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
雕版之乡文化行——福建连城四堡寻“四宝”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自驾小贴士
从厦门出发,走厦蓉高速,过龙岩市,到新泉镇拐入长深高速,往三明方向,到连城出口,进入省道204,直走就可到达四堡乡,全程约280公里,路况较好,用时约4个小时。特别提醒,长途驾车如只有一个司机,应必备红牛,以备不时之需。否则到了目的地什么玩的心情都没有,别让倦怠占上风是正经。
古镇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交通谈不上便利,经济也并不发达。然而,这里曾经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远近闻名,成为明清时期与北京、扬州、杭州齐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这里也是出版界屈指可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但其实,四堡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以及传统的“手工艺之乡”,四堡出名的并非只有雕版印刷,这里的打锡器传统技艺、古书坊和古廊桥等古代传统建筑加之雕版印刷,被并称为“四堡四宝”。
<strong>最后的雕版印刷</strong>
来到四堡,不能不去雕版印刷展览馆。四堡雕版展览馆设在雾阁村邹氏古祖祠,就在四堡乡政府的后面,里面保存着目前最完整的的古线装书和雕版印刷工具。
由于新印刷技术的冲击,四堡雕版印刷在辉煌了数百年后,于上世纪初逐渐地衰败了,1942年,四堡刻书终成“广陵绝响”,结束了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辉煌。如今的四堡雕版,更多的是为了保护与传承。
马力,是四堡仅有的两位雕版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雕版传人,马力很想振兴雕版产业,希望有一天,古老的雕版文化能再次焕发青春。但他清楚,雕版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绝然不同,雕版印刷是被淘汰的技术,现在已经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strong>飘逝的古书坊</strong>
四堡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三十几座,均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雾阁村和马屋村两地,古书坊建筑全部用耐火砖建成,防风防火,被称为“封火屋”。
看着如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书坊,使人不得不遥想四堡当年的辉煌。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盛于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曾建有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遍布于雾阁、马屋、上枧、严屋等村落。
虽然历史的车轮无法回转,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当年的盛世,然而,与其他三处印刷基地早已随着历史的湮灭消失殆尽相比,四堡奇迹般的存活依然令人欣慰,但也依然难逃落寞的命运。所以来到这里,走走停停间,更希望汲取历史的营养。说不定将来某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strong>清宫遗韵四堡女装</strong>
在去四堡前,听说四堡当地的服饰很特别,类似于清代皇宫贵族妇女的服饰,因有多条彩色边条相缀,与少数民族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其余客家妇女服饰相区别而受到人们关注。只是现在四堡人几乎不穿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阿嬷才偶尔会穿。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为我们准备一套具有清宫遗韵的四堡女装,让同行的漂亮姑娘临时充当模特,演示传统雕版印刷,有如清宫美女清婉幽深,楚楚动人。
传统的雕版印刷看似非常简单,基本属手工作业,但要印出质量高的书就有一定难度了。要经过上墨、盖版、刷纸、叠样、切书、装订等多道工序,也是蛮消耗的,美女模特演示一圈下来,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一旁的帅哥随手递给她一瓶红牛献殷勤。令同行的人不禁莞尔。
<strong>乡间打锡人家</strong>
连城各地均有打锡艺人制作锡器,四堡乡尤为著名。在历代,四堡都曾涌现出不少颇有名气的锡艺师。如今随着机械工业代替手工业的发展,许多手工业都不再兴盛了,但在四堡,仍有百余人仍在传承这一手工技艺。
马恩明是四堡最好的打锡师傅,在当地有着绝不亚于大腕明星的知名度。从四堡乡政府往北走不远,就来到由锡艺名师马恩明所经营的“精全锡艺堂”。虽然不大,只有两间店面,但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锡壶和锡雕。一进马恩明的锡器店里,马恩明师傅和他的儿子就就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四堡的锡器,同时为我们现场展示打制锡器的过程。只见一块看似普通的锡板,在他灵巧的手中翻转敲打一番,接着由他儿子来点焊好,再进行打磨之后,瞬间变得圆润光泽,一件锡壶便初见雏形。
<strong>风雨玉沙桥</strong>
说到看廊桥,大部分的人首推自然是浙江的泰顺以及福建的寿宁。但其实,在福建的许多山区,都有古廊桥的踪迹。这次我的四堡之行的目的,便有一部分是为了造访那里的遗落在乡野之间的廊桥——著名的玉沙桥。
玉沙桥坐落于四堡乡马屋村口的花溪河上,相传昔日花溪河之沙石,晶莹闪烁若玉石,故名玉沙桥。这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座风雨桥,上有遮雨伞篷,行人能在此避风躲雨。桥面砌以大小如一的鹅卵石,两旁栅以栏杆,首尾中间均有小阁。桥头匾书“朗朗上行”,桥尾匾书“活活回映”,桥中匾书“玉沙桥” 。桥基为水成岩石鳌墩,上架有枕木为斗拱式托住桥身,桥两端古树参天,高低错落,精致美观,景致清幽。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自驾小贴士
