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等(8)
世界魔鬼城等(7)
宛如仙境的美丽新疆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strong>新疆国道风光</strong>
正如“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歌词所写的那样,行走在秋季的新疆,金色的草原、大片的白桦、成群的牛羊、苍茫的雪山等不同的景致轮番出现。尤其是217和218国道,沿着国道前行,一道道美景就像一幅幅画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strong>乌尔禾魔鬼城</strong>
北距克拉玛依市约100公里处,有一经过长期风蚀而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风蚀奇特景观,被人们称魔鬼城。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砂岩奇异形体,宛如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举目眺望,俨然是一座城堡巍然屹立于戈壁苍茫大漠之中。
由于风雨剥蚀,地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在起伏的山坡上,布满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更增添了几许神密色彩,内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大风乔来,黄沙遮天,大风在风城里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魔鬼城”因此面得名。
<strong>额尔齐斯大峡谷</strong>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流经区域留下了一串串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它流经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在此形成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大峡谷。激越的额尔齐斯河从峡谷深处发源,奔流西去,碧波荡漾,泉水相涌,两侧连绵的花岗岩群峰,排列有序、相映成趣,造就了这令人称奇的绝世地貌与风物,简直就是一山一景一世界。
素有"金山银水"之称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自古就不缺少赞叹:"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独啸夜光球。"这是元代大诗人丘处机描绘额尔齐斯河的诗作。面对阿尔泰山,同为元朝名仕的契丹才子耶律楚材有过这样的击节称赞:"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云覆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风光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
额尔齐斯大峡谷就是从可可托海开始的。从额河岸边的富蕴县城出发,转过108道弯的山路,绕过可可苏海湖,穿过可可托海镇,就进入到当地人所说的大东沟。
两岸分列着神钟山、飞来峰、骆驼峰、神象峰、神鹰峰、小石门、人头马面等无数个极具个性的奇峰怪石,俱是裸露的花岗岩石壁陡峻。更奇特的是,那些奇异多姿的山峰多呈钟状、穹状、锥状。
山峰表面,多有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这些独特的花岗岩石峰,与峡谷内以杉树、松树、桦树和杨树为主的森林和叠石湍流的额河相得益彰,自然勾勒出一幅幅粗朴、苍凉而静幽的山水画卷。
沿额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岗岩山峰,峰壁圆浑,形态多样,峰峰演绎着美丽的故事,堪称一百单八峰。更奇特的是这里的花岗岩山峰表面,多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瀑布化石。
奇特的山石地貌,是距今2.08-0.65亿年之间的燕山期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由于寒冬风化作用,像层层剥蛋壳一样,不断的拆离崩解垮塌,从而使山体山峰的表面形态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多呈钟状、穹状、锥状。
千姿百态的山峰中尤以相对高差365米的花岗岩奇峰—钟山,孤峰傲立,峭壁插云,悬崖逼水,为阿尔泰山景之最。瀑布化石、将军峰、倒靴峰、神象峰、雄鹰峰、骆驼峰等石峰,一步一景,叹为观止。象形石数不胜数,富龟石、海豹石、雄鹰回首、狼山等花岗岩巨石,形态万千,趣味无穷。
每年9月底10月,额尔齐斯大峡谷两侧层林尽染、秋意盎然,再加上蓝天、白云、绿水,美得一塌糊涂!
