;而发出清脆悦耳的“咚咚”声,似乎融入了石桥下静静的清水江水里,探向远方……  
走近一家蜡染店,思绪突然被门口一位带方巾花帽,帽边贯以珠缨的婆婆级老妇的招呼打断,她头顶绾的椎脊形状发髻,高有十二厘米,直径五厘米,上身绒衣中露出艳丽花巾。她面容清秀,她那令人可亲可敬的微笑带领我走进了店门。
这几年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村寨,仅此行就邂逅了布依族、苗族和侗族,可她这身衣着装束真特别,上前一打听又引出了的一段敲黑板的涨姿势。
阿婆拿出一本厚厚的《贵州 イ革家民族研究文选》(“亻”加“革”成一字,就是此民族称谓),这本附有费孝通先生经实地调查后向党中央、毛主席作的报告中指岀“イ革兜是位于黔东的一个民族”。后来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也曾把イ革族(当时写为イ革兜)列为当时中国已承认的54个少数民族之一。可历史延续,如今イ革人未被承认列为一种少数民族,イ革人的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的填写,明确地把“苗族”的称谓从イ革家人民的头上“修正”掉,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イ革家人”。
イ革家是水稻民族,现有五、六万人口;手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花、银器、石器、乐器和竹器编织。蜡染革家蜡染历史悠久,以图案均匀、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著称于世。曾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展出。
度娘这样说 —— “イ革族("イ革"念做gě),中国官方称为“イ革家人”。是位于贵州的少数民族的分支,已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中国56个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民族,甚至以为不存在。”
这就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喀纳斯的“图瓦人”和珠峰下的“夏尔巴人”一样,真真正正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值得去的古镇古村
#自驾好时光
#小众免费打卡地推荐
2021-03-292021-03-28
248
打开携程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