从厦门出发,走厦蓉高速,过龙岩市,到新泉镇拐入长深高速,往三明方向,到连城出口,进入省道204,直走就可到达四堡乡,全程约280公里,路况较好,用时约4个小时。特别提醒,长途驾车如只有一个司机,应必备红牛,以备不时之需。否则到了目的地什么玩的心情都没有,别让倦怠占上风是正经。
古镇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交通谈不上便利,经济也并不发达。然而,这里曾经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远近闻名,成为明清时期与北京、扬州、杭州齐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这里也是出版界屈指可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但其实,四堡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以及传统的“手工艺之乡”,四堡出名的并非只有雕版印刷,这里的打锡器传统技艺、古书坊和古廊桥等古代传统建筑加之雕版印刷,被并称为“四堡四宝”。
<strong>最后的雕版印刷</strong>
来到四堡,不能不去雕版印刷展览馆。四堡雕版展览馆设在雾阁村邹氏古祖祠,就在四堡乡政府的后面,里面保存着目前最完整的的古线装书和雕版印刷工具。
由于新印刷技术的冲击,四堡雕版印刷在辉煌了数百年后,于上世纪初逐渐地衰败了,1942年,四堡刻书终成“广陵绝响”,结束了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辉煌。如今的四堡雕版,更多的是为了保护与传承。
马力,是四堡仅有的两位雕版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雕版传人,马力很想振兴雕版产业,希望有一天,古老的雕版文化能再次焕发青春。但他清楚,雕版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绝然不同,雕版印刷是被淘汰的技术,现在已经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strong>飘逝的古书坊</strong>
四堡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三十几座,均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雾阁村和马屋村两地,古书坊建筑全部用耐火砖建成,防风防火,被称为“封火屋”。
看着如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书坊,使人不得不遥想四堡当年的辉煌。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盛于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曾建有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遍布于雾阁、马屋、上枧、严屋等村落。
虽然历史的车轮无法回转,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当年的盛世,然而,与其他三处印刷基地早已随着历史的湮灭消失殆尽相比,四堡奇迹般的存活依然令人欣慰,但也依然难逃落寞的命运。所以来到这里,走走停停间,更希望汲取历史的营养。说不定将来某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strong>清宫遗韵四堡女装</strong>
在去四堡前,听说四堡当地的服饰很特别,类似于清代皇宫贵族妇女的服饰,因有多条彩色边条相缀,与少数民族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其余客家妇女服饰相区别而受到人们关注。只是现在四堡人几乎不穿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阿嬷才偶尔会穿。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为我们准备一套具有清宫遗韵的四堡女装,让同行的漂亮姑娘临时充当模特,演示传统雕版印刷,有如清宫美女清婉幽深,楚楚动人。
传统的雕版印刷看似非常简单,基本属手工作业,但要印出质量高的书就有一定难度了。要经过上墨、盖版、刷纸、叠样、切书、装订等多道工序,也是蛮消耗的,美女模特演示一圈下来,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一旁的帅哥随手递给她一瓶红牛献殷勤。令同行的人不禁莞尔。
<strong>乡间打锡人家</strong>
连城各地均有打锡艺人制作锡器,四堡乡尤为著名。在历代,四堡都曾涌现出不少颇有名气的锡艺师。如今随着机械工业代替手工业的发展,许多手工业都不再兴盛了,但在四堡,仍有百余人仍在传承这一手工技艺。
马恩明是四堡最好的打锡师傅,在当地有着绝不亚于大腕明星的知名度。从四堡乡政府往北走不远,就来到由锡艺名师马恩明所经营的“精全锡艺堂”。虽然不大,只有两间店面,但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锡壶和锡雕。一进马恩明的锡器店里,马恩明师傅和他的儿子就就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四堡的锡器,同时为我们现场展示打制锡器的过程。只见一块看似普通的锡板,在他灵巧的手中翻转敲打一番,接着由他儿子来点焊好,再进行打磨之后,瞬间变得圆润光泽,一件锡壶便初见雏形。
<strong>风雨玉沙桥</strong>
说到看廊桥,大部分的人首推自然是浙江的泰顺以及福建的寿宁。但其实,在福建的许多山区,都有古廊桥的踪迹。这次我的四堡之行的目的,便有一部分是为了造访那里的遗落在乡野之间的廊桥——著名的玉沙桥。
玉沙桥坐落于四堡乡马屋村口的花溪河上,相传昔日花溪河之沙石,晶莹闪烁若玉石,故名玉沙桥。这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座风雨桥,上有遮雨伞篷,行人能在此避风躲雨。桥面砌以大小如一的鹅卵石,两旁栅以栏杆,首尾中间均有小阁。桥头匾书“朗朗上行”,桥尾匾书“活活回映”,桥中匾书“玉沙桥” 。桥基为水成岩石鳌墩,上架有枕木为斗拱式托住桥身,桥两端古树参天,高低错落,精致美观,景致清幽。
2015-09-25发布拍摄于2018-04-22