<strong>喀纳斯</strong>
喀纳斯,近几年可谓名声大噪。不计其数的照片和文字陆续出现在各大网站和杂志上,不少自驾活动和星空摄影摄影之旅也将此作为目的地之一。每年十月前后,整个喀纳斯层林尽染,成片的云杉、山杨、白桦相互交织,将连绵不绝的山体装饰的美轮美奂。
这里昼夜温差较大、阳光较为充足、天气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将这个景区照射得鲜艳亮丽;时而大雾弥漫、宛若仙境,层层雾气缭绕着树林和雪山。著名的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观鱼亭与喀纳斯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00多米,因处于观察“湖怪”的最佳位置,是唯一一个能驻足饱览喀纳斯美景的最佳平台。
喀纳斯的当地居民大多是蒙古族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蒙古东征大军在此遗留的部落。听图瓦艺人用“苏尔”吹奏即将消失的旋律,美丽的图瓦姑娘兴许还会为游客敬上一碗马奶酒。
<strong>月亮湾</strong>
月亮湾,美丽静谧,是喀纳斯的标志性景点。它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确是嵌在喀纳斯河上的一颗明珠。喀纳斯河床在这里形成几个由反“S”状弯河曲组成的半月牙河湾,被称之为“月亮湾”。
喀纳斯湖在这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犹如弯弯的月亮落入这林木葱茏的峡谷,令无数游人为之陶醉。因此,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胜地,从春季到秋季,从清晨到傍晚,在不同的气候作用和光线照耀下,一汪水月不停地改变着充满神秘魅力的颜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彩画面。
月亮湾河谷两侧,峰恋叠嶂,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森林是有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疣枝桦的混交林,夹杂着少量的西伯利亚云杉,落叶松的最大树龄约在120年左右。
站在比河面垂直高出60米的盘山道上鸟瞰月亮湾,感觉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令人若即若离,夺目牵魂。月亮湾的确美到了极致。只要看上一眼,她可能一生都会印在你的脑海,刻在你的心头。
深秋时节是月亮湾色彩最丰富景色最迷人的时候。山顶的雪和缥缈的雾是白色,山腰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白桦树的叶是金黄色,间杂其中的冷杉和云杉翠绿色,河水是翡翠色,九月底的月亮湾还有枫树的红叶映衬,简直就是上帝的调色板。
月亮湾蜿蜒于河谷间,水面平波如镜,在上下河湾内发育两个酷似脚印的小心滩,很是奇特,被当地人称为“神仙脚印”。关于两只巨大的脚印,传说是当年西海龙王收复河怪时所留下的脚印,目的是用脚踩住河怪的经脉,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另一传说是讲嫦娥专门来此偷食这里的贡品—灵芝,差点儿误了升天的时间,匆忙奔月时留下的足迹;还有传说称这是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追击敌人时健步如风留下的脚印。无论哪个传说都给喀纳斯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成吉思汗脚印河床两侧,有被水湮没的浅滩,这是因为下方的喀纳斯河右岸发生过一次大崩塌,堵塞了喀纳斯河,虽然这道天然堤坝后来被河水冲决,但河中仍残留着崩塌石块堆积的河心滩,它使月亮湾水位升高,河床增宽,“成吉思汗足印”其实就是河中两块还没有被淹没的脚掌形草滩。
月亮湾旁边的山腰上,还有一户孤独的人家,真是远离尘嚣、身处桃源啊。
<strong>卧龙湾</strong>
卧龙湾,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
卧龙湾,是由喀纳斯河在此长期侧蚀冲刷而形成一连串岸线曲折的河湾组成。河流在此,流速减缓, 水面柔波浮动。在Ω形河湾两侧发育两个半岛状平台,河曲上为月牙形平台。河湾内发育两个小心滩,像两个巨大的脚印。
传说是神仙也难以抗拒美景的诱惑,下凡赏景时所留。下游为卧龙湾平台,长800米,宽450米,面积3.6万平方米。登上东侧公路旁海拔1500米处的侧碛平台,俯视Ω形河曲全景,恰似一条蛟龙盘卧嬉水,卧龙湾由此得名。
卧龙湾风景区是夏季旅游避暑的极好处所,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地势平坦的平台草地上视野开阔,游人可在河谷茂密的森林中休息、赏景、乘凉,也可在小湖中泛舟或在岸边垂钓。卧龙湾风景如画,秀丽神奇,虽不如喀纳斯湖大气,但景致和神奇远胜于后者。
<strong>神仙湾</strong>
神仙湾,则是喀纳斯湖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处浅滩。这里的河水将森林和草地切分成一块块似连似断的小岛,湖面背光看去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洒落。由此也称它为“珍珠滩”。加上常有云雾缭绕,山景,湖水,树木相映,如临仙境,神仙湾由此得名。
它实际上就是喀纳斯河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片沼泽浅滩,在阳光照射下河水流光溢彩,连树上的叶子都随风摇曳、闪闪发光,乍看去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撒落。加上这里常有云雾缭绕、超凡脱俗、如梦如幻,使人看了如临仙境一般。
<strong>赛里木湖</strong>
其实,最初做计划时,赛里木湖便是吸引我去新疆的原因之一。从喀纳斯出来,专程经克拉玛依赶去赛里木湖。无奈雨一直下,一行人躲在毡房、围着火炉玩牌到深夜,气氛也算融洽。
第二天早起,果然,好雨刷出个好天气。当太阳渐渐升起,远处的雪山慢慢被照成了金色,岸边的牛羊浑身透着金光,暗淡的湖面也开始变蓝,一阵微风出来,湖面荡起了层层波纹,像一条条蓝色的丝绸,又像是一滴滴汇集在一起的蓝色眼泪。我只能用“美哭”此情此情。
<strong>白哈巴村</strong>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白哈巴”这个名词进入了我的脑海;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里的白桦林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宠儿。
白哈巴,这个中哈边境的小村庄,被称为西北第一村,位于中国的最西北,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每年9月底10月初,这里层林尽染、秋景怡人。金黄染红的桦林与墨绿的松林交互辉映,此起彼伏的雪山与广袤无垠的草甸相映成趣。
秋季的白哈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皑皑的雪山、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金色的草甸、缤纷的落叶,将这个边陲村落装饰得美轮美奂。无论是漫步村里,感受哈萨克族和图瓦人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游荡四周,欣赏正值金秋、色彩斑斓的美妙景致,都足以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白哈巴村四季风景迥异,自然景观丰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初春,林木吐翠、万物复苏、满山嫩绿娇人;盛夏,五彩的山花和苍翠的森林交错分布,姹紫嫣红;金秋,金黄染红的桦林与墨绿的松林交互辉映,极至之美;隆冬,玉树琼花,银装素裹,更加的突显了村庄的宁静和淳朴。
在白哈巴,你会忘记时间。每天睡到自然醒,围着村子转上一圈,吸着纯净空气,看着炊烟袅袅,与自然为友,和牛羊作伴。欣赏着那错落有致的村庄、黄绿相间的树林、云雾缭绕的雪山、悠哉进食的牛羊......不知不觉间,一天就已悄然结束。
白哈巴是个原始自然生态与古老传统文化共融的村落,一切都还保存着几百年来固有的原始风貌,以图瓦人为主。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金黄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里,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安宁、祥和。
村子坐落在一条沟谷之中,建在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台地上,依山傍水而立。该村的所有建筑均由原木筑成,以外观很古朴的小木楞屋为标志,具有欧式村寨的特色。房屋是清一色的尖顶木楞屋,墙体和顶棚用整根原木垒砌、拼接而成,顶部再用木板支撑成“人”字形的尖顶,可防雨防雪,以保证住房的安全。
顶棚和屋顶之间形成两头通风的尖阁,是储藏饲料和风干肉品的好地方。屋内家家户户都好像是工艺品陈列馆,炕上铺着花毡,墙上挂着刺绣的帐幔壁毯,地中央为精制的火炉。在落日的傍晚和雾气的清晨,炊烟袅袅飘荡,牛羊满坡,整个村落构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
山村的西北遥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的红、黄、绿、褐色,层林尽染,犹如一块调色板,加之映衬阿勒泰山的皑皑雪峰,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完美的油画。
这里的自然景观可与喀纳斯比拟,特别是秋天,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只见河谷内的杨树叶是金黄的,山脚下桦树的叶子是火红的,落叶松的针叶下缘是淡黄的,山岗上的草甸一片褐红,白雪覆盖的雪峰,蓝天上飘着几朵云彩,这样的风景,犹如置身于一位印象派油画大师以大自然为画布,绘出的一幅令人叹为观止巨作——童话世界。
这里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的第五号界碑。它是阿勒泰军分区的防区,白哈巴边防军是守卫在中国版图公鸡尾巴尖上的哨兵,因此被称作“西北第一哨”。如今,这里修建了一个位置较高的平台,近可俯瞰中哈边境的白桦林,远可眺望自然和谐的雪山村庄。
平台下,山谷间有一条贯穿白桦林的白哈巴河,是中哈界河。河的南侧是哈萨克斯坦,河的东侧是中国。尽管只有一河之隔,哈萨克斯坦那边的白桦林明显要比中国这边的要茂盛、密集、粗壮得多。
界碑身后的这道铁丝网叫界网,这是边境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防止人、牧民的牛羊越界。
<strong>哈萨克族婚礼</strong>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特殊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哈萨克族的婚礼就极其讲究传统习俗。这次去白哈巴,正好赶上了一个朋友的哈萨克朋友结婚,真乃幸事!当然,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不让陌生人参与,除非是有特别的邀请。因此,我们一行人就作为贵宾参与了这次婚礼,也是婚礼上仅有的几个汉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家庭实行封建家庭制,买卖婚姻较为普遍。穷苦牧民却拿不出彩礼,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换门亲”婚姻(用自己的女儿为儿子换媳妇,以成全双方儿子的婚事)。但同一部落互不通婚,若要通婚,其血缘关系必须超过七代以上方可。
由于两个部落之间距离较远,迎亲队伍必须很早就得出发,一是为了赶吉时,而是可以省去很多拦亲讨彩礼的麻烦。迎亲队伍一大早从新娘家出发,差不多得中午以后才能抵达新郎家。图为新郎的家属在焦急地等待迎亲队伍。
新郎家的老长辈,据说已90多岁高龄,如此喜庆的日子,也坚持站在门口迎接。
终于,迎亲队伍在喜庆的音乐声中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车队抵达院门口时,所有迎亲队伍下车。新娘也在伴娘的搀扶下走出了婚车,但新娘盖着盖头,且一直站在原地不动,并不像新郎家走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哈萨克的传统里,新娘嫁人,必须嫁妆先进门,等嫁妆摆放整齐后,新娘才能进屋。
新娘抵达门口时,新郎的家属会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亲年男女和小孩要去拾有喜气的食品,这种形式叫“恰秀”,意为祝福。新郎家人还要向新娘致以贴脸欢迎之礼。
新娘头上必须得一直带着这种类似盖头一样的东西,这是定亲之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持特”(三角巾、方巾)或戴“乌克”(毛头鹰羽毛)。
然后新娘会在伴娘们的陪同之下,在新房里待着,不能出门见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伴娘和伴郎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也就有了伴娘团和伴郎团,但伴娘和伴郎的人数肯定是一样的。是的,您没有看错,是伴娘团和伴郎团。据朋友介绍,他之前见过一次婚礼上有40对伴娘伴郎。何其庞大的伴娘团和伴郎团!
新房的大致布局,装饰显得很喜庆。木屋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住房之一,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种精巧别致的房屋。木屋的大小不等,有单间、套间和并排多间的.屋顶有“人”字形、倾斜式和平顶的,从屋顶到墙壁全部是用木头建造的,四壁的墙和屋顶都使木头错落有致地相互咬住,使其结实牢靠。
新娘和伴娘团虽然待在屋里不能出来见人,室外的帐篷搭建、桌椅摆放、蒸煮牛羊肉等准备工作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顶临时毡房里摆放着刚刚煮熟的牛羊肉,由刀工较好的男子将其切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如此热闹的日子,不光是亲戚朋友们的喜事,也是村子里的喜事。村长、邻居们也会前来捧场,就连小朋友也不会错过来粘粘喜气的机会。
在哈萨克的习俗里,新郎在婚礼当天同样需要干活,而且是脏活累活,一是证明自己是个勤劳能干的小伙子,也便于在岳父岳母面前展示一下自己。就像下图右侧的男子,你怎么也想不到他就是当天的男主角吧?
各种准备工作差不多之后,所有人会分屋子坐在一起聊天,直到晚饭时间,各种干果、点心才会端上桌子,大多数是新疆本地产的,诸如葡萄干、馓子、无花果等,还有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各种糖。
客人们边吃着点心、干果,边喝着奶茶、奶酒,边拉着家常,其乐融融。
新郎家人自己做的黄油
点心吃完,牛羊肉陆陆续续、大盘大盘地送了上来,由新郎的家人亲自用小刀片好,客人们直接用手拿着吃就行。
大家一致吃吃喝喝,一直要到23点多,才会在司仪的招呼下,逐渐进入婚礼现场,大家围着圆桌而坐,干果、牛羊肉、奶酒又端了上来,大家边吃边喝便等待新人的出场、婚礼的开始。
举行结婚典礼时,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父母毡房,举行“拜火”仪式,即由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这时。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都祝颂“新婚幸福”、“让祖先的灵魂保佑新娘”等吉利的贺词。
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不得不说的是,哈萨克婚礼上主婚人简直是多才多艺,不仅要能说会道,还得能唱会跳。这位主婚人用哈萨克语时而平说,时而高歌,节奏有序、声音高亢。虽然我完全听不懂,却也能感受出字里行间的满满的祝福。
即使在举行典礼时,新娘也得是一直盖着“盖头”。不过新郎新娘都早已换了服装,新郎西装革履,新娘则穿着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
紧接着,新娘的婆婆会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儿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捡“恰什吾”。
然后是伴娘团和伴郎团上前向新娘、新郎表示祝贺,并送上礼物。
接下来,便是双方父母上前互相赠送改口礼,并相互拥抱。新郎的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会代表家长们发表讲话,当然,我还是听不懂,我想无外乎是祝福新人、感谢亲朋好友之类的吧。
在欢笑声中,主婚人又唱起“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的面容。歌中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
家长讲完话之后,婚礼仪式也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在美妙的哈萨克民乐中,大家翩翩起舞,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当然,作为现场仅有的几个汉人,不少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朋友过来邀请我们跳舞。虽然根本不会他们的舞蹈,但也不好意思拒绝,便在音乐中跟着他们手舞足蹈,那感觉真妙!
这种吃喝唱跳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天亮,然后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strong>新疆国道风光</strong>
正如“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歌词所写的那样,行走在秋季的新疆,金色的草原、大片的白桦、成群的牛羊、苍茫的雪山等不同的景致轮番出现。尤其是217和218国道,沿着国道前行,一道道美景就像一幅幅画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strong>乌尔禾魔鬼城</strong>
北距克拉玛依市约100公里处,有一经过长期风蚀而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风蚀奇特景观,被人们称魔鬼城。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砂岩奇异形体,宛如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举目眺望,俨然是一座城堡巍然屹立于戈壁苍茫大漠之中。
由于风雨剥蚀,地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在起伏的山坡上,布满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更增添了几许神密色彩,内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大风乔来,黄沙遮天,大风在风城里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魔鬼城”因此面得名。
<strong>额尔齐斯大峡谷</strong>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流经区域留下了一串串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它流经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在此形成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大峡谷。激越的额尔齐斯河从峡谷深处发源,奔流西去,碧波荡漾,泉水相涌,两侧连绵的花岗岩群峰,排列有序、相映成趣,造就了这令人称奇的绝世地貌与风物,简直就是一山一景一世界。
素有"金山银水"之称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自古就不缺少赞叹:"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独啸夜光球。"这是元代大诗人丘处机描绘额尔齐斯河的诗作。面对阿尔泰山,同为元朝名仕的契丹才子耶律楚材有过这样的击节称赞:"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云覆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风光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
额尔齐斯大峡谷就是从可可托海开始的。从额河岸边的富蕴县城出发,转过108道弯的山路,绕过可可苏海湖,穿过可可托海镇,就进入到当地人所说的大东沟。
两岸分列着神钟山、飞来峰、骆驼峰、神象峰、神鹰峰、小石门、人头马面等无数个极具个性的奇峰怪石,俱是裸露的花岗岩石壁陡峻。更奇特的是,那些奇异多姿的山峰多呈钟状、穹状、锥状。
山峰表面,多有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这些独特的花岗岩石峰,与峡谷内以杉树、松树、桦树和杨树为主的森林和叠石湍流的额河相得益彰,自然勾勒出一幅幅粗朴、苍凉而静幽的山水画卷。
沿额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岗岩山峰,峰壁圆浑,形态多样,峰峰演绎着美丽的故事,堪称一百单八峰。更奇特的是这里的花岗岩山峰表面,多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瀑布化石。
奇特的山石地貌,是距今2.08-0.65亿年之间的燕山期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由于寒冬风化作用,像层层剥蛋壳一样,不断的拆离崩解垮塌,从而使山体山峰的表面形态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多呈钟状、穹状、锥状。
千姿百态的山峰中尤以相对高差365米的花岗岩奇峰—钟山,孤峰傲立,峭壁插云,悬崖逼水,为阿尔泰山景之最。瀑布化石、将军峰、倒靴峰、神象峰、雄鹰峰、骆驼峰等石峰,一步一景,叹为观止。象形石数不胜数,富龟石、海豹石、雄鹰回首、狼山等花岗岩巨石,形态万千,趣味无穷。
每年9月底10月,额尔齐斯大峡谷两侧层林尽染、秋意盎然,再加上蓝天、白云、绿水,美得一塌糊涂!
<strong>喀纳斯</strong>
喀纳斯,近几年可谓名声大噪。不计其数的照片和文字陆续出现在各大网站和杂志上,不少自驾活动和星空摄影摄影之旅也将此作为目的地之一。每年十月前后,整个喀纳斯层林尽染,成片的云杉、山杨、白桦相互交织,将连绵不绝的山体装饰的美轮美奂。
这里昼夜温差较大、阳光较为充足、天气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将这个景区照射得鲜艳亮丽;时而大雾弥漫、宛若仙境,层层雾气缭绕着树林和雪山。著名的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观鱼亭与喀纳斯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00多米,因处于观察“湖怪”的最佳位置,是唯一一个能驻足饱览喀纳斯美景的最佳平台。
喀纳斯的当地居民大多是蒙古族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蒙古东征大军在此遗留的部落。听图瓦艺人用“苏尔”吹奏即将消失的旋律,美丽的图瓦姑娘兴许还会为游客敬上一碗马奶酒。
<strong>月亮湾</strong>
月亮湾,美丽静谧,是喀纳斯的标志性景点。它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确是嵌在喀纳斯河上的一颗明珠。喀纳斯河床在这里形成几个由反“S”状弯河曲组成的半月牙河湾,被称之为“月亮湾”。
喀纳斯湖在这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犹如弯弯的月亮落入这林木葱茏的峡谷,令无数游人为之陶醉。因此,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胜地,从春季到秋季,从清晨到傍晚,在不同的气候作用和光线照耀下,一汪水月不停地改变着充满神秘魅力的颜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彩画面。
月亮湾河谷两侧,峰恋叠嶂,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森林是有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疣枝桦的混交林,夹杂着少量的西伯利亚云杉,落叶松的最大树龄约在120年左右。
站在比河面垂直高出60米的盘山道上鸟瞰月亮湾,感觉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令人若即若离,夺目牵魂。月亮湾的确美到了极致。只要看上一眼,她可能一生都会印在你的脑海,刻在你的心头。
深秋时节是月亮湾色彩最丰富景色最迷人的时候。山顶的雪和缥缈的雾是白色,山腰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白桦树的叶是金黄色,间杂其中的冷杉和云杉翠绿色,河水是翡翠色,九月底的月亮湾还有枫树的红叶映衬,简直就是上帝的调色板。
月亮湾蜿蜒于河谷间,水面平波如镜,在上下河湾内发育两个酷似脚印的小心滩,很是奇特,被当地人称为“神仙脚印”。关于两只巨大的脚印,传说是当年西海龙王收复河怪时所留下的脚印,目的是用脚踩住河怪的经脉,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另一传说是讲嫦娥专门来此偷食这里的贡品—灵芝,差点儿误了升天的时间,匆忙奔月时留下的足迹;还有传说称这是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追击敌人时健步如风留下的脚印。无论哪个传说都给喀纳斯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成吉思汗脚印河床两侧,有被水湮没的浅滩,这是因为下方的喀纳斯河右岸发生过一次大崩塌,堵塞了喀纳斯河,虽然这道天然堤坝后来被河水冲决,但河中仍残留着崩塌石块堆积的河心滩,它使月亮湾水位升高,河床增宽,“成吉思汗足印”其实就是河中两块还没有被淹没的脚掌形草滩。
月亮湾旁边的山腰上,还有一户孤独的人家,真是远离尘嚣、身处桃源啊。
<strong>卧龙湾</strong>
卧龙湾,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
卧龙湾,是由喀纳斯河在此长期侧蚀冲刷而形成一连串岸线曲折的河湾组成。河流在此,流速减缓, 水面柔波浮动。在Ω形河湾两侧发育两个半岛状平台,河曲上为月牙形平台。河湾内发育两个小心滩,像两个巨大的脚印。
传说是神仙也难以抗拒美景的诱惑,下凡赏景时所留。下游为卧龙湾平台,长800米,宽450米,面积3.6万平方米。登上东侧公路旁海拔1500米处的侧碛平台,俯视Ω形河曲全景,恰似一条蛟龙盘卧嬉水,卧龙湾由此得名。
卧龙湾风景区是夏季旅游避暑的极好处所,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地势平坦的平台草地上视野开阔,游人可在河谷茂密的森林中休息、赏景、乘凉,也可在小湖中泛舟或在岸边垂钓。卧龙湾风景如画,秀丽神奇,虽不如喀纳斯湖大气,但景致和神奇远胜于后者。
<strong>神仙湾</strong>
神仙湾,则是喀纳斯湖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处浅滩。这里的河水将森林和草地切分成一块块似连似断的小岛,湖面背光看去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洒落。由此也称它为“珍珠滩”。加上常有云雾缭绕,山景,湖水,树木相映,如临仙境,神仙湾由此得名。
它实际上就是喀纳斯河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片沼泽浅滩,在阳光照射下河水流光溢彩,连树上的叶子都随风摇曳、闪闪发光,乍看去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撒落。加上这里常有云雾缭绕、超凡脱俗、如梦如幻,使人看了如临仙境一般。
<strong>赛里木湖</strong>
其实,最初做计划时,赛里木湖便是吸引我去新疆的原因之一。从喀纳斯出来,专程经克拉玛依赶去赛里木湖。无奈雨一直下,一行人躲在毡房、围着火炉玩牌到深夜,气氛也算融洽。
第二天早起,果然,好雨刷出个好天气。当太阳渐渐升起,远处的雪山慢慢被照成了金色,岸边的牛羊浑身透着金光,暗淡的湖面也开始变蓝,一阵微风出来,湖面荡起了层层波纹,像一条条蓝色的丝绸,又像是一滴滴汇集在一起的蓝色眼泪。我只能用“美哭”此情此情。
<strong>白哈巴村</strong>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白哈巴”这个名词进入了我的脑海;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里的白桦林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宠儿。
白哈巴,这个中哈边境的小村庄,被称为西北第一村,位于中国的最西北,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每年9月底10月初,这里层林尽染、秋景怡人。金黄染红的桦林与墨绿的松林交互辉映,此起彼伏的雪山与广袤无垠的草甸相映成趣。
秋季的白哈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皑皑的雪山、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金色的草甸、缤纷的落叶,将这个边陲村落装饰得美轮美奂。无论是漫步村里,感受哈萨克族和图瓦人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游荡四周,欣赏正值金秋、色彩斑斓的美妙景致,都足以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白哈巴村四季风景迥异,自然景观丰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初春,林木吐翠、万物复苏、满山嫩绿娇人;盛夏,五彩的山花和苍翠的森林交错分布,姹紫嫣红;金秋,金黄染红的桦林与墨绿的松林交互辉映,极至之美;隆冬,玉树琼花,银装素裹,更加的突显了村庄的宁静和淳朴。
在白哈巴,你会忘记时间。每天睡到自然醒,围着村子转上一圈,吸着纯净空气,看着炊烟袅袅,与自然为友,和牛羊作伴。欣赏着那错落有致的村庄、黄绿相间的树林、云雾缭绕的雪山、悠哉进食的牛羊......不知不觉间,一天就已悄然结束。
白哈巴是个原始自然生态与古老传统文化共融的村落,一切都还保存着几百年来固有的原始风貌,以图瓦人为主。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金黄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里,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安宁、祥和。
村子坐落在一条沟谷之中,建在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台地上,依山傍水而立。该村的所有建筑均由原木筑成,以外观很古朴的小木楞屋为标志,具有欧式村寨的特色。房屋是清一色的尖顶木楞屋,墙体和顶棚用整根原木垒砌、拼接而成,顶部再用木板支撑成“人”字形的尖顶,可防雨防雪,以保证住房的安全。
顶棚和屋顶之间形成两头通风的尖阁,是储藏饲料和风干肉品的好地方。屋内家家户户都好像是工艺品陈列馆,炕上铺着花毡,墙上挂着刺绣的帐幔壁毯,地中央为精制的火炉。在落日的傍晚和雾气的清晨,炊烟袅袅飘荡,牛羊满坡,整个村落构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
山村的西北遥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的红、黄、绿、褐色,层林尽染,犹如一块调色板,加之映衬阿勒泰山的皑皑雪峰,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完美的油画。
这里的自然景观可与喀纳斯比拟,特别是秋天,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只见河谷内的杨树叶是金黄的,山脚下桦树的叶子是火红的,落叶松的针叶下缘是淡黄的,山岗上的草甸一片褐红,白雪覆盖的雪峰,蓝天上飘着几朵云彩,这样的风景,犹如置身于一位印象派油画大师以大自然为画布,绘出的一幅令人叹为观止巨作——童话世界。
这里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的第五号界碑。它是阿勒泰军分区的防区,白哈巴边防军是守卫在中国版图公鸡尾巴尖上的哨兵,因此被称作“西北第一哨”。如今,这里修建了一个位置较高的平台,近可俯瞰中哈边境的白桦林,远可眺望自然和谐的雪山村庄。
平台下,山谷间有一条贯穿白桦林的白哈巴河,是中哈界河。河的南侧是哈萨克斯坦,河的东侧是中国。尽管只有一河之隔,哈萨克斯坦那边的白桦林明显要比中国这边的要茂盛、密集、粗壮得多。
界碑身后的这道铁丝网叫界网,这是边境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防止人、牧民的牛羊越界。
<strong>哈萨克族婚礼</strong>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特殊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哈萨克族的婚礼就极其讲究传统习俗。这次去白哈巴,正好赶上了一个朋友的哈萨克朋友结婚,真乃幸事!当然,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不让陌生人参与,除非是有特别的邀请。因此,我们一行人就作为贵宾参与了这次婚礼,也是婚礼上仅有的几个汉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家庭实行封建家庭制,买卖婚姻较为普遍。穷苦牧民却拿不出彩礼,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换门亲”婚姻(用自己的女儿为儿子换媳妇,以成全双方儿子的婚事)。但同一部落互不通婚,若要通婚,其血缘关系必须超过七代以上方可。
由于两个部落之间距离较远,迎亲队伍必须很早就得出发,一是为了赶吉时,而是可以省去很多拦亲讨彩礼的麻烦。迎亲队伍一大早从新娘家出发,差不多得中午以后才能抵达新郎家。图为新郎的家属在焦急地等待迎亲队伍。
新郎家的老长辈,据说已90多岁高龄,如此喜庆的日子,也坚持站在门口迎接。
终于,迎亲队伍在喜庆的音乐声中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车队抵达院门口时,所有迎亲队伍下车。新娘也在伴娘的搀扶下走出了婚车,但新娘盖着盖头,且一直站在原地不动,并不像新郎家走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哈萨克的传统里,新娘嫁人,必须嫁妆先进门,等嫁妆摆放整齐后,新娘才能进屋。
新娘抵达门口时,新郎的家属会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亲年男女和小孩要去拾有喜气的食品,这种形式叫“恰秀”,意为祝福。新郎家人还要向新娘致以贴脸欢迎之礼。
新娘头上必须得一直带着这种类似盖头一样的东西,这是定亲之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持特”(三角巾、方巾)或戴“乌克”(毛头鹰羽毛)。
然后新娘会在伴娘们的陪同之下,在新房里待着,不能出门见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伴娘和伴郎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也就有了伴娘团和伴郎团,但伴娘和伴郎的人数肯定是一样的。是的,您没有看错,是伴娘团和伴郎团。据朋友介绍,他之前见过一次婚礼上有40对伴娘伴郎。何其庞大的伴娘团和伴郎团!
新房的大致布局,装饰显得很喜庆。木屋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住房之一,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种精巧别致的房屋。木屋的大小不等,有单间、套间和并排多间的.屋顶有“人”字形、倾斜式和平顶的,从屋顶到墙壁全部是用木头建造的,四壁的墙和屋顶都使木头错落有致地相互咬住,使其结实牢靠。
新娘和伴娘团虽然待在屋里不能出来见人,室外的帐篷搭建、桌椅摆放、蒸煮牛羊肉等准备工作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顶临时毡房里摆放着刚刚煮熟的牛羊肉,由刀工较好的男子将其切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如此热闹的日子,不光是亲戚朋友们的喜事,也是村子里的喜事。村长、邻居们也会前来捧场,就连小朋友也不会错过来粘粘喜气的机会。
在哈萨克的习俗里,新郎在婚礼当天同样需要干活,而且是脏活累活,一是证明自己是个勤劳能干的小伙子,也便于在岳父岳母面前展示一下自己。就像下图右侧的男子,你怎么也想不到他就是当天的男主角吧?
各种准备工作差不多之后,所有人会分屋子坐在一起聊天,直到晚饭时间,各种干果、点心才会端上桌子,大多数是新疆本地产的,诸如葡萄干、馓子、无花果等,还有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各种糖。
客人们边吃着点心、干果,边喝着奶茶、奶酒,边拉着家常,其乐融融。
新郎家人自己做的黄油
点心吃完,牛羊肉陆陆续续、大盘大盘地送了上来,由新郎的家人亲自用小刀片好,客人们直接用手拿着吃就行。
大家一致吃吃喝喝,一直要到23点多,才会在司仪的招呼下,逐渐进入婚礼现场,大家围着圆桌而坐,干果、牛羊肉、奶酒又端了上来,大家边吃边喝便等待新人的出场、婚礼的开始。
举行结婚典礼时,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父母毡房,举行“拜火”仪式,即由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这时。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都祝颂“新婚幸福”、“让祖先的灵魂保佑新娘”等吉利的贺词。
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不得不说的是,哈萨克婚礼上主婚人简直是多才多艺,不仅要能说会道,还得能唱会跳。这位主婚人用哈萨克语时而平说,时而高歌,节奏有序、声音高亢。虽然我完全听不懂,却也能感受出字里行间的满满的祝福。
即使在举行典礼时,新娘也得是一直盖着“盖头”。不过新郎新娘都早已换了服装,新郎西装革履,新娘则穿着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
紧接着,新娘的婆婆会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儿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捡“恰什吾”。
然后是伴娘团和伴郎团上前向新娘、新郎表示祝贺,并送上礼物。
接下来,便是双方父母上前互相赠送改口礼,并相互拥抱。新郎的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会代表家长们发表讲话,当然,我还是听不懂,我想无外乎是祝福新人、感谢亲朋好友之类的吧。
在欢笑声中,主婚人又唱起“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的面容。歌中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
家长讲完话之后,婚礼仪式也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在美妙的哈萨克民乐中,大家翩翩起舞,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当然,作为现场仅有的几个汉人,不少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朋友过来邀请我们跳舞。虽然根本不会他们的舞蹈,但也不好意思拒绝,便在音乐中跟着他们手舞足蹈,那感觉真妙!
这种吃喝唱跳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天亮,然后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2015-08-20发布拍摄于2018